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自然 构建原生态生物课堂

2015-09-10石高荣

中学生物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球藻原生态种群

石高荣

原生态课堂是一种追求原初的生态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原始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更多地利用原初的、自然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尊重知识、原理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更与自然不可分离。因而原生态的生物课堂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大胆地让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探究和发展。

教师在原生态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让生物课堂走进自然生态环境呢?

1 以“自然之情”导入原生态课堂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对某一知识孜孜不倦的探索,更多是因为对这一内容的兴趣和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激发学生这种原始的求知欲,在每节课开始,就要吸引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正如著名教师于满说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中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自然,充分利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将自然资源中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自然之谜等作为生物课堂导入的素材,以“自然之情”导入原生态的生物课堂。

教师借助于现代化媒体进行对自然资源综合处理,能使课堂导入更为生动、直观、富有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选择趣味多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如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从而激发学生原始的思维和对知识原始的探求欲望。如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实验的原理,充分利用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针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灵活变化。某一海边城市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部分鱼类以海水中的小球藻为食,小球藻种群的数量直接影响了当地某些鱼类的产量,教学中可以将该实验设计为“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这样,一方面小球藻呈绿色,且单个生存不聚集,容易观察和计数,同时又是影响当地鱼类产量的原因之一。这个实验由于与当地的生活实际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会格外高涨。

2 以“自然之景”引领原生态课堂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原生态的生物课堂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原初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将课堂搬进自然。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自然的生态景观中或在实验室的自然观察中去实践和探索、去发现原始的问题,进而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探索,使自己在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上得以提升和发展。

构建原生态的生物课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心”,能让学生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去观察、去实验的,尽量将课堂搬进自然、搬进实验室。即使学生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所观察的结果或实验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但这样的学习也是学生的一种原生态体味,是学生原初思维的表现。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法”。走进自然的原生态课堂,不是一种混沌的学习,也不是一种放羊式课堂教学,教师课前要对学生的学习和观察进行周密的组织和计划,事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明确的观察任务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有明确的学习小组,小组内也要有明确分工,野外观察还要有相应的安全保障。如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的调查”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集中介绍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然后按照事先的调查计划和分工,让各小组到达各自的调查地点实地调查种群的密度。面对自由的自然之景,学生的调查热情自然会十分高涨,调查的过程也是兴高采烈。调查结束后,教师要求各实验小组将真实的调查结果带进课堂,在向全班学生汇报的时候,再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调查结论。根据事先有意的安排,讨论分析后,学生还会发现样方法调查的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会提出许多原生态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到目前流行的“大数据统计”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来自于自然的真实观察和测量,提升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感,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亲近感。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然中既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学精神。

3 以“自然之美”拓展原生态课堂

人类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感悟科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原生态生物课堂通过学生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从而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操。

原生态课堂教学中处处都可以去发现自然之美。如在课堂结尾艺术的处理上,原生态课堂更多提倡教师让学生通过自然实践,在自然探究中回顾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并认识更多的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产生对自然之美由衷的热爱之情。如在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内容后,在课堂结尾的处理上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几种适应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熟悉的生物通过观察、调查、网络收集等多种途径完成一篇小论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样,学生既有了选择空间,同时又有了研究范围。这种拓展性学习小结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笔者在全班学生的小论文中,竟然收集了对多种不同生物适应能力的描述,有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中游的,还有土壤中穴居的。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学生会发现有些生物虽然丑陋却有惊人的适应能力,适应也是一种美,多种多样的生物构成了自然之美,进一步理解了生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原生态生物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原始生态优势,让学生走进自然。教师要尊重学生原始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的科学规律,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自然学习中去,在灵活、丰富、多变的教学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猜你喜欢

小球藻原生态种群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纳米TiO2和ZnO对小球藻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原生态静宁苹果
正负极互换式小球藻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双溶剂体系提取小球藻油脂的研究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