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判断推理中的矛盾关系解析
2015-09-10汪邦山
汪邦山
矛盾关系作为一个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在逻辑判断的不少题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近年的一些类比推理真题里,也有矛盾关系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银行招聘等公职考试中,判断推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方面。这部分的题型种类多、考察知识面宽、题量大,难度较高,是不少考生成“公”路上的一个拦路虎。而另一方面,判断推理的技巧性很强,但由于大部分考生以前很少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在考场上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用最笨的方法解题,最终要么是做题速度太慢耽误了大量宝贵时间,要么是犯下一些逻辑错误而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因此广大考生在平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多储备一些逻辑知识和解题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大量练习,最终熟能生巧、考场上得心应手。
矛盾关系作为一个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在逻辑判断的不少题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近年的一些类比推理真题里,也有矛盾关系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此,笔者来探讨矛盾关系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公考逻辑判断解题中的应用。
矛盾是什么?出自《韩非子·难一》的“自相矛盾”寓言。在逻辑中,矛盾被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正如寓言故事中,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逻辑中的矛盾也有同样的特点: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它们永远不可能同时存在,必然是其一为真,另一个为假。逻辑中的矛盾关系主要有以下6种,我们用真题来一一分析。
“A”与“非A”
逻辑中的矛盾被定义为同时断言一个陈述和它的否定。因此所有的矛盾双方都可以用“A”与“非A”进行表示。比如说“好”的矛盾就是“不好”,“老师”的矛盾就是“非老师”,“抗战”的矛盾就是“不抗战”,“跑得快”的矛盾就是“跑得不快”等等。
【例题】甲、乙、丙三人共做一道逻辑题,核对答案后,甲说:“我做错了。”乙说:“甲做的对。”丙说:“我做的不对。”由于都没有把握,于是去请教逻辑老师。老师看完他们的答案,又听了三人的话,对他们说:“你们三人的话与答案都只有一人的对。”可见:
A.甲的话对,丙的答案对 B.甲的话对,乙的答案对
C.乙的话对,甲的答案对 D.丙的话对,乙的答案对
【解析】A。又是真假话问题。先找矛盾:甲说甲做错了,乙说甲做得对,两者的话互为矛盾。然后跳出矛盾,因为只有一句真话,而矛盾双方甲和乙的话一真一假,所以剩下丙所言一定为假。接着根据丙话的矛盾“丙做的对”为真;再结合选项只有A项符合。
注意在考场上分秒必争,算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根据排除法直接选A,而无需继续推导。
“所有A是B”与“有些A非B”
【例题】有人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以下哪项最能驳斥以上判断?
A.可能有的哺乳动物不是胎生的
B.没有见到过非胎生的哺乳动物
C.非胎生的动物不大可能是哺乳动物
D.鸭嘴兽是哺乳动物,但不是胎生的
【解析】D。最能驳斥一句话的,自然就是这句话的矛盾为真了。这句话是典型的“所有A是B”,其矛盾为“有些哺乳动物不是胎生的”。然后观察选项,A项有“可能”二字,驳斥强度较弱;B项“没见过非胎生的哺乳动物”等价于“见过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反而是强化了这个判断;C项的主体是“非胎生动物”,话题不一致,而且还用了“不大可能”,力度很弱;D项举出一个反例,可由此推导出“至少有一种哺乳动物不是胎生的”,即原话的矛盾,有力的驳斥了原话。因而选D项。
“所有A非B”与“有些A是B”
【例题】小李是四川人,他喜欢吃酸泡菜;小王也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小陈是四川人,她也喜欢吃酸泡菜。我所认识的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
因此,可以得出:
A.所有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
B.有的四川人不喜欢吃酸泡菜
C.并非所有四川人都不喜欢吃酸泡菜
D.并非有的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
【解析】C。题干中作者认识的四川人都喜欢吃酸泡菜,说明“有些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其矛盾为“所有四川人都不喜欢吃酸泡菜”,如果在这个矛盾命题的开头再加上“并非”二字,其实就是再求一次矛盾,得到了“有些四川人喜欢吃酸泡菜”的等值命题,正好就是C项。
“A且B”与“非A或非B”;“A或B”与“非A且非B”
【例题】李老师说“并非丽丽是班长并且明明是学习委员”。
如果李老师所言非虚,则以下哪项可能为真?
I.丽丽是班长,明明不是学习委员
II.丽丽不是班长,明明是学习委员
III.丽丽不是班长,明明不是学习委员
Ⅳ.丽丽是班长,明明是学习委员
A.仅I和II
B.仅II和III
C.仅II、III
D.I、II、III
【解析】D。“所言非虚”=说的不是假话=说的是真话。要搞清楚李老师的意思,可以通过求两次矛盾来得到李老师这句话的等值命题:先求一次矛盾,去掉句首的“并非”二字;再求一次矛盾,得到“丽丽不是班长或者明明不是学习委员”。非A或非B为真,有3种情况,分别是非A、非B都真(即A、B都假),非A真非B假(即A假B真),非A假非B真(即A真B假),所以“Ⅰ、Ⅱ、III”可能为真,选择D项。
“要么A要么B”与“‘A且B’或‘非A且非B’”
【例题】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在逻辑上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
B.罚款但不扣照
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
D.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那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
【解析】D。司机坚持己见,不同意交警的决定,那么从逻辑上来说就是同意交警决定的矛盾命题,即“‘既罚款又扣照’或‘既不罚款也不扣照’”。A、B、C都没能表达出这个含义,D项是利用“A或B”的“否一推一”推理规则:否定了“既不罚款也不扣照”,推导出“既罚款又扣照”为真。选择D项。
“A→B”与“A且非B”
【例题】近些年全国各大城市为缓解交通压力,掀起了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热潮,而地铁建设更是成为建设的重头戏,预计到2015年全国通地铁的城市数量将超过30个。但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也发生了多起重大的施工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伤亡。针对频发的安全事故,社会各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事故伤员李某: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
交通大学张教授:确实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但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
铁道部范研究员:如果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则有人违反了安全规程。
施工监理吴某: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操作问题,但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
如果上述断定中有三个人的断定为假,则以下哪一项为真?
A.事故伤员李某的断定为真,不是操作问题
B.施工监理吴某的断定为真,是操作问题
C.交通大学张教授的断定为真,有人违反安全规则
D.铁道部范研究员的断定为真,没有人违反安全规程
【解析】D。真假话问题。先找矛盾,发现范研究员的话“事故出在操作上→有人违规”和吴某的话“事故出在操作上且没有人违规”为矛盾关系,这两者一真一假,题干告知三人说假话,也就是四人中只有一人的话为真,因此跳出矛盾来看,李某和张教授的话就一定都是假话,排除A、C。同时由李某说假话可推知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问题,排除B项。因此选择D项。
考生们一定要熟记这些矛盾关系的互相转化公式和等值命题的求解方法,再用这些技巧多做些练习,就一定能够在考场上碰到类似问题时迅速做出正确选择。
(作者系俊杰教育腾冲首席公考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