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 反思 进步
2015-09-10熊文斌
熊文斌
近两年,我校在现代基础教育面临深刻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深入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语文导引案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导引案的参与编写者与直接使用者,我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反思。
语文导引案教学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编写时注重渗透学法指导,如问题设计、思路提示等,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点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最大范围地为学生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对导引案进行个性化解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的放矢,预习导学
语文导引案中的“预习导学”板块主要注重学生双基的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检索信息的能力。每讲一篇新课文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结合导引案有针对性地提前预习,熟悉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构,提出学习疑点。课堂上通过检测这些具体化的预习内容,学生大都能做到熟悉课文,夯实双基,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这远比使用导引案前,老师一句笼统的“预习课文”、学生在新课文中“大海捞针”的现象要实在得多。更可贵的是,学生使用导引案,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这种超前性学习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学生通过独立预习,摆脱了对教师的一味依赖,独立自行解决一些知识,养成了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好习惯,为实现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合作,学习研讨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我在课堂上,尽量还学生学习的权利,围绕导引案的“学习研讨”板块,引导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学生围绕文本,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在教《老王》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抓住“我”与“老王”这两个中心人物,围绕导引案设计的问题:我读“?摇?摇 ?摇?摇”读出“老王”是一个?摇?摇 ?摇?摇的人;我读“?摇?摇 ?摇?摇”读出“我”是一个?摇?摇 ?摇?摇的人。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最后综合归纳出两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这远比老师独揽硬塞要强得多。分析完人物形象,又根据导引案设计的另一问题——“我”为什么对老王还有愧怍之心,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发表看法,文章主题正是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彰显出来的,在后面的“探寻现实生活中的老王”这一导引案设计环节中,整个课堂更是沸腾起来了,学生们各抒己见,有讲观点的,有说做法的,有谈切身体会的……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自主合作、交流研讨中得到最优化的实现。
诚然,用导引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在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但由于导引案的编写考虑更多的是全年级学生的整体水平,而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班都是各具特色的独立体,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在使用导引案的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班级实情、教学风格,找到共性与个性的最佳切入点,实施课堂教学。
比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会稍微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如一些有关的文学常识,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写作风格;在“学习研讨”板块,我比较注重对文章写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学课文中学得作文的方法;课堂教学后,我一般会布置学生阅读类文,如讲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藤野先生》,这样,学生对鲁迅及其文章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扩大了阅读面,迁移了知识。
另外,我认为语文导引案提供的是一种师生思维方法的借鉴,而不是一种万能教学模板,所以导引案绝对不能代替教材,更不能等同于练习。我在具体单元教学中,一般首先对整个单元的教材做大概内容介绍及学法点拨,要求学生首先深入课文,读懂文章,试图读出整单元文章的共同特点,杜绝学生不读课文直接把导引案当练习做的现象,做“巩固延伸”的课外阅读练习时,引导学生用分析文本的方法阅读,将课堂知识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做到真正巩固延伸。
总之,借助“语文导引案”这一新式教学载体,语文高效教学已初显成效,学生已从“雾里看花”式的语文学习方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找到了适合的语文学习策略,减少了无效学习时间,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导引案的使用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方式,用这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导引案的编写发挥了教师的团队精神,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教研活动的最优化;语文导引案的实施通过集体备课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变化,引领一线教师走上研究之路;语文导引案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使用导引案进行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出现层出不穷的实际问题,这都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为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