享受学本化的轻松课堂
2015-09-10陈晓男
陈晓男
一、背景分析
“倍”是小学数学比较抽象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扩展。本单元内容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修订后教材把倍的知识后移,集中放在三年级上册,它不再受所学乘、除知识的限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内容也更具逻辑性。本节课的关键是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数”,通过迁移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并用语言清晰准确地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研究基点逐步转变为以“生的活动”为基点,真正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先进教学理念。
二、教学片断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最喜欢吃什么?
生:萝卜、青菜。
师: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学生边说教师边板贴)。
师:这么多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那我们先来研究红萝卜和胡萝卜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1:胡萝卜、红萝卜一共有8根。
生2:红萝卜比胡萝卜少4根。
生3: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师:和差关系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创设“小兔爱吃萝卜”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寻找数量关系,并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萝卜图实现正迁移
(1)问题导入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红萝卜的数量是白萝卜的3倍”,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能说一说吗?(教师指着板贴萝卜图)
生:2个2个,有3个2。
师:谁听得懂?谁能上来动动手,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学生上黑板移动萝卜图)
师:也就是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做一份,红萝卜就有这样的(3个2根),我们就是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把胡萝卜的数量圈一圈,那红萝卜呢?
生:2根2根圈一圈。(教师完善板书)
(2)语言描述
师:你们真厉害!谁能再说说红、胡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
师: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3)加深理解倍的概念
师:那谁能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
师: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生:白萝卜有5个2根。
师:怎么做就能一眼看出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数量关系?(学生动手圈一圈)
师:我们把谁看成是一份数?(课件演示)
生:胡萝卜。
师:白萝卜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数?
生:5个。
师:那我们就说……
生:(生接着回答)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
2.在变化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师:调皮的小兔子吃掉了1根红萝卜,现在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生: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2倍。
师:把谁看成是一份数?
生:红萝卜的5根。
师:你们真棒!那兔妈妈又拿来了1根胡萝卜,那现在谁能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数量关系?
生: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
【评析】“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因为学习倍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因此教师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数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形象中升华对倍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体会倍的变化。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找红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时,课堂上学生出现了多种想法,有的学生联系到以前所学的乘法知识,有的学生想到了除法知识,这些都是想到找比的标准是几,把谁看成一份,诠释出对倍的理解。而有的学生悟出了有几个几就是几倍,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难于理解的时刻追问、停留,唤起了大多数学生对倍的感悟,使学生对倍的理解不断深入。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说一说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理解。然后再问白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让学生在巩固中认识倍,学生自然地想到画一画、圈一圈,并能完整地表述谁是谁的几倍。
2.标准量变化,比较量不变,体会倍的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很巧妙地在同一情境中继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提问:当小兔子吃掉了1根红萝卜,白萝卜与红萝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得重新寻找标准量,还得准确说出它们的倍数关系。课堂上,学生通过动口、动脑使思维不断爬坡,亲历了不断创造倍数关系的主动学习过程,那这样的教学不仅关注到倍概念标准结构,而且提供变式结构,让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隐藏着相同点,即以一方为标准,另一方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在变中求不变。可见,在构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从实物的比较到图形的比较,从物到形,从感性到理性,从不懂到懂,从有点懂到完全懂,教师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倍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较好地沟通了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1倍数”。
师:同样都是6根红萝卜,为什么一下是3倍,一下是2倍?
生:因为胡萝卜变了。
师:哦,也就是说比的标准发生变化,那么倍数也会变。
【评析】在上一类的变化基础上,教学设计将标准量胡萝卜根数变为3,再一次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红萝卜还是胡萝卜的3倍吗?同样是红萝卜和胡萝卜比,怎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2倍呢?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反思、对比中体会到比的标准很重要,当标准量发生变化,虽然比较量不变,但倍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出示课件)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圆片是绿色的3倍。
生2:蓝色的是绿色的6倍。
生3:蓝色的是黄色的2倍。
2.(出示课件)师:你能说说它们的等额关系吗?
生:太乱了。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整理一下。(电脑快速整理呈现)
生1:桃子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
生2:梨的数量是苹果的6倍。
生3:梨的数量是桃子的3倍。
师:比较第一个同学和第二个同学,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是1倍数?
生:苹果是1倍数。
师:那第一个同学和第三个同学,它们的1倍数是谁?
生1:桃子。(学生有不同意见)
师:还有人又不同想法,xxx你来说说?(请一人回答)
生:一个是苹果为1倍数,一个是以桃子为1倍数。
师:谁听懂了?
3.出示课件:
师:那你能通过画笔在圆片纸上涂一涂有关倍数的知识吗?(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作品,交流反馈)
【评析】通过三道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嘴中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建立倍概念的模型。
三、总评
学本课堂,也就是是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一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探讨,允许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创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让学生的思想能自由地放飞。具体体现在:
(一)导航“学本课堂”——善用教材情境。
课的开始,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小兔子爱吃萝卜的情境,让学生自主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顺学而导,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初步感知倍,在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理解了1份量、几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交流、操作、观察的过程中,亲历了倍概念形成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倍的含义。
(二)体验“学本课堂”——构建直观模型。
“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因为学习倍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因此创设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数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形象中升华对倍的认识。
(三)践行“生本课堂”——精心设计练习。
认识倍需要很多材料的感知,而且需要在不断变化中感知,本节课的练习题各具侧重,各有特点。比如说圆片题,改变题目的呈现方式,将标准量没定,让学生自主进行定一倍量,再根据一倍量确定几倍量,学生在观察与辨析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圆片图,将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观察能力融入其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找出倍数关系。水果图,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摆放散乱的三种数量不同的水果,然后引导孩子将散乱变为有序,然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尤其是鼓励学生发现梨子和桃子之间的倍数关系,更是对学生的综合观察和灵活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涂一涂,更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彩笔创造倍数关系,加深了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了倍概念的模型。可见,组织学生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过程。
(四)反思“学本课堂”——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代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里,体现了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实物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不管是在摆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还是在整个练习中,无时无刻都反映出转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总之,倍概念的认识是帮助学生逐步进行数学抽象、领悟本质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对比、抽象中把握了倍的概念。
整节数学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学生享受着学本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