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的出版活动探析

2015-09-10兰丽平

新闻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出版

兰丽平

【摘要】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空前繁荣,多数社团热衷于从事书报刊出版活动以此来建立话语权、交流传播思想、扩大社团影响力,这些出版物很大程度上繁荣了当时出版市场。

【关键词】五四时期 文学社团 出版

五四时期中国新旧文化的碰撞,结社风潮的大量涌现呈现了空前繁荣之态。据粗略统计,五四时期社团大约有400余个。五四时期的社团大多分为几类:以孔教会等为主的宣传传统文化社团;以知识分子政团为主的进行党派相争的社团;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团体;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团体。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知识分子团体中的文学团体。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中影响较大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所谓现代的文学社团,指的是主要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也包括戏剧等演唱文艺创作,而且有编辑出版报刊、丛书等活动的作家社会组织。

一、文学社团及其出版物

五四时期的社团几乎都热衷于报刊书籍的出版,借此来传播思想,宣传主张,没有刊物的社团在当时很难有影响力。这些文学社团与其出版刊物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是先成立社团,后发行刊物;或是刊物先行,社团在后;或是刊物与社团同步成立。

1、先创社团,后出刊物

在声势浩大的文学团体中,文学研究会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支。其创立动机是“当时就有几个人提议,不如先办一个文学会,有这个会出版杂志,一来可以基础更加稳固,二来同各书局也容易接洽。大家都非常赞成,于是本会有了发起的动机。”它的会刊主要是经茅盾、郑振铎等人革新并接替主编的《小说月报》。其后文学研究会还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诗》等会刊。新月社成立之后,先是在《晨报》副刊上出版《诗镌》等刊物,1928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月刊,此外还创办了《诗刊》、《学文》等刊物。另外,弥洒社与《弥洒》月刊,浅草社与《浅草季刊》、《文艺旬刊》等均为先有社团,后出刊物。

2、先出刊物,后创社团

如“语丝社”的由来得益于《晨报》副刊及《语丝》周刊。语丝社在其成立前,成员主要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相应文章,1922年1月至10月光是周作人就发表了近百余篇稿件。当时该报由语丝社成员之一孙伏园主编,到1924年由于“抽稿风波”,孙伏园辞职,这一事件直接成为了《语丝》创办的催化剂。随着1924年11月《语丝》周刊的创办,渐渐也就有了“语丝派”一说,随后也就成立了语丝社。另如未名社在其成立之前,發起人鲁迅已在北新书局编辑《未名丛刊》,随着未名社成立,《未名丛刊》改为未名社发行。

3、刊物与社团同步创立

成立于1921年6月的创造社便是社团成立初刊物就已经未雨绸缪,如期而至。创造社主要发起人郭沫若、成仿若、郁达夫等人为了寻找同人刊物的出版单位可谓一波三折,在被中华书局、亚东图书馆、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单位拒绝后,最后泰东图书局答应为其出版,这样郭沫若以及成仿若等人在1921年9月29日的《时事新报》中发表了《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同时发布了创造社人员名单。创造社自成立后,先后出版了《创造》季刊、《创造周刊》、《洪水》、《创造日》等18种刊物。

文学社团出版物是社团的标志,是社团发表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同时同人出版刊物又让社团间成员更加紧密结合,提升社团凝聚力。文学社团在其出版形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出版机构,由同人独立出版发行;二是和其他出版单位合作,由其代为出版发行。

1、设立出版机构,由同人出版发行

同人出版在五四时期为一些文学社团所采用,它的优势是在刊物选题上更加自由,实现自身出版理想,同时不为一些政治上以及商业上的利益所驱使。如未名社就是同人结社性质的出版形式,其经费多由社员集资而成,独立出版发行了《莽原》、《未名丛刊》、《未名新集》以及西方日本等翻译作品。此外,有些社团还专门成立了出版单位,如新月社成员胡适、徐志摩等于1927年成立的新月书店,在6月27、28日,《申报》上刊登了一则《新月书店》启示,启示上说明他们创办的初衷主要是社里的朋友写了书没有适当地方印行,因此组织成立新月书店,一方面印书,一方面是代售。

2、和其他出版单位合作,由其代为出版发行

相比独立出版发行,更多的文学团体因为出版条件以及出版能力的限制,往往选择和其他出版单位合作,由其代为出版发行。如文学研究会,它的会刊《小说月报》,以及《文学研究丛书》都是由商务印书馆代为出版。在上海以及北京的《文学旬刊》则分别附在《时事新报》、《晨报副刊》上发行。此外,文学研究会还先后组织了由郑振铎等主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小说月报丛书》等丛书,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另如语丝社的《语丝》周刊等,印刷发行等工作则交由北新书局。莽原社的《莽原》周刊最初附由北京《京报》发行,浅草社的《浅草》季刊交由泰东图书局。

二、文学社团刊物的出版特点

1、出版选题自由,引领文学潮流

虽然各个文学社团刊物的创办宗旨不同,但在出版选题上有较大的自由,不为政治、经济利益左右。如文学研究会是“几个相信文学的朋友,想办一种文学杂志,以灌输文学的常识,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并发表个人的创作”。《莽原》创刊宣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语丝》周刊倡导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如周作人所说:“我们只觉得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太是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办这张小报,作为自由发表的地方。”多数社团刊物均由社团成员主编,因此在稿件内容的选择,版式栏目的设计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

2、出版宣传上以社团为依托,相互造势

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及文学刊物之间多为重名,如《创造周报》、《创造季刊》与创造社,《语丝》周刊与语丝社,《新月》月刊与新月社,《未名丛刊》与未名社,浅草社和《浅草》季刊等。这种宣传方式把社团活动和出版活动紧密结合,一方面社团借助刊物出版扩大社团名声,另一方面,刊物又借助社团的名气广开销路。如语丝社因《语丝》周刊的创办而广为人知,《语丝》周刊因办得有特色而销量大增,为读者争相抢购,特别是外埠的订阅者不断汇款订阅,仅是创刊号就“先后再版了七次,共印了一万五千分”。茅盾先后在文学研究会会刊《小说月报》上发表《蚀》、《幻灭》等作品,大大提高了文学研究会的声誉。

3、“编著合一”,除原创书刊外,兼顾翻译外文书刊

如未名社,集作者、编译、编者于一身,从选题、组稿、校对到印刷、发行全靠社团本身。未名社成立后编辑出版的刊物鲁迅有过介绍,“自素园经营以来,介绍了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安特列夫……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践踏者,我的《朝花夕拾》”。据鲁迅初衷,《未名丛刊》专收翻译,《乌合丛书》专收创作。另如浅草社的刊物《浅草》季刊上多为社团成员原创文章,而另一个刊物《文艺旬刊》上则是大量的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涉及到法国、美国、德国、丹麦等多个国家作者的译介。可以说浅草社在翻译作品方面的贡献大大高于其他文学社团。

三、文学社团对出版业的贡献

1、壮大了出版业的著译队伍,提供了大量丰富优质的稿源

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多由知名学者发起,而这些知名学者本身就活跃在出版界,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茅盾、胡适等人,一方面作为知名作者,他们为出版业创作了种类繁多的作品,作为知名作者他们的作品屡次被出版单位争相发行,销量大为可观,很大程度上繁荣了出版业市场。同时他们还为出版业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队伍,如鲁迅领导下的几个刊物《莽原》、《未名》等刊物均是和年轻学生和創,如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等知名作者均是在鲁迅的培养下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一批文学社团中的有留学经验的人还翻译了西方、日本出版物,为当时出版单位提供了丰富优质的稿源。文学研究会编印的《文学研究会丛书》等六类丛书共计250余种,内容包括创作集、外国文学译介、理论专著等。

2、促进知识分子出版职业化,为出版业培养了优秀的出版人

知识分子从事出版行业在清末民国以来是普遍现象,逐渐成为近代出版业的主角。知识分子出版职业化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更多是实现自身理想的一个平台。如文学研究会成员郑振铎、茅盾等人就曾在商务印书馆长期从事出版工作,主编或助编《小说月报》、《学生杂志》、《儿童世界》等刊物;语丝社、未名社成员鲁迅不仅是知名作家,同时是高明的编辑,其一生先后编辑9种刊物,76种书籍。另外,郭沫若、成仿若等人在留日归国后,泰东图书局为其提供了进入出版界大展手脚的平台。在1921年一个半月时间内,郭沫若为泰东编辑了《女神》、《茵湖梦》、《西厢记》等书,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再版多次。

3、推动出版单位的快速发展,提升出版单位竞争力

文学社团将其刊物交由其他出版单位代为出版,于其自身而言,刊物的出版发行有了着落,自身理想得以实现;于出版单位而言,因为一批高质量的刊物以及社团中成员以出版人身份直接参与编辑出版工作,能更快更有效的推动出版单位自身发展,提升竞争力。如北新书局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不仅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社团成员的作品由北新出版,如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的作品,鲁迅不仅把著译作品交由北新书局出版,甚至还为北新主编了两套丛书。李小峰在谈到北新书局时,曾说他创办北新书局资金来源,主要靠发行《语丝》及《新潮社丛书》的一些利润。泰东图书局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书局,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凭借出版了创造社的《创造》季刊、《创造周刊》以及《创造社丛书》等30种左右出版物实现了质的飞跃。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出版
略论精品图书出版工作机制
“互联网+出版”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知行统一的团队性编辑学研究成果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接龙小说“出版”,开学大家嗨起来!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