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变化,立足回归
2015-09-10王卫青洪春鸣
王卫青 洪春鸣
语用题是每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最大亮点,是命题者集中反映社会热点的地方,更是命题人出新出巧的一块“试验田”。语用题分值虽然不算很高,却是检验考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探究高考语用题部分非常重要。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各地语用试题异彩纷呈,除了传统中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外,还呈现出了主观题以补写题和图文转换题为主的局面。鉴于此,我们重点讨论语用题中补写题和图文转换题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方法。
特点一:补写题更具灵活性和思维性。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6题: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然而,有研究指出,②: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第一步,整体感知内容,语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一个空应该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弊端相关,第二个空是说明二氧化碳的好处。第二步,根据衔接和照应的要求,确定内容。第一空根据上文的弊端,可以填一句概括性强的话。第二空根据“然而”应该写一句“好处”的话,第三空根据前后语境内容可填写“植物出现问题甚至死亡”。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6题:
大家都知道,①;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
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的过程。
第一步,要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语段是谈“生命的呼吸”。第二步,分析前后语境。第一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生命需要呼吸”,第二空说明“人体呼吸的过程”,第三空说明“人体呼吸”和“土壤呼吸”是相同的。第三步,要结合相关科学常识作答。第一空根据“倘若”、“呼吸”、“生命终结”可分析出“生命不终结,呼吸”的信息;第二空根据“排出”可分析出“吸入氧气”;第三空根据“和人的呼吸一样”,分析“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据此,将分析出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整合成句。答案: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特点二:图文转换题稳中有变,贴近时代特点。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每个徽标都有独有的特征,解读徽标类题,第一步,要分析出此徽标的特征,观察分析徽标构图的元素,从而了解创作意图。第二步,辨别或挖掘出某种隐含的信息,对徽标进行综合性评价或判断。第三步,解说画面依照一定顺序组织语言揭示象征意义。从此徽标中不难看出:图形中心由青山、绿水、太阳组成,寓意人类生存的环境;三者的外围是十个环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圆,围绕着环境,可以看做环境的屏障。同时十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再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17题: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图片中的瑶族村三日行考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去前的“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瑶族的情况和准备好考察行装;二是到达之后的“实施”过程——四处参观、进行访谈、举行联谊活动和写好考察日记。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答案: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再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17题: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本题图形较为抽象,主要是橄榄枝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力量”分析“齐心合力”和“和平”的寓意。答案:图像与标题的契合;“联合”、“力量”与图像中“鸽子”(和平)、组成鸽子的“旗子”(联合)和鸽子口中的植物橄榄枝。
虽说图文转换题目作为以后语文试卷的常态题目,但图文转换题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图表、漫画、图片等。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独立命题省份的图表题,对学生进行图表与补写题结合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对策一:图表与补写题的结合。
阅读下面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调查显示,学生和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在礼仪教育承担者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同时,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
第一步,仔细观察图表特征,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第二步,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我们复习语用题,可以放开思路,在语用题中多找一些这样的结合点,提高复习质量。答案: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国家、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对策二:回归课本,重温经典。
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题干中出现了庄子、屈原、史铁生三个著名人物,对于史铁生,初中就学过他的文章,了解过他的生平,庄子和屈原是高中课本中重点强调的人物。庄子“无为而治”的逍遥,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上下求索,都是耳熟能详的内容,当考生对这些内容了然于胸,只需将所写内容稍加组织即可。这样考生很容易写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从而增强应变能力。答案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为。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思索苦苦挣扎;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