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阅读小说习惯,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5-09-10李晓琴

考试周刊 2015年98期
关键词:烙印时代背景故乡

李晓琴

摘 要: 学好小说课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每一单元都有相对应的小说课文,初中学生由于学习耐心不足,加上小说课文篇幅较长,容易感到厌倦,导致阅读兴趣不高,而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量,不能让阅读成为学生不可逾越的屏障,作者设法改变教学方式,抓住学生兴趣点,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小说的习惯,那么,语文课就会有活力,将是丰富多彩的。

关键词: 小说 故乡 时代背景 烙印 语文课堂

一、带着问题阅读,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

漫无目的的阅读会显得迷茫,效果不佳,初中学生本身专注度不够集中,理解能力有限,要求其全盘抓不太科学,所以,每次要求学生阅读新课文前,我都会在黑板上陈列2~3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而且明确阅读目的性,如鲁迅的《故乡》,问题1:作者脑海中的故乡充满了童趣、快乐,而现实中的故乡变成了什么样子?问题2:课外中的作者写道,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为什么作者这样说?问题3:划出名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给学生20分钟阅读和思考,给他们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比老师一味强加灌输更人性化,也是高效课改的要求,接下来的20分钟便由学生畅谈发挥,生1:现实中的故乡是没有生机的,显得很暗淡,人物变迁,变得很陌生,心里不由地很悲凉。生2:文章着重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现在的形象,和我记忆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闰土以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给我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而当闰土见我居然叫声“老爷”的时候,原来一切美好的画面顿时破灭了,这尊卑有序的规矩是作者十分唾弃的,杨二嫂已经成为一个自私、刻薄且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了。生3:作者笔下的路代表着希望和祝福,谁也不能断定理想能不能最终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追求,追求的人多了,便发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告诫人们不要迷茫,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师进行解析,十分肯定学生给出的答案,课程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符合常规、在理便是有道理的,学习此文的目的是跳出课本,发现今天的世界是不是也有很多隔膜和规矩,如当今人们对权势的追逐,以金钱论成功的唯一标准,反问学生,你们的故乡是不是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你们有没有作者当时的惆怅,面对这种改变,你是充耳不闻还是略有思考?该怎么对待?

二、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呕心之作,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晶,如不深入推敲,便不能挖掘其中的宝藏,鲁迅的文字是匕首,揭露的是封建思想的颓废,主张的是人性的平等自由,《故乡》写于1912年前后,正值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王朝专制是被推翻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当时的农民受到双重压迫,身体上的贫穷和精神上的枷锁让他们变得木讷和毫无生气。作者想将自己的匕首插上旧时代封建制度的心脏,呼吁中国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寻找一条光明大道,期待新的充满自由、平等的世界。每篇小说都有时代的烙印,《故乡》表达的是愤怒、感伤,通过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变化,让读者感到心痛,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引发读者思考,这样的小说是有力量的,起到借古思今的效果。一句“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接下来的便是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进行对比,从环境的改变、人物性格的改变着重来写,给人一种心理的对比落差,不由得反思到底是怎么了?在讲解这些改变的时候插入问题,1.如果是你,抱着极大的希望回到这喜欢又熟悉的故乡,当你看到这一幕幕的时候,你会有何感想?想逃离这个故乡吗?生1:我会很绝望,我讨厌这个封建旧制度,泯灭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自由,我要逃避这个故乡,可是我心里总是怀念的,毕竟是我的故乡,我希望它变得熟悉和温暖。生2:我可以理解当时人们的形态意识,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现状,让青年人学习新知识,改变旧思想,解放人的天性,创造新的先进的制度,不再有阶级尊卑,人应该自由平等,需要时间改变这些。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故乡,我对故乡充满着期待。教师点评: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的确,我们会有感伤,会很绝望,但是我们应该重拾信心,改变现状,传播思想,解放正在受压迫的人们,只有这样,我的故乡才是让我骄傲的,我的祖国才是受人民爱戴的。

三、进行讨论,让课堂回归学生

老师讲授的道理对论文解读是有效的,可学生对课外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可度是有限的,同一篇小说在老师和学生看来是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是整体,学生看到的是部分,让课堂回归学生,让他们讨论交流,把零碎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小说的精髓、表达力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学生对这篇深刻的小说理解起来一定是困难的,所以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重要,同时学生的消化更重要,好的教学是让学生思路清晰,认识某一个道理,并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身边的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以点到面、以小见大,才是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我们无法切身体会作者那个年代,却可以感受现在的时代,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站在自己角度看待问题,将课本带到现实,这样就高于教学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便在于此。通过学习《故乡》体会到作者笔下充满正义,对旧制度的愤怒,让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足,思考自己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现在的时代,人们对权势的欲望导致功利性很强,人与人的真诚度下降,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思想,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忽视精神追求,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的习惯,意识到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思维,通过走进作者的世界,刺激自己的大脑,引发思考,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样,语文课才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林雪飞.鲁迅杂文中“路”的意象和“走”的人生哲学[J].沈阳大学学报,2014(3).

[2]耿改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J].阅读与鉴赏,2011.5.

猜你喜欢

烙印时代背景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月之故乡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故乡》同步练习
每一“体”都是时代深深的烙印 浅谈音乐载体的变迁史
日本节日里的“中国烙印”
家是一生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