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无畏:抗战大刀重现
2015-09-10野田黄雀
野田黄雀
在国人的记忆中,抗战大刀永远泓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侵略者开始疯狂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1933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在长城关口喜峰口一战的胜利令无数国人感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中,29军再次用大刀向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
卢沟桥抗战的消息传到上海,正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1914~1947年,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当时歌名上还附有“献给29军大刀队”的副标题。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随即传唱大江南北,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成为抗战时期最鼓舞人心的一首战歌,自此29军大刀队和大刀一并成为全国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奋起抗战、抵御外侮的象征。
后来,根据演唱效果和实际需要,原创的《大刀进行曲》将“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将“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以怒吼般的音调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唱起来像大刀一样势不可挡。歌曲在节奏上也很独特,如:“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颇似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敌人冲去时的呐喊,刚劲有力!最后一声:“杀!”戛然而止,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
这首歌曲被当时进步的文化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从那时起,抗日勇士高举大刀的形象深深地固化在国人心中,抗战大刀成为民族团结、共同抗击侵略的精神象征。
“破锋八刀”口诀是我国兰州武术名家马凤图(1888-1973年)在抗战时期为西北军编写的,是专门针对日本鬼子擅刺的特点而总结出的简单实用的八套刀法,这些刀法为西北军训练出的大刀队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口诀共八句:“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形突刺刀。”每一句描述的是一套用刀招式,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
此刀法包括上步左劈刀、上步右劈刀、跟步下按刀等动作。劈刀是指刀从上向下挥动的一种刀法,力达刀刃,刀与手臂呈直线。按刀是指刀刃向下,双手按压刀柄进行短促移动的一种刀法。
当敌方刺我时,我上左步或右步换位,大刀从敌方中门斜向下劈,故称迎面大劈。破锋,即破敌刺刀之意。
此刀法的关键是右脚或左脚上步自然换位使得敌方枪刺刺空,我一刀把敌方枪刺隔开,反手一刀砍敌方颈肩处。如果我刀劈空,敌方必收枪后缩,在我出击时出枪反击。我此时仍需要向前冲,左手放在刀背上助力向下压。一边劈一边往后收,连劈带按带后拉刀,用于压住敌方刺来的枪。
此刀法包括上步斜上架刀、上步横抹刀、上步转身横扫刀等动作。当敌方刺我时,我举刀架至头顶上。接着上步用刀横抹敌颈部,敌方必收枪急退,我上步转身横扫其腰部一刀。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扫刀等动作。当敌方刺我时,我上步撩其握枪的前手,敌方必缩手,我趁势扫其上身中段。
撩刀是指刀由下向上移动并进行撩割的一种刀法。
此刀法包括上步左平扫刀、上步右平扫刀等动作,是我运用腰力横扫敌方腰部,一刀不中再扫一刀。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挑撩刀等动作,是我以刀挑撩敌方握枪的前手,随即撩敌方身体侧面。
挑刀是指刀由下向上移动的一种刀法,与撩刀的区别是要求力达刀尖,刀与手臂呈一直线。
此刀法包括上步撩刀、上步削刀等动作。撩刀术语为提柳,一个技法是抓住敌方枪杆直接撩敌方腋下,另一个技法是直接撩敌方握枪的前手,敌方必收枪后退,我立即弓步削其膝盖。
此刀法包括左上步架刀、右上步架刀、上步劈刀等动作,是利用左上步架刀、右上步架刀动作向左、右磕挡敌方的刺刀,特点是动作快。然后上步下劈,故称快取。
此刀法主要包括绕步并进行向前刺击等动作,是利用步法转换位置径直刺向敌方胸部。因左右脚轮换上步,故称移步换形。
这八套刀法的演示图见后页。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连汉威金属公司于2014年3月开始研制抗战大刀,于2014年11月研制成功,整个研制过程分为初期、中期及后期3个阶段。
公司的研究团队首先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老照片,并对多家博物馆中的古董级抗战大刀进行考证。由于抗战大刀的款式较多,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以当时最流行的一款作为参考蓝本进行研制。
在确定参考蓝本后,研究团队对蓝本的各种尺寸进行测绘并绘制各个部件的图纸,确定使用什么材料制作刀身、刀柄、护手等部件,制定好加工工艺流程,制作相关的金属模具及卡具。
在这一阶段,研究团队设计制作出数款样品,进行了4次试验,微调彼此之间的尺寸配合度,以确定每个部件的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在后期阶段,研究团队主要是对抗战大刀进行细化完善,如刀身表面进行做旧处理,制作黑色布制刀鞘,刀环处加装红绸布等。刀身表面做旧处理,不但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其具有历史沧桑感,更加接近古董级抗战大刀的原貌。黑色布制刀鞘上设有背带,可以将抗战大刀及其刀鞘背负在身上。刀环处加装红绸布,使抗战大刀增加威风凛凛之感。
纪念版抗战大刀由刀身、刀柄、护手及刀鞘等部分组成。全刀质量1.13kg(不含刀鞘),全刀长900mm,刀刃长580mm,刀身最宽处为97mm,最窄处为43mm。
刀身由弹簧钢材料打造而成,其上制有两条细长的血槽;刀身上方制有一个小孔,用于将刀绳的一端系于其上,另一端系在护手或刀柄上,使用者不加装刀鞘也可背负;刀身表面用汉威公司独创的酸液进行做旧处理。这些设计与处理,使抗战大刀的原貌在纪念版抗战大刀上得以再现。
刀身根部靠近护手处刻有“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及其英文字样,另一侧刻有“汉威金属”、汉威公司的徽标及英文“DALIAN CHINA”(中国大连)字样。
护手由优质黄铜铸造而成,表面经过石洗处理,厚重、坚固且美观。石洗处理是将护手放入一些特殊的陶瓷颗粒中进行搅拌,这些陶瓷颗粒会将护手的表面打磨抛光,使护手形成亚光表面或亮光表面。
护手外观呈元宝状,两端向前弯曲呈圆形,并加工有圆孔,与刀身上方的小孔配合,可用于系缚背绳。这种两端向前弯曲的结构设计可以格挡顺刀身砍下的对方兵刃。
刀柄的内芯与刀身为一体式结构,后端加装有刀环。刀柄内芯外部包裹硬木,并用黑色长条真皮进行缠绑,使刀柄结实坚固防滑。刀柄较长,为240mm,一般男性使用者的单手宽约100mm,这样的刀柄长度适于其双手握持。
刀环上系有红色绸布,红色绸布为一块29×24cm的长方形布料。
刀鞘由前、后两片黑色尼龙混纺布料制成,质地较硬。刀鞘全质量0.36kg,其外形与刀身相似,尺寸比刀身略大,恰好装入刀身,而护手、刀柄则露在刀鞘外部,便于使用者从刀鞘内抽刀。
刀鞘的上部及刀刃处封闭,而下部及刀背处开口。刀鞘的刀背位置开口处设有两个绊带,绊带上设有金属环,绊带可通过金属环系紧或放松。将刀身从刀鞘下部插入刀鞘后,需要系紧绊带,以固定刀身,使其不能从刀鞘内脱出;将刀身从刀鞘内抽出时,需要放松绊带。刀鞘上还设有背带,背带的长度可调,背带长度最大可调整到120cm,最短可调整到60cm,以满足使用者体型胖瘦的需要,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斜跨背负或单肩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