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阈下陇东窑洞的文化解读

2015-09-10曹文

考试周刊 2015年98期
关键词:窑洞

曹文

摘 要: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陇东窑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作为功能符号、民俗文化符号,逐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本文利用符号学理论,从功能符号与民俗符号两方面,对陇东窑洞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 窑洞 功能符号 民俗符号

由于黄土覆盖,流水冲刷,陇东地区土质疏松,沟壑纵横,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长期以来,陇东民居以窑洞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窑洞文化。

符号是一种传播媒介,人类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索绪尔用能指和所指将符号分为两个方面(郭鸿,2008)。人是符号的动物,即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从被动接受实在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来(卡西尔著,甘阳译,1997:4-10)。先民在原始穴居的基础上,将单纯的栖身地穴,逐步完善为精美实用的窑洞院落。在陇东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具备功能符号,民俗符号的特质。

一、作为功能符号的窑洞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窑洞形成了众多表现形式。从建筑的结构形式上划分,窑洞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和独立式三种。

1.靠崖式窑洞。陇东窑洞在早期是作为居家之所,具有功能符号的作用。其能指为土穴,可以保暖御寒,防御野兽攻击。在远古时代经济社会极不发达,先民主要任务是生存,找到食物。因此,最初的居住形式是利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沟川塬面混杂的特点,寻找到便于藏身、具有防御严寒酷暑野兽攻击的山地天然洞穴。窑洞的所指即为先民的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先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发挥人类群居动物的优势,窑洞或洞穴需要进一步集中,于是出现了掘进的窑洞。周先祖不窋的名字与居住窑洞有密切的关系。《说文》中“窋”释义为:物在穴中,从穴中出。《辞海》中说“窋”同“窟”,既表示人们或动物在窑洞这种土室中生活,又从窑洞中走出的现象。

农民们在靠崖窑洞的前方修建土墙,有了独立的院落。这个时期的窑洞数量较少,但功能相对齐备。窑洞进门右手或左手有火炕,即床,使窑洞具有了卧室的功能;火炕之上可放置小圆桌或方桌(俗称炕桌子)在用餐时可做餐桌,使窑洞具有了餐厅的功能;火炕再进为灶台,灶台再进为切菜案板,这使窑洞具有了厨房的功能;火炕右手或左手为桌凳,这使窑洞具有了客厅及起居室的功能;窑洞最深处为粮氽、生产及交通工具,这使窑洞具有了储藏室的功能。窑洞外利用土墙、茅草搭建厕所。因此,最早的窑洞成为先民的家,具备功能符号的作用。

2.地坑式窑洞。地坑院为下陷式庭院,其三面甚至四面均可开凿窑洞。成年子女分家时可在父母居住的窑洞旁边开凿窑洞居住,开门立户。这个时候的窑洞,虽然每口窑洞仍具备卧室功能,但在其他方面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厨房与客厅分离,有客人来访时,陇东人会将他们招呼到上窑(即客厅),就餐时将饭菜端到炕上的小方桌上享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陇东人对窑洞功能进一步区分,有专门堆放物资的杂货窑,有拴牲畜的牲畜窑,有窖井窑等。

3.独立式窑洞。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地坑院和靠崖式窑洞逐渐被人们抛弃,农民们纷纷离川上塬,在平整宽阔的地面上建造红砖房,窑洞逐渐式微。但人们又怀念窑洞,于是有了第三种窑洞:独立式窑洞。这种窑洞材质与房屋完全相同,有砖有瓦,并非开凿而成,而是建造使然。但房屋样式沿袭窑洞,顶部采用拱形屋顶,屋面与窑面相同。这种建筑已非真正意义上的生土建筑窑洞,它是窑洞这种陇东民俗符号的变体,也是窑洞符号的一种留存方式。

二、窑洞作为民俗符号

民俗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风尚、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白丽梅,2004)。从符号学观点看,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

窑洞作为陇东传统民居,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符号特性。在陇东民众心中,窑洞是土地的一种象征,是宇宙的一个缩影,窑洞成为家的符号、民众心中世界的符号。窑洞被陇东民众赋予了极大意义,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

1.天圆地方与土地崇拜。窑洞窑面为拱形,窑洞内部空间为椭圆型,而地面则为方形,窗子和门的形状亦为方形。这恰好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特征。陇东人在对窑洞内外设施名称、装饰上处处体现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体认,体现着人类对土地的崇拜。陇东人在窑洞开凿时,必请风水先生相宅,挑选黄道吉日破土动工。窑洞开凿完成后,在窑面与门齐平或稍高出,掏一座方形小龛,供奉土地神,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时,必叩而拜之,名曰“敬神”。这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土地收容之恩的感激之情。窑洞内功能分区明确,有天有地,有火有光,有色彩,构成了民众的小宇宙。庆阳人将窑洞的墙壁称作“山墙”,高窗又称“天窗”,这些称谓上的特点更使得窑洞具有独立天地的意义。

最初窑洞仅有简单的门、窗用以进出及采光。陇东窑洞外墙装饰一般为青砖箍面,形成青色拱形窑洞轮廓。窗子由低窗和高窗组成。低窗基本与门楣同高,装饰有窗花或窗格。门洞处的圆拱和高窗,可以使阳光深入到窑洞内侧,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其竖向空间,使人感觉开敞舒适。窑洞顶部及两侧为椭圆型,窑内地面为方形。陇东窑洞的形状及装饰反映了庆阳民俗文化的特征,暗合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认知习惯与文化内涵。

2.五福三多观与窑洞装饰。窑洞色调表现为中国民间艺术“五行观”的色彩体系(白虹,2011),即以青、赤、黄、白、黑为主,象征吉利祥瑞。窑洞被在窑面上箍以青色的边框,窗户上的红色剪纸窗花,凸显了陇东人民的热情与朝气,象征欢乐、喜庆、幸福及旺盛的生命力。庆阳窑洞窗子装饰在表现形式上以木雕刻为主,雕刻“寿”、“褔”字等,图形题材包括莲生贵子、荷花鸳鸯等,反映了陇东人民的生育观即多子多福观念、宗教文化观及书香门第观等。

3.窑洞作为文化符号。陇东窑洞作为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由于在陇东历史上所扮演的家的角色,使它本身成为黄土高原的符号,成为陇东人的符号,成为革命的符号。在艺术创作中,描绘陇东人家生活场景的经典画面就是窑洞、红辣椒、金黄的玉米、悠闲踱步的家禽等,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尽思念。窑洞的朴实、简洁又表现了陇东人民的性格特征——憨厚、朴素、大胆、热情,胸怀宽广。在革命战争年代,陇东的窑洞与陕北窑洞一样,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策源地,窑洞作为符号因此具有了红色革命的所指意义。

陇东窑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单一的能指蕴含无限的所指,具有丰富的功能,承载着陇东地区先民们朴素的哲学观与世界观,表现了人们质朴、灵动、胸怀宽广的美好品性,表达了陇东人民对黄土地的热爱,对家的珍惜及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尽管窑洞或将进一步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符号,理应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窑洞将继续成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家园与性格象征,具备更加丰富的所指意义。

参考文献:

[1]白虹.陕北窑洞的符号学解读[J].红河学院学报,2011,3.

[2]白丽梅.民俗的符号学诠释[J].光明日报,2004-8-17.

[3]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钱耀鹏.窑洞式建筑的产生及其环境考古学意义[J].2004(3).

[6]徐浩艇.论陇东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王文权.陕北窑洞窗格子研究[J].文艺争鸣,2010(20).

[8]王文权,胡春涛.中国窑洞门窗格子[J].当代艺术,2009(3).

[9]岳永逸.忧郁的民俗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文化资源的符号传承流变及其符号学意义”(项目批准号:13YD0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窑洞
窑洞之光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陕北窑洞民居风采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大西北的窑洞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
地坑窑洞的蜕变: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洞环境艺术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