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2015-09-10韩庆龄潘斌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内蒙古

韩庆龄 潘斌

【摘要】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资源,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当前内蒙古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瓶颈,如集群发展特色欠缺、政府与市场互动有限、集群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对此,文章提出界定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培育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蒙古自治区按地理空间可以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所辖县共102个,1995年之后内蒙古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开。中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工业结构,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增长较快;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毗邻呼包鄂金三角的区位优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了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较慢。

县域经济发展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推动

产业集群是由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服务性组织在空间上聚集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明显,能够产生持久竞争能力,其成员企业呈专业化体系分布。包括:上游的投入供应商,如机械设备、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生产服务组织等;下游的销售商;左、右链延伸到相关产品,配套产品的厂家,技术、技能培训机构和行业中介等相关企业。此外,还包括为产业集群提供各类有偿无偿服务的组织与机构,如金融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各级地方政府与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等。通过空间上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产生柔性的生产综合体,因此,产业集群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水平。①

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高县域经济的规模化。产业集群能够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发挥外部规模效应。通常,县域通过壮大县域范围内主要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主导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裂变、衍生出新的企业,新企业吸引竞争者纷至沓来,形成新的行业。行业增加,竞争日益激烈,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出现,二者进一步促成县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各产业集群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地域资源,共同使用区域信息,逐渐形成县域领域内的市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专业化,并形成产业集聚区,使县域产生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创新力。随着市场活动的增加以及与集群以外其他市场的沟通交流,县域内经营者与劳动者的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可以有效地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成长,优胜劣汰。方威等认为(2010),其也能在县域内形成较好的创新环境与氛围,大大提升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吸纳县域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起到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是完成县域城镇化目标的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迈向城镇化,城镇化的实现依赖于工业发展,因此实现城镇化需要工业化,工业化离不开市场,市场必须得有信息。总之,以信息推动市场进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借力工业化实现城镇化进程。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

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是在自主开放、有序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建立内生的经济增长机制。这样的机制依托县域特色资源,或借助于具有比较优势资源塑造公平有序的产业生长平台,提供适当的公共服务,发展特色产业,使得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内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县域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个经济资源匮乏、社会资本稀缺的地区,依靠企业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来实现区域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发展产业集群,企业协作共赢是落后地区实现工业化、繁荣县域经济的有效路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市场是其主要推动力量。在许多县域中,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使得在经济活动中成本增加、县域市场也被条块分割成为小规模市场。它们抑制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阻碍了经济正外部效应在县域领域内的充分发挥。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

集群发展特色欠缺。目前,内蒙古102个县在自然环境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情况各有不同,但是,73%的县域经济存在“遍地开花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未能培育出本县域的特色产业,没走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道路。

政府与市场互动有限。市场经济中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阶段,市场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市场配置资源也存在着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来帮助解决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既要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看到政府的调控功能不可或缺。

集群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在内蒙古产业集群驱动型县域经济体中,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能力不足,其创新能力不足是问题的关键。一方面,现有产业集群依托的产品与服务科技含量低。内蒙古多个县域产业集群均以加工贸易为主,产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可持续竞争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缺乏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在内蒙古县域领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建设属“奢侈品”,稀缺资源,尚未能进入多数县域经济环境打造的主产品。

城镇化水平低。近几年,内蒙古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6%,但县域城镇化率却只有31.8%,仍然比较低。县域城镇化率低意味着县域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低,城镇综合服务能力低,县域综合承载能力有限,缺乏产业集群赖以发展的公共支撑体系,将限制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集群内龙头企业影响较小。内蒙古县域产业集群的主体多是中小规模的企业。通常集群内中小规模企业云集,各自为政,常在集群内进行恶性竞争,如开展价格战,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呈现无序状态。赵云平提出“很多成功的国外产业集群,往往是在一个核心龙头企业的衍生、裂变、创新与被模仿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先天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缺少龙头企业会使整个产业集群失去发展方向、发展动力与凝聚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制约县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崛起”。②

要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这种困境,必须改变市场某些初始条件,如通过政府介入、完备基础设施、制订优惠政策等手段促使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的成熟,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与此同时,在各种市场因素的积极推动下,分散的、小规模市场逐步走向市场融合,使企业和生产要素可以在更大范围的市场区域内自由流动,理性选择,最终形成聚集。③企业的聚集和市场的扩张首先表现为产业链条上各个加工环节,与专业化分工体系不断深化,产业链条继续被分解、拉长,产品越做种类越多,工艺流程越精细。根据斯密定理,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反过来又会促进市场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市场的扩张和企业的聚集能够逐步提高县域经济的正外部性,而县域经济的正外部性的显著提高,又会使得县域市场吸引更多的企业,从而进一步聚集企业和开拓市场。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人称“地上没草,地下没宝”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曾经是国家重点扶贫县,自然资源十分匮乏。1995年,和林格尔县被划归至呼和浩特市管辖时,其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呼和浩特市的九个旗、县(区)中均处于倒数第一。1999年5月,该县开始筹建盛乐经济园区,推进建设县域内产业集群。2003年,该县的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上升至全区前20名。2005年,该县在我国西部百强县市评选中位列第17位。

纵观该县经济发展历程,其成绩主要来自于产业集群的驱动。“近年来,和林格尔县引资6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金额达到1.2亿元;引进工业企业3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两家。依靠谷子、小麦、马铃薯、莜麦、为主要农作物和云母、金石墨、铁、铜、石油等自然资源,和林格尔县初步形成了11个产业集群,包括:以蒙牛公司为龙头的乳产业集群;以蒙羊公司为龙头的肉产业群;以昭君、北君、万事宝、铁骑等企业为龙头的绒纺产业群;以瑞典康莱纳公司和华欧淀粉公司为龙头的薯产业群;以宇航人高技术产业为龙头的林产业群;以澳亚国际牧场、西部良种中心,赛澳牧业为主的高科技畜牧业产业群;以盛都纸业、内蒙古新亚纸品公司等为龙头的包装产业集群;以大正国际饭店、盛乐星城、盛事达物流为主要企业的服务产业集群”;以盛乐自备电厂、和林电厂为主导企业的电力产业集群;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和一中新校区为主导的教育产业集群以及以石材加工为龙头的石材产业集群。这11个产业集群集聚共生,促进了和林格尔县县域经济的发展。④

和林格尔县依托县域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产业集群,依托科技实业,注重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政府投、融资体制,培育了蒙牛这样的龙头企业;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内蒙古地区产业集群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

产业集群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合理界定主导产业,发展特色集群。把特色产业作为加快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方向,通常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在经济运行中全面展开,因此,不能走“大而全”发展之路,只能结合县域现有资源状况、交通区位和产业状况理性选择。通过细分市场、合理定位,走向县域产业集群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都能充分认识本县域的特色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好本县的特色产业资源,准确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形成集群。

一方面,界定主导产业。制定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计划,并连续执行,选择县域内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类要素,重点培育,逐步形成由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⑤例如,和林格尔县依托以蒙牛为代表的乳品产业集群,拉动薯产业集群、肉产业集群、绒纺产业群的发展,较好地挖掘了当地的传统产业,借力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这样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与本地优势资源结合紧密,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发展“一县一产”特色产业集群。对内蒙古欠发达县而言,培育产业集群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举措,立足县域实际培育特色产业集群,顺应市场需求导向,把本县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内蒙古的准格尔、伊金霍洛旗等在中国西部百强县中靠前的排名都来自于曾有的县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发展“一县一产”特色产业集群是战略选择。

政府发力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较短,人们的市场观念仍然较为落后,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契约意识不强。内蒙古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更为落后,更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因此,市场经济发育之初,县域政府更应主动充当发展市场经济的最大营销主体,成为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力量。

培育、建设符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产业环境。首先,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产业集聚的资金扶持力度;规范操作办法的制定流程,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大量吸引社会资金,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其次,制定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政策。在县域内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高效的政策、成熟稳健的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借鉴其他发达县域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制定科学的政策,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最后,政府职能应当通过引导建立集群内的行业自律社团、信用评价机制等来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无序竞争,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区域化布局,使产业集群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建设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因地制宜是县域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前提,不断创新,特别是需要关注科技创新,引导、鼓励企业注重技术创新,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选择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大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因此,县域产业集群必须立足县域实际,坚持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产业优势特别是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例如,和林格尔县蒙牛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建成世界一流生产线,并不断地改进、创新,在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为保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应建立完善有利于集群创新的政策机制。集群政策应当立足于有效激发地区发展的创新动力,建立县域创新体系,制定能够促进企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如产权保护政策、劳动力培养与供给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引导企业有序聚集,形成产业集群。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供基础保障。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产业聚集角度来看,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地方产业的关键。小城镇建设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以现有的条件继续完善城镇建设,美化县域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硬空间。二要消除体制政策障碍。通过制定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土地、政府服务等,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有序的政策柔性环境。

总之,加快产业集群培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是发达省份和内蒙古先发展县域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应是内蒙古尚未实现经济腾飞县域的奋斗目标。强化产业集群意识,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扩大集群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带动能力,加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是驱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讲师,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商务策划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4C041)

【注释】

①方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对策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②贾善和:“产业集群助推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

③赵建芳:“论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④杨建国,赵海东:“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及优化研究”,《财经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⑤陈泽华:“政企互动是推动县域经济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月刊》,2011年第7期。

责编/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