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述论
2015-09-10路宁
路宁
[摘要]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主要经历了“萌芽期”和“形成期”这两个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不仅初步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而且其人才管理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已经初具雏形。影响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萌芽和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个人因素,又有客观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实践因素。
[关键词]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毛泽东
作为人才管理一系列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在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过程。
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指的是1935年以前(即延安时期以前)的毛泽东关于人才管理的论述和思想,它既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研究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对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脉络和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依据毛泽东关于人才管理思想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大致可以将它划分为“萌芽期”和“形成期”两个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24年之前),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逐渐萌芽期。1924年之前是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也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逐渐萌芽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经历了五四运动时期和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创立时期这两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萌发主要见之于他早期的著作和书信中,主要有:《讲堂录》(1913年10—12月)、《夜学招学广告》(1917年10月)、《夜学日记首卷》(1917年11月)、《湘江评论·创刊宣言》(1919年7月)、《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月)、《政治家》(1919年7月)、《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1920年7月)、《毛泽东书信选集·致蔡和森等》(1920年12月)、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和《组织大纲》(1921年8月),等等。
青年时代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萌发了人才来自于实践的思想。毛泽东很早就产生了重视实践、重视现实的思想倾向,并萌发了人才来自于实践的思想。1913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曾经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p587。又说:“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1]p597。
二是萌发了人才来自于群众的思想。毛泽东在其革命生涯中很早就具有了朴素的群众观点。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把自己的理想和理论全都建立在民众力量的基础之上。1920年,他在《湘江评论》发刊词中指出:“世界上什么力量最大,民众的联合的力量最大”。在他看来,“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的一个方法”。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正是从领导人民革命运动开始的,在完全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后他便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给工农群众并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由于毛泽东在广泛接触各阶层民众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的阶级感情,同时又全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影响,因而早在青年时代他就萌发了“实践出真知”和“群众出人才”这一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的基本思想。
三是萌发了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思想。1913年,毛泽东在其所记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涉及诸多人才管理问题。他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1]p587。其意思是说,人才和一般人相比较,应该是学识、品德兼优之人。这是毛泽东对人才概念的早期认识。对于人才的培养,毛泽东在《讲堂录》中主要是突出了学习和实践两个方面。他记道:“才者,经济之谓也。才,有从学问一方得者,有从阅历一方得者”。在这里,所谓“学问”,指的是向书本学习和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所谓“阅历”,指的是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第二阶段(1925—1935),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期。1925年到1935年的10年时间,即是大革命后期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反映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所撰写的文章、书信、社会调查报告以及相关的讲话之中,主要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933年10月)、《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以及寻乌调查(1930年5月)、长冈乡调查(1933年11月)、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等等。
这一时期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人才管理既有阶级性又有技术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本质观;二是指出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是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所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三是主张通过创立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形式,培养革命事业所需要的党政人才和军事人才;四是重视从农民群众中培养和发掘人才,重视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五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中国化,并同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用人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人才管理思想体系已经初具雏形,并为后一阶段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才管理问题的认识尚处于探索之中,可惜当时毛泽东关于人才管理问题的许多正确主张未能为全党所认识和接收,反而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压制和打击。当时毛泽东在人才管理问题上的许多正确观点同党的人才管理政策处于一种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状态,这是同当时中共尚处幼年时期和尚未确立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况密切相关。
二、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不仅初步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而且其人才管理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已经初具雏形。举其要者,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人才管理本质的思想。一方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形成了人才管理具有一定阶级性的观点。在1925年12月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等问题。他认为,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小知识阶层属小资产阶级范畴、是工人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则是革命的敌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群体进行阶级分析,其目的是在于“分清敌我友”,找到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并回答依靠谁来开展中国革命的问题。
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开始意识到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管理也具有技术性的一面。1934年1月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形象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2]p139
2.关于人才管理重要性的思想。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之际,毛泽东开始重视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问题,并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那些赴法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1921年中共成立后,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并通过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等形式,为中共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出身的干部。
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是创建红军、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文章和社会调查报告,着重阐述了红色政权、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思想,同时也涉及人才管理问题。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已经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指出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是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所面临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他认为,对敌斗争需要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人才队伍,需要解决革命战争中的人才需求问题,党和军队只要有了杰出的领导人才便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政策。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说:“使地方工作人材逐渐减少依靠红军中工作人材的帮助,能完全自立,以边界的人材任边界的工作,进一步能够供给红军的工作人材和扩大割据区域的工作人材——这些都是边界党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任务。”[2]p52
3.关于党政人才和军事人才培养的思想。毛泽东主张通过创立干部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形式,培养革命事业所需要的党政人才和军事人才。
关于党政人才的培养。毛泽东主张在根据地开设各种形式的干部学校和党团训练班,来培养大量的党政人才。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员缺少基本理论训练和党政人才匮乏等问题,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开办党团训练班。1933年8月在江西瑞金创立了江西苏维埃大学,毛泽东兼任红军学校政委和苏维埃大学第一届校长。《苏维埃大学简章》第一条即说明了办学的宗旨:“苏维埃大学,以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为任务”。
关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并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为了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毛泽东主张通过创办红军教导队和军事学校等形式,来培养紧缺的军政人才。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明确表达了他的这种观点和意向,他说:“党代表伤亡太多,除自办训练班训练补充外,希望中央和两省委派可充党代表的同志至少三十人来。”“为着训练下级军官,现在办了一个百五十人的教导队,准备经常办下去。”[2]p64中央苏区时期,便在原有教导队和训练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各种军事学校,如培养连排干部的红军彭杨步兵学校、训练各种专业人才的红军技术学校、培养营团级以上军事政治干部的红军大学,等等。
4.关于群众出人才的思想。毛泽东重视从群众中培养和发掘人才。1921年7月参加完中共“一大”之后,毛泽东便返回湖南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在同军阀赵恒惕的斗争过程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到要彻底摧毁赵恒惕的社会基础就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此后他就集中精力领导农民运动。同时,毛泽东所领导的湖南地区的党组织也都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在他直接影响下,大多数干部尤其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都具有联系群众的朴素作风。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韶山创办农民夜校、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武昌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实践,集中体现了他思想上强烈的群众意识和对培养农民运动人才的重视。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先后在毛氏宗祠、李氏宗祠、庞氏宗祠等地创办了20余所农民夜校。1924年到1927年,在广州先后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其中,由毛泽东担任教员的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学员300多名,1926年毛泽东任所长并亲自主持工作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学员318名。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湘、鄂、赣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急需大量从事农民运动的人才。为了适应这一需要,1927年3月,由毛泽东主持在武昌成立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招生800多人,毛泽东亲自担任《农民问题》和《农村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毛泽东通过创办农民夜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形式,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从事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5.关于实践出人才的思想。在注重从群众中培养人才的同时,毛泽东还非常重视实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已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1917年暑期他邀同学萧子升游历了长沙、宁乡、益阳、沅江、安乡五县农村,广泛接触社会生活。1918年夏,他又同蔡和森到益阳、沅江、岳阳、汉寿等县农村进行半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918—1919年又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出国勤工俭学。1920年2月他在致陶毅的信中表示:“我们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处去考察,天涯海角都要去人”[1]p465。毛泽东本人则为掌握中国国情而选择留在国内,对此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世钊信中解释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1]p474。由于毛泽东重视社会实践,因而当他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之后便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结合起来。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毛泽东说:“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出来了无数的干部”[2]p125。毛泽东认为时势可以造就英雄、实践能够造就人才,所以他反复告诫人们一定要深入实际和深入群众,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三、影响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萌芽和形成的因素
影响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萌芽和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和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为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萌芽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变成了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一大批赞成俄国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他们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和大批马克思主义者的迅速成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与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相结合,从而萌发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2.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和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身特殊的优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近代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多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传播及其中国化奠定了阶级基础。
3.中共人才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和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时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才管理实践。在长期的人才管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就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形成的。离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才管理实践,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中共成立后,为了宣传、发动、组织和领导革命运动,需要聚集大批人才和加强人才管理工作,需要回答人才管理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人才管理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产生的现实需要。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与中国人才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管理理论,就成为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
4.中共党内“左”倾用人路线的危害,为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和形成提供了反面的鉴戒和教训。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在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形成过程中,毛泽东一方面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人才管理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坚决反对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给中共人才管理实践带来了重大危害。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党内存在的时间最长,造成的危害也最大。在人才管理实践上,它主要表现为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30年5月毛泽东写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就是为反对当时军队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文中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军队中一部分人迷信“本本”而不愿作实际调查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当时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用人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倡导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中国化。可以说,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中国人才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中国人才管理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5.毛泽东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为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的萌芽和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1920年以前,毛泽东还没有完成向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转变,只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他自己也说,在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烩”[3]p125。他还说,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我在北京“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特别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三本书,“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3]p131。1920年夏,毛泽东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便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实践,思考中国人才管理问题,从而萌发了关于人才管理问题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观点。
综上所述,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萌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五四运动时期和中共创立时期,形成于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早期人才管理思想不仅影响、指导着革命根据地的人才管理实践,而且为后来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责任编辑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