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几点认识
2015-09-10张颖
张颖
摘 要: 数学开放性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题型,也是近年来各类升学考试的热点.通过对典型考题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开放性问题 解题策略
当今的数学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赋予他们独立思考的自由和空间,培养学生具备更高数学素养和更强的创造力.数学开放题正是能体现这种价值,把纯粹解题的过程演变为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思维的过程,是数学综合素质的一种反映,对促进学生养成多层次、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已经被引入了各地中考中。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也是他们最头疼的、最害怕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提优辅导中深刻地认识到这点,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什么是数学开放性问题?它是相对传统的封闭题目而言的,指条件和结论不完备或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大致可分为条件开放、结论开放及条件和结论都开放的三种类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猜想、实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例析两种常见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猜想开放型
所谓猜想是指根据现有的材料和信息,对研究的对象先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作出有道理的想象,从而发现隐藏的规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法要灵活,可以设计一些类比性的活动,让学生有实验的经历,培养他们的耐心,能不厌其烦地通过对大量特殊情形进行观察,敢于想象,积累发现规律的经验.
例1:如图1,是五角星灯连续旋转闪烁所成的三个图形.照此规律闪烁,下一个呈现出来的图形是( )
上面三个五角星中都各有三个深色的三角形,其中一个单独的与另两个相邻的三角形相对,如果把三个深色三角形作为一个整体,闪烁一次,可看做是顺时针旋转144度(也就是与原来的隔一角).猜想题最忌讳毫无章法,胡乱猜测,一定要循序渐进,做到有章可循,就可以从题目初始的几种情形中发现重要信息,从而实现轻松解题.本题以现有的三个图形中深色三角形的运动变化为载体,借助几何直观的思维形式,探索在此过程中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考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条件开放型
此类问题是指结论已知,而条件需探求,并且具有开放性.解决办法通常采取由结果入手追溯原因的探索方式.这类题型虽然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但是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不能被动地套用解题模式,而应在问题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三角形ABC的顶点A的坐标为(2,2).
(1)若底边BC在x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______;设点B,点C的坐标分别为(m,0),(n,0),你认为m,n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2)若底边BC的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y轴上,请写出一组满足条件的点B,点C的坐标:?摇?摇 ?摇?摇;设点B,点C的坐标分别为(m,0),(0,n),你认为m,n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分析:可以通过等腰三角形的作法探求符合题意的条件:由于AB=AC,故点B和点C在以A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1)如图2(a),作AE⊥x轴于E,以大于AE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与x轴的交点即为符合题意的点B和点C.易知E(2,0)为线段BC的中点,故CE=EB,即n-2=2-m;(2)类似于(1)作⊙A,与两条坐标轴分别交于B1,B2,C1,C2,显然当A,B,C三点不共线时这样确定的点B,C均符合题意.
在许多数学试题中,有时单从数字中很难看出什么眉目,但如果能有意识地从“形”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往往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本题是数形结合反映规律,重复出现的图形反映出数字所具有的规律,要求解数字问题,关键还在于找出其中包含的“变中不变”的特殊情况.所谓“变中不变”,对于一个对象而言,是指该对象在变化的过程中,但它的某些属性不变;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言,是指在变化过程中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不变.
开放性试题信息量大,主要特点是以某种几何图形为载体,点、线、形在图形上按某种内在联系运动的过程中引起了相关量的变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综合运用函数、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笔者认为,开放性试题作为考查考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体上讲在各类升学考试中是可行的.它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解题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只有加强过程教学,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开放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有效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质.但也不可一味地追求更高更难的境界,使数学考题沦为奥赛题,失去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