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
2015-09-10温淑娴
温淑娴
摘 要: 《BJ单身日记》是英国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均出自女作家之手,探讨的都是爱情、婚姻问题。但是这两部小说的创作时间相隔甚远、创作背景颇有差异。本文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分析两部作品爱情观、婚姻观的异同点,试图揭示现代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境的改善及仍然存在的困境,肯定“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 《BJ单身日记》 后女性主义 两性关系
《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是一部传统的婚嫁小说。“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经典的开头已经把文章的主旨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BJ单身日记》出版于1996年,掀起了小妞文学(Chick Lit)的风潮,描写现代都市职场女性爱情生活的小说层出不穷,而“BJ”也成为单身女性的代名词,这两部小说相距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同样的故事不断重复着,只是背景有所改变。十八九世纪的乡村绅士女儿伊丽莎白看书、弹琴、参加舞会、把自己嫁出去,20世纪的都市职场女性布莉琪戒烟、戒酒、减肥、找男朋友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可见对婚姻生活的憧憬及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女性文化的中心。有的人认为小妞文学仅仅是传统婚嫁小说的现代版,是一种倒退的文学形式。但是有人认为此类文学反映了现代普通职场女性的生活现状,可谓女性成长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媒体纷纷宣布了女性主义的终结,并宣告后女性主义时期的到来。下面将从工作与家庭、女性身体与年龄、女性与性三方面对比分析《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这两部小说,试图证明后女性主义语境下的“女性主义”存在的必要性。
一、工作和家庭
虽然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但“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婚姻、家庭的模式还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人们女性主义意识尚未觉醒,安于做一个家庭主妇,而且除了做家庭主妇外她们基本无事可做,因为她们从小学习的无非是“编织钱袋,点缀屏风”,弹弹琴跳跳舞等为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服务的技能。班纳特太太最忙得不亦乐乎的是把女儿嫁到有钱人家做家庭主妇。但是现代女性因为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业的范围扩大,面临的困境就是要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出选择。但实际上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一旦发生冲突,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需要服从家庭角色。布莉琪的女性朋友玛格达就是如此。她奉劝布莉琪坚持单身到最后一刻,并且怀念以前有工作的日子。布莉琪的母亲琼斯太太在将近60岁的时候女性意识突然觉醒,找了一份在电视台的工作,还找了一个情人。因为她觉得自己耗费了几十年的青春为丈夫料理家务,“后来等他结束一生的工作以后,我的工作还得一直继续着,永无止境……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我只是下定决心要去改变某些东西,在我仅剩的生命里做些不一样的事情”。除了对不平等的婚姻生活埋葬女性青春、消耗女性生命这件事提出控诉外,琼斯太太还说如果再有机会,那么她不确定会不会生小孩。这个说法在十八九世纪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是鲜见的,更别提男性作家的作品。许多文化将女性浪漫化,尤其是将母性神圣化。人们通常觉得生小孩是女性的天职,而带孩子也自然而然成了女性的义务。但是后女性主义者倡导女性维持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像过去的女性主义那样通常地把工作与家庭对立起来。这个理论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有令人质疑的地方。因为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实践起来十分困难,女性既要做好工作,又要照顾好家庭,这无疑给女性带来更大的负担,而男性却只需要做好工作,这加深了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不平等。有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失败在于极端反对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角色,这些角色曾经是并且仍然是许多女性获得权力、地位及身份的途径,是她们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我价值并获得经济保障的来源,即使这样的角色不再那么可靠。这种看法仍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催眠。这里所谓女性的目标是什么?女性的自我价值又是什么?靠什么实现?难道只是生儿育女、处理家务、相夫教子?女性的目标和自我价值显得如此单一。“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的婚姻目标在《傲慢与偏见》所处的时代合情合理,因为正如之前所言,那时女性的职业技能几乎为零,她们必须依靠男性获取生存资源。可是到了现代社会,女性的职业技能大大提高了,却只能束缚在家庭里,当男性的“贤内助”,而男性则在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施展拳脚,这完全是对女性抱负、视野、能力的一种轻视。布莉琪的朋友沙伦的想法则代表了现代女性独立的一种思考和宣言。她说:“我们这一代的女人之所以受到打压,就是因为我们是坚持拒绝为爱妥协、积极主张经济独立的开山鼻祖。”“事实也证明,像我一样年纪的单身女性都有固定的收入和自己的房子,生活过得出很愉快,根本就不用可怜兮兮地去洗别人的臭袜子。”
二、女性的身体和年龄
《傲慢与偏见》里,女生的容貌及姿势经常被指手画脚,尤其在舞会上,人们热衷于讨论哪家的小姐最美丽。伊丽莎白为了讨得韦翰先生的欢心,比平常更小心地打扮了一番;彬格莱小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在当代的父权制文化中,大多数女性的意识中存在这一个展示全景的男性权威:她们永远站在他的凝视和判断之中。而且,后现代女性主义者认为,如今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流行,人们对女性身体的规训,已经远远超过对男性身体的规训。整容和减肥是现代的新时尚,而且愈演愈烈,网络上电视屏幕上充斥整容脸和各种减肥广告。女性如果说是为了自己的美丽而这么做的话,未免就有些自欺欺人。布莉琪心情不好的时候边吃边说“才不管什么身材不身材的——没人爱你或关心你的时候,根本一点意义也没有”,好友汤姆告诉她“接受整形外科手术的女人,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那些丈夫跟着年轻女人跑掉的人”。显然“女为悦己者容”,女性减肥和整容往往是为了赢得男性的青睐,或者避免被男性抛弃的命运。她们常常为自己的外貌、体形感到自卑,因为她们把它与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那种天使脸蛋、魔鬼身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不节制饮食,她们就会产生负罪感。在男人的审视下,她们经常厌恶的是她们自己。因为整容和减肥,有的女性的确改变了自己的坎坷情路,但也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除了外貌和身材外,年龄也给女性带来了巨大压力。《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与彬格莱先生的交往遭到了阻碍,妹妹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吉英马上就要变成一个老处女了。她快二十三岁啦!天哪!我要是不能在二十三岁以前结婚,那多么丢脸啊!”在那个时代二十三岁不结婚就是老处女了,嫁不出去也成了一件丢脸的事情,和现在的大龄剩女面临的处境一样悲哀。《BJ单身日记》里汤姆的理论是“男同性恋和三十几岁的单身女性有一种自然联结的力量——两者都已习惯让父母感到失望,而且被社会视为怪人”,而沙伦则觉得“女人一从二十几岁步入三十岁的时候。权力重心就很微妙地转移了,就连最放浪形骸的轻佻女子,都会一反她们平日的大胆作风,为她们初次感受到的存在感而焦虑、痛苦地挣扎着——害怕自己会孤孤单单地死去”。可是男性从以前到现在都不会受到年纪的困扰。男人越老越有吸引力,女人越老就越没有吸引力,因为与女性不同,男性的价值不会体现在他的容貌、身材上,更多的是他的经济能力、人生阅历上。
三、女性的“性”
《傲慢与偏见》里“性”的问题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一个较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六十年代以来,性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成为一个公众和学术话语的题目;到了八十年代,性政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争论的题目,又是大众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因素。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对有关两性关系的规范、制度进行了考察,发现“从历史到现在,两性之间的状况”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即男人依据天生的、生物学性别就可获得特权,并以此控制、支配女性。并且,这一统治权在父权制社会中被制度化”。事实上,现代女性比传统女性更能享受自己身体可以获得的愉悦。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提到“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性被允许与生殖和婚姻家庭关系保持更远的距离。在性追求和性快乐的追求中也容纳了更多一般被归属为女性的需求,如情感的亲密、社区和性平等”。布莉琪的上司丹尼尔因为她的短裙和她开玩笑通邮件,布莉琪不将其视为性骚扰,而是乐在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布莉琪在第一次和丹尼尔准备发生关系的时候,因为丹尼尔并不把这件事情当做严肃的事情而被布莉琪以他是“情感上的性无能”拒绝了。发生性关系以后,布莉琪每天就想着丹尼尔如何表态,丹尼尔却没有任何表示,直到布莉琪生气:“你一直不停地调戏我,还跟我睡觉,却连一通电话也没有,还装作一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的样子。”布莉琪以为自己怀孕了,神经紧张,结果发现自己没有怀孕,虚惊一场,但是丹尼尔却始终不知道这件事情。从此种方面看,女性在“性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首先,男性比女性更能把“情感需求”与“性需求”区分开来,他们不会轻易投入一段严肃的情感关系中。其次,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她在“性关系”中更脆弱,享受“性愉悦”之后很可能还独自承担糟糕的后果,或未婚生子,或堕胎。传统性观念认为,如果一个男人与许多女人有性关系,那么他只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可如果一个女人同许多男人有性关系,她便失去身份和尊严。这种男女双重标准对女人显然是不公平的。《BJ单身日记》里杰里米在外面搞外遇,最终还是得到妻子原谅,回归家庭。布莉琪的母亲结交了新情人,但是遭遇骗局,回归家庭,可谓是对女性“外遇”的一种讽刺。
四、结语
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中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那就是大部分18至24岁的女性虽然认同女性主义争取男女平等的目标,但是并不喜欢女性主义,甚至还会憎恨女性主义这个词,认为它意味着愤怒、好斗精神和女同性恋;认为它意味着必须拒绝“正常女性”的性、母性、养育性、热情和非攻击性。而后女性主义拒绝女性主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有意把女性塑造成为“受害者”。但是从《傲慢与偏见》和《BJ单身日记》中女性地位的发展可以看出,现代女性在职业选择、经济独立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自由,然而在两性关系上,男女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并不是一种夸张,所以说“女性主义”仍有存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美]贝蒂·弗里丹,邵文实,尹铁超,译.非常女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蔡晓燕.从《BJ单身日记》谈后女性主义语境中女性主体的重构[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2(01).
[3][英]海伦·菲尔丁,庄静君,译.BJ单身日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英]简·奥斯汀,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5][澳]杰梅茵·格里尔,欧阳昱,译.女太监[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6][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7]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