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职院公共体育课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

2015-09-10廖志凡

考试周刊 2015年91期
关键词:体育课课程体系院校

廖志凡

1.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突破的空间。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并通过长时间的实习实训熟练掌握主干职业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学生毕业就业单位多面对大中型企业,工作性质多为技术工人。学生专业不同,未来所从事职业的所需的体质要求不同。如何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开拓新体育教育观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科学规划和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规律的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体系,成为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东莞地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地区。对于尚处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东莞地区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东莞地区的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对我院的体育师资情况、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探索具有东职院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同时研究东职院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明确发展方向。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该领域的研究对推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沿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地区23所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关于高校体育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资料,查阅国内近几年的相关论文资料、调查报告等30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根据研究方向及内容,拟订调查提纲,走访广州、深圳高职院校相关领导9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走访广州、深圳从事体育教学的知名教授、副教授15人,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和访谈,对本论文的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参考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和初步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公共体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调查问卷》、《体育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份调査问卷,问卷分别针对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研室领导及各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体育教研室领导问卷涉及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模式、现状及师资队伍、体育场馆设施等内容。高校学生问卷涉及体育课开展情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对体育课满意度及要求等内容。

3.东职院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体育课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建设

我院的体育课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课堂上娱乐身心,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为目标构建高校体育课的新型模式。应充分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身特点,设计以人为本,实用、够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体能及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专属课程。与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注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本着为学生职业服务的特点进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特点和目的性,操作方面因人而异,课程设置机动灵活,兴趣和专长并重。课程延伸与对接科学合理,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评估和考核方法科学先进,注重效果与反馈影响,时时更新和调整课程编排。将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堂之外,发挥校园学生体育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课程设置凸显自主与规范统一相结合,内容上分为技术规定课程、兴趣自选课程和职业体能身体素质锻炼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不应盲目追求项目的可选择性,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课程。注重课程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学中快乐成长,把技术、爱好、与课程相结合,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

注重体育文化构建与体育人文环境培养,营造适宜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这种环境不应单单包括体育场馆设施等,更应该营造体育氛围。通过比赛、团体活动等方式,营造全校运动的氛围,通过体育氛围与体育人文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利用课程促进学院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课程是学生锻炼的指南针,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设置的作用,起到促进学生锻炼、引导学生锻炼的作用。通过体育课程影响学校的体育环境,进而形成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2完善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不再简单地需要应试教育出来的莘莘学子,而是更重视向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出真正的新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高校的教学目标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由简单的学习单一技术,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终身体育发展方向转变。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符合自身院情,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应做到评价标准统一,评价方式客观。可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评价,让体育考核评价成为体育课程的独立部分。授课教师负责授课,评价由专门人员进行评价,达到客观公正的效果。同时,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不但应该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指标,而且应该是授课教师评价的指标。确实制定符合院情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为了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我院校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出去学习。要有建设规划、管理措施,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聘任到管理都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学校应转变思想观念,真正从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体育教师的第一手资料,并把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要严格程序,对其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技术水平及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价和论证,要对其教学质量严格监控,采取校系两级、以系为主的管理模式,加大检查、监督、指导的力度,并建立教师业绩考评档案。教师的教学素质以德与才为基本内涵,具体包括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等内容。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始终保持在比较前沿的、先进的水平上,因此,有计划、有针对性,不仅仅是解决学校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

3.4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

我院的体育场馆基本能满足传统的体育教学需要,矛盾在与现有体育场馆往往不能满足一些新兴项目的教学需要,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场地需要较大的投资。这就要求我院校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课程的需要不断完善体育场地,以满足需求。同时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企业在校园投资建设场地,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

除了加大力气完善体育场地、场馆外,还应该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我院校应该结合所处地区的地方特色,开始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应根据就业地区地方特色,开设相应特色的课程。

4.结语

4.1明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对现行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灵活课程设置方式,拓宽课程口径,增强公共体育服务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4.2科学严谨地制定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规划;构建以服务专业发展为导向的公共体育课程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体系;本着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发展方向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建设质量与办出应用特色相适应、专业外延发展与专业内涵建设相适应,立足东莞、服务地方、面向广东的原则,争取在三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显著效果。

4.3根据今后专业的发展规模,遵循“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2007.

[2]施良方.课程定义辨析.教育评论,1994(3).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北京:教育部,2002.

[4]张勇.中外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大纲的比较与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385.

[5]韩会君,曾广平.中美日三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3.

[6]钱娅艳,等.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3.

[7]高慧娟.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1.

[8]毛振明.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学校体育,1988.3.

[9]骆颂阳,武笑玲,赵跃峰.中日高校体育课教改比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6,14(2):09-11.

[10]黄胜.对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8.

[11]虞锡芳.中外高校体育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2]虞锡芳,曹来凤.我国和发达国家高校体育课程模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

[13]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4]辛伟.黑龙江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

[15]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3.10.

课题编号2014C73 《东职院公共体育课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课课程体系院校
体育课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