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对课堂会话关系的考察
2015-09-10李一平
李一平
摘 要: 本文以日语课上的会话为例,运用会话分析理论中话轮转换规则,对“相邻语对”中日语课堂会话的表现形式做一考察。
关键词: 会话分析 话轮转换 相邻语对 课堂会话
会话分析学家认为,任何语境中的语言交流无论外部形式多么复杂,其本质都表现为由动机和语义所决定的,被称为“互动行为”的语言活动。与日常会话相比,课堂上的会话动机表现得更明确,意思也更具体。因此,语言的互动行为更具规律性。本文以日语课上的会话为例,运用话轮转换规则,对“相邻语对”中日语课堂会话的表现形式做一考察。
一、课堂上的话轮转换
(一)会话的开始和终结
在日语日常会话的开始和终结部分,多使用寒暄语及语言交感类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很多时候不能以其字面意思来理解。开始部分多是预告会话的话题,终结部分与开始同样重要,揭示了贯穿上下文的要点部分。例如:
例1:A:まあ、お会いできて嬉しかったです。
B:そうですね、気をつけて。
例2:A:ところで、来れると思う?
B:もちろん、どうも。
上述会话中出现的“まあ”、“ところで”等,预示了会话终结的标志词,多读作降调。了解这种会话的结构,可以让日语学习者进行顺畅的日语交流。
(二)话轮转换及规则
在会话中,为了不出现会话的间隙或重叠,针对由谁说、何时说、如何说等,就有了一定的规则,即会话的参与者遵循的“话轮转换规则”。会话的参与者们使用单词、短句,语段、篇章等形式进行交谈,并且根据一定的规则判断会话的终结点,交替轮流取得说话的机会。这并不是说会话中真的一点间隙、重叠都没有,而是说万一出现间隙或重叠,立刻就会有人出来纠正,间隙、重叠的时间不会很长。这种话轮转换的规则有:
1.在每一个话轮的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
a.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使用了“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被选中的一方有权,而且必须在下一个话轮开口说话;其他人没有这种权利或义务。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b.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就可以,但不一定需要实行自选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第一个开始的人拥有下一个话轮的说话权。此时说话人发生变化。
c.如果迄今为止的话轮构建没有使用“当前说话人选择下一个说话人”的方法,那么当前说话人可以,但不一定需要继续说话,除非另有人自选说话。
2.如果在最初话轮构建单位的最初转换相关位置,既没有实施1(a)又没有实施1(b),并且按照1(c)的规定由当前说话人继续,那么在下一个转换相关位置再次执行(a)到(c)的规则,而且在下面每一个转换相关位置重复,直至出现说话人转换。
与日常会话不同,课堂上话轮转换的特征更明显。教师会话的终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标志进行判断:
①使用疑问句,提出问题;
②使用祈使句,发出指令;
③使用陈述句,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④点名,叫学生回答问题。
判断学生回答完提问时,也会有以下几个标志:
①语速放缓,中断次数增多;
②句末经常出现不包含新信息的概括性语句,或重复前文语义的语句;
③向教师提出问题。
另外,在课堂会话中,教师选择下一个说话人时也有一定的方法:
①语言方式。教师主要通过点名、提要求、激励等方式选择下一说话人;
②非语言方式。教师把目光投向下一说话人,并伴随鼓励的语言,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二、相邻语对
在会话分析理论中,先行会话控制着后续会话的走向,并十分重视会话的连贯性。从说话人的话轮转换原则来看,这种话语的相邻性起着把会话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作用。这种两者间的连贯构造,被称为“相邻语对”。
通过这一概念,可以更清晰地考察课堂上会话的构造。会话分析学家认为,当会话中有“问好——回复问好”、“提问——回答”、“邀请——接受”、“要求——许可”等成对语言出现时,就可以用“相邻语对”这一概念进行描述。社会学家谢格洛夫等人在对人们的日常会话进行观察时发现:人们总是交替着进行交谈,一次谈话至少由两组会话构成,当前说话人说的话,与下一说话人说的话就构成一组“相邻语对”。从谢格洛夫的理论来看,“相邻语对”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①由两组会话构成;
②各组会话是相邻的;
③各组会话均由不同说话人发起;
④第一句话说出后,紧接着发起下一句话;
⑤下一句话的发起受前一句话的支配。
在课堂上进行会话时,构成“相邻语对”的两组会话,既有不相邻的情况,又有不仅是由两组会话,而且是由两组以上会话构成的情况。课堂上的“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其具体形式是:
1.提问——回答
例1:先生:今朝はどうしたんですか。授業に来てませんでしたね。
学生:先生、すみませんでした。風邪を引いたんです。
先生:熱があるんですか。
学生:いいえ、熱はないんですが、せきがひどく出るんです。頭も痛いし、のども痛いんです。
这是课堂会话中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即一人提问,另一人回答,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提问——多人回答
例2:先生:この機械を壊したのはだれですか。佐藤さんですか。
田中:いいえ、佐藤さんではありません。私です。ゆうべ実験中に使い方を間違えたんです。
佐藤:いいえ、悪いのは私です。田中さんが機械を使ったのは、私が頼んだからです。どうも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でした。
这种形式是由一人提问,多个人针对该问题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3.话题继续——新问题——回答
例3:学生:先生、明日の研究会のことですが、出られなくなりました。
先生:どうしたんですか。
学生:実は、子供の具合がちょっとよくないんです。
先生:それいけませんね。どこが悪いんですか。
学生:ゆうべ食べすぎて、おなかをこわしたので、病院へ連れて行きました。あした、もう一度行って、検査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
教师对前一问题的回答做出回应,紧接着提出一个或多个新问题,这种方式在课堂提问中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课堂上的会话主要由“提问——回答”这种相邻语对的形式构成。无论授课的内容与类型有何不同,其会话的形式都是贯穿始终的,会话行为也是按照这种形式推进的,几乎所有的相邻语对都是由教师的提问发起的。
外语学习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多张口说,教师的提问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研究课堂上的会话形式,必定会对教学产生有效的指导,让教师更科学地设定课堂提问,增加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小泉保.語用論研究[M].研究社,2001.
[2]実力日本語(下)[M].東京外国語大学留学生日本語教育センター,2000.
[3]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