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
2015-09-10郑诗
郑诗
【摘要】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信息传递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直接影响了受众的接受习惯。各种新媒体通过现场发布、实时更新、动态传递等形式,展现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的新闻编辑应该适应媒体的变化。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编辑意识,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细节,以及电视特技的使用,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
【关键词】编辑意识后期制作电视特技
“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制作是指按照电视节目的相关参考(诸如镜头本、剧本)以及编导的相关要求,来将前期准备过程中所准备和采录的相关内容进行编辑和整合并对当中片头、片尾、配音、字幕的编辑制作等工作进行一个综合性处理,从而制作完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达到播出要求的电视节目的过程。”①这是对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全面定义,从中可见电视节目编辑在整个节目过程中的作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受众的需求在变化,品位在不断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观看单一形式的电视新闻节目。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不能默守陈规,而是针对受众的需求,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媒体竞争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新审视编辑意识
为了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媒介提出“制播分离”的概念,并一度成为理论界解决电视媒体问题的灵丹妙药。可由于“制播分离”在实现过程中涉及的诸多复杂问题,使得这种新模式的推进曲曲折折,至今基本停留在理论阶段,电视节目仍延续采编播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已由原先的预制式走向直播式。现场直播更加符合电视新闻的概念,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现场报道,通过电视屏幕,受众同步了解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这种转变促使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对记者采集素材的简单组合,而是要进入现场直播的创作工作。在电视新闻节目由预制式走向直播式的时代,电视新闻编辑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仅放在幕后,而要重新审视编辑意识。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要将自己的工作着力点前移至新闻采访环节。采编分离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编辑不能再处于整个电视节目的被动地位,而是要贯穿于整个节目的选题、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在这三个环节中发挥编辑本身的优势,形成采编二者之间的合力,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要将工作重心前移,克服采编分离带来的缺陷。
其次,编辑要对新闻素材进行过滤,凸显新闻报道的主题。或许在新闻现场有诸多画面,多种声音,编辑要对这些信息筛选和过滤,找到能凸显报道主题的点,将其放大。譬如笔者2011年曾随同南平电视台记者,走进政和县铁山镇湖里新村,报道以“造福工程、造福于民”为题的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新闻现场,笔者抓住了来自铁山镇偏远山村的村民汤大伟,让他告诉电视机前的受众,南平政府帮助生活在偏僻自然村的群众搬迁的民生工程带来的生活便利。通过这个点,凸显报道的主题。
再次,编辑工作是再创作的过程。记者在现场的采访结束,搜集到素材,编辑的创作工作开始。这个过程,不是根据节目流程将素材拼接,而是通过电视特技,对声画进行灵动处理,既不伤新闻的真实,又要增强节目的艺术性和美感。将完整的新闻精品节目呈现给广大受众,受到受众的认可才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后期制作
编辑的工作要延伸到新闻采访环节,与记者一道参与新闻前期的素材搜集,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编辑的工作核心是节目的编辑、制作。涉及到文字、声音和画面三个方面的编辑,声音除了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外,编辑要根據节目内容写好解说词,有些重要消息还需要编前编后的话,加上评论,配以来自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做到声像完美组合,再由主持人传递给受众。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就是“把一些简单的原型赋予生命力展现给大家,这样就有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视节目出现在荧屏上,供人们欣赏。”②编辑的所有工作,由节目主持人呈现给受众,最终的节目消费者是广大的受众。电视新闻节目在传递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一定要吸引受众的眼球,所以编辑在后期制作中不可忽视对受众要求的掌握。无论是解说词的编写,还是画面的组合,字幕的表现,编辑都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对节目进行编排,因为受众既是节目的消费者,又是新闻节目质量的评判者。
1、画面
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声像合一,充分展示画面语言的魅力,满足人们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接受心理。电视新闻编辑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将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形象展现给观众,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美的享受。但电视新闻时间短,画面有限,不可过多地使用过渡镜头。在编辑电视新闻画面时,编辑一定要把握好画面本身的逻辑性和时空上的合理性,并遵循“蒙太奇”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组合画面。“要让观众不易察觉画面的连接变化正是编辑的精髓所在。编辑不当,则会使片中人物表演重复、节奏拖沓,甚至使画面内容违背生活逻辑,让观众感到费解。”③电视新闻画面有其自身的严谨性和巨大的信息负载能力,通过电视新闻画面将事件的现场景况和氛围直接呈现给受众,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要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为了让电视新闻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在电视新闻后期画面编辑中有必要从受众角度来挑选一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并挖掘一些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哲理性主题,从而让电视新闻画面通过以情感人的形式来获得成功”。④这就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功力所在,也是电视新闻报道独特的构成要素——现场画面的魅力所在。
2、声音
电视新闻的画面对新闻主题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和渲染性,但画面本身在电视新闻节目里不具备完整叙述事情的变化和经过的能力,画面必须配以同期声或解说词,才能完整的报道发生的新闻事件,才能使源自现场的画面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这些源自现场的声音和编辑配的解说词,必须在保持画面完整的基础上,做到声像对位。
(1)同期声
同期声是来自新闻现场的各种声音,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对话等。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电视新闻同期声,不仅对电视新闻的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节目提示、制造悬念、吸引受众的作用。譬如南平电视台《闽北观察》栏目播出的关于“刑事和解”的节目,笔者为了迎合受众心理,在节目的开篇,不是讲刑事和解的制度和条款,而是以同期声的形式,通过双方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让受众感受到“刑事和解”的必要性。虽然是刑事案件,但是双方当事人都不愿意走向法庭的刑事审判。通过同期声产生一个悬念,紧接着通过这一案件中最有发言权的公安局长,告诉受众,刑事和解的途径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这种同期声的处理,与现场画面相得益彰,提升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2)解说词
同期声和画面都是对新闻现场的客观还原,解说词是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说明,对新闻事件背后真相的揭示。譬如南平电视台2015年8月16日《今晚九点半》栏目播出的假银行事件。这种离奇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解说词,可能让受众感到十分突兀。编辑在节目开头编写了解说词“如果缺钱了怎么办?山东有个人想了一招,开银行,而且挑了中国建设银行来开。”通过这一解说词,不仅提起了受众对节目的兴趣,也交代了离奇事件的起因。仅靠画面和同期声,不能揭示假银行事件的真相,之后的解說词配合同期声和现场画面“假银行在南平艾曲村,业务范围有点奇怪,只能存款,不能取款”。解说词不仅根据现场画面时段,与现场画面严密配合,而且语言精练、简洁。
三、电视特技在后期制作中的使用
“电视的后期制作就是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技术把记者采访到的文字、画面等信息,通过一定的选择应用、配音合成等方式,最终形成观众常见的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系列过程。”⑤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是一种艺术,不是新闻现场画面、同期声、解说词的简单再现和堆积,而是通过艺术创作,让受众在美的欣赏中传递信息,要求编辑使用电子特技,将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给受众。
科技发展促生的电视特技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机会。首当其冲的就是蒙太奇,蒙太奇是电视新闻编辑惯用的镜头剪辑和组接的艺术手段,无论是叙事蒙太奇还是表现蒙太奇,在镜头组接时,都要注意时空之间的互相补偿,当镜头的时间跳跃时,空间要相对稳定,当空间跳跃时,时间要保持稳定。除此之外,要做到镜头之间的动作匹配、造型匹配、声音匹配、节奏协调,这样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会因为镜头的组接而中断。除了蒙太奇手法外,因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编辑带来了诸如叠化、渐隐、渐显、定格、划像、翻转、多画屏分割、甩出、甩入、电脑特技等多种特技手段。熟练使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对画面进行必要的分割,还可以随时插播消息。
虽然电视新闻的编辑特技与日俱增,给电视新闻的编辑带来了诸多方便,也提升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但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过多地使用电子特技,会使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这是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大忌。因此,使用特技的前提是不影响新闻真实性,如在体育报新闻道中,使用慢镜头播放运动员冲过终点的瞬间,让受众在慢镜头中欣赏运动的魅力,但保持新闻真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叶芳,《关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后期制作的讨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②宁浩羽,《后期编辑在电视和新闻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性》[J].《科技传播》,2013(22)
③蔡春,《对电视节目及画面编辑后期制作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
④杨伶婳,《论电视新闻画面后期编辑的再创造》[J].《中国报业》,2014(6)
⑤宋鹏,《电视新闻后期编辑》[J].《青年记者》,2011(7)
(作者单位:南平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