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微课设计之逻辑之道
2015-09-10戴静
戴静
近年来,微课横空出世,因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互动超时空等特点受到师生欢迎,已成当今既流行又受争议的一种教育方式。我结合参与的2015江苏高考历史卷部分习题的讲评制作过程,联系学科体系的逻辑特色,对此进行反思。
一、设计背景
1.录制工具。
本次录制所用工具为e板会微课大师,制作相应PPT,以此进行录屏和同期录音。
2.设计思路。
考虑到受众很多是新高三的学生,设计时尝试通过对两大类习题解体技能的总结,使学生渐悟解题之“术”,再通过高考题讲评,夯实双基,使学生更增解题之“势”。
二、设计反思
在日常讲评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史习题以其设问递进性、信息丰富性显示出历史学习科学、严谨、有适当自由度和延伸空间的内在美学特质,这便是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的逻辑美。下面我谈谈对此设计思路应特别遵循的逻辑之道的认识。
1.价值指向之逻辑定位:由利教到利学,为学生思维升级助燃。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易受教材编排、年段内容等既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备课时往往侧重保证教师顺利地教和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更应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结合微课的特点看,微课把教学内容切割成短小、连贯的知识微粒,其最大魅力在于人性化:可以回看、反复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同时作为传统课堂的主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个性化需求,在冲破校园围墙后,实现资源共享,促使教育公平化。这就要求设计与制作微课时,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性”,其次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深入探索的机会”。比如在设计高考第1题讲评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为顺利讲授导出答案,那么这道题用排除法足矣。但考虑到高考命题精挑细选材料的文本价值,考虑到学生做题“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的频繁失误,我在讲课时补充了《礼记》的文献常识,同时强调材料中“三公”的概念,非秦之“三公”,以免在以后解读时产生知识的混乱。以此小题大做,意在拓宽简单结论的广度。同样,在设计21题时,在保证10分钟视频要求下的点评重点后,我挤出近两分钟的时间,讲评了材料一的前半段信息,以此体现西方史学家的全球视野,启发多维思维。
2.内容处理之逻辑优化:由外微到内实,使知识呈现智慧多彩。
首先,微课的“微”体现在形式灵活、长度短小、内容精致。但同时,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承担的教学期待和集腋成裘的积累性作用一点儿都“不微”,故而“微”是其外在呈现形式,“不微”却是其担负的实质内涵与作用。因此,高中历史微课设计时要精挑细选材料,反复斟酌角度,兼顾“微”与“不微”的协调性,努力让微视频看似微小实则充实,但由于历史知识的广博深厚,又要理性避免陷于表面热闹的误区。反思此次尝试,在处理24A“明治维新”题时,用了一分钟时间介绍材料二“某学者”,即陆羯南,此举就有脱离讲评主旨之嫌。同时,又为不过分超时,拉快语速,虎头蛇尾,最后总结语焉不详。在评述此题第三个设问时,又增加了亨廷顿《西方文明的特征》中的信息,导致解析繁复,其实当时如果继续沿用材料一中对日本饮食习惯对“牛肉”的狂热推崇的资料就可推出认识。由此可见,“微”重在化繁为简,时短步慢,由此才有“不微”,而“不微”更不是简单地填塞,要避免贪大求全,一切重在实效。
其次,微课制作追求的是利用声光电画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历史原因、过程、借鉴等以可视化、可感触的形式呈现,以提高历史学习效率。所以,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讲评习题,都要创设条理清晰鲜明多彩的情境,才容易聚焦问题,不可随意讲,看似洋洋洒洒实则毫无章法。如24B题第三问,学生普遍反映无从下笔,就可将讲题重点定在解析“帝王政治”视点,先通俗化普及两种认识,即当今文娱题材热捧帝王将相之现象及传统分析观认为封建帝王无不是反法治的观点,同时结合马克思关于“时代需要伟大人物”的言论,以此切入条分缕析。继续反思,虽选好角度,但在实际呈现过程中技术考虑不足,只有简单的PPT,没有视频、色彩、图片等形象资源的有效结合,“视觉驻留”明显缺乏,技术优势无从体现。可见设计微课不仅要有选材定角度的智慧,而且要有努力学以致用高新科技的智慧,更要“胸中有数、手中有法、目中无人”,这样才能真正跟上这个日新月异流光溢彩的时代。
3.实际运用之逻辑调适:由随意到有机,为传统教学锦上添花。
微课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的截屏,所以“微视频”不能简单等同于“微课”,它只有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观之教育,传统方式有其公认优势,始终还是主流,微课虽然有其亮点,其实是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可见使用微课资源时要平衡二者特点,让时尚更多为传统锦上添花。以此反思,此次讲评资源,可以在讲述新课《宋明理学》时,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十来分钟,穿插使用21题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理解,同时,尽量保证有检查和反馈环节。另外,在讲评日常作业时,考虑到江苏高考题多次出现对材料“概括”能力的考查,可将五大题切分成小的片段,再组合同类习题构成解题链,促成知识专题独立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总之,微课虽妙,更要用得巧妙,在考虑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的同时,要防止微课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对传统教学的兴趣。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教师的随堂指导、课后跟踪不可或缺。
三、展望微课
科技在发展,教育在革命。微课惊艳亮相,惊醒一池春水,泛起层层反思涟漪。作为一种新式武器,微课能有效辅助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及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解惑”方法和对课本知识拓展的途径。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如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相整合,进而真正促进学生利用零碎化的时间学习,提高高中历史学习效率;怎样使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变得更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永谦.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J].教学月刊,2014(2).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2013(3).
[3]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J].光明日报,2013.7.
[4]张一春博客.小“微课”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