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男孩胡振宇中国首家私人火箭公司CEO
2015-09-10香草
香草
2014年1月,中国首家私人火箭公司——“翎客航天”诞生。短短几个月内,公司就接到来自多个国家的企业和机构的订单。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其CEO只有 21岁!这个从小被老师同学视为“危险分子”的90后男孩,成功发射了国内第一枚个人研制火箭。他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又是如何白手起家创出一个价值上亿的公司的呢?
“危险分子”造火箭
2014年7月,当全国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踏上坎坷求职路时,21岁的胡振宇已是深圳一家公司的CEO,而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研制民用火箭!
1993年,胡振宇出生在江西九江。上初中时,胡振宇就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胡振宇看到老师做爆炸实验,立刻着了迷,回到家就上网找配置炸药的资料研究,并悄悄地从学校实验室拿一些氯酸钾、红磷等化学物品回家配制炸药。爸妈怕他的学习受影响,反对他捣鼓这些,他就趁着晚上在房间做作业或睡觉的时间偷偷研究。
胡振宇上初三的一天晚上,他像往常一样在书桌上配炸药,把配制好的药粉装进瓶子里。当他拿起小木棒一点点将药粉压紧时,没想到药粉受到撞击剧烈燃烧起来,火苗一下子从瓶子里窜出来。惊慌失措的胡振宇扔掉瓶子大叫:“妈呀!救命!”父母急忙赶来将火扑灭,这时胡振宇才发现自己的手被烧得皮开肉绽!父母赶紧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给胡振宇清理伤口,绑上绷带,并告诉他要定期回医院复查,2个月都不能拆掉绷带。
这次意外爆炸之后,父母对胡振宇严加看管,每天他出门和回家,都要把他的书包翻个底朝天,一旦发现瓶瓶罐罐、药粉等敏感物品立刻扔掉,零花钱一分也不给,禁止他再“玩”炸药。试验不只让胡振宇伤痕累累,更让他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危险分子”。
不能做实验就学理论。上高中后,胡振宇买来各种化学书籍勤奋钻研,由于在化学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结果导致学习严重偏科。高三时,胡振宇考进了化学竞赛班。由于压力太大,他在竞赛中发挥失常,只得了三等奖,原本想通过化学特长保送进好大学的美梦成了泡影。为了考上大学,胡振宇用半年时间苦练另一项爱好——网球,最终以网球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华南理工大学。
父母终于松了一口气,认为胡振宇上大学后会淡忘自己的“初心”,顺利毕业,然后找份安稳的工作。然而胡振宇内心对于化学的热爱从未减少,虽然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他却经常混迹于学校的各个化学实验室,并认识了同样是“火药迷”的校友张子林。张子林不仅迷火药,还迷火箭。胡振宇在他的带动下,也对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能研制出自己的火箭,把它送上蔚蓝的天空,那是一件多么牛气的事啊!”在师兄的介绍下,胡振宇通过科创论坛这个网络平台,结识了全国各地的火箭爱好者,与他们一起“玩”模型,交流行业知识。
2011年8月,胡振宇在科创论坛的年会上提议组建一个团队,目标就是“做真火箭”。1个月后,科创论坛正式成立了火箭研发团队。团队初建时没有一分钱,所有的研究都是成员自费,每个人凑一些钱出来,分别研究自己擅长的项目。胡振宇擅长化学,就负责发动机的燃料与箭体设计。
为了做实验,胡振宇每天放学后坐1个多小时的车,去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实验室,做实验至凌晨两三点,累了就在实验室的折叠床上睡三四个小时,再爬起来继续工作。
3个月后,团队研制的第一支小火箭“万户1号”横空出世,它身高1.5米,两级火箭都可以通过降落伞实现降落回收。但出于安全考虑,第一次火箭的发射被迫中断。2012年2月,胡振宇和队员们又研制出第二支火箭,这次,他们将发射地点选在广州西部远郊的空地上。不料挫折再次降临——火箭点火的瞬间发动机爆炸,队员们耗尽心力制成的价值千元的测试台,眨眼间被炸毁。胡振宇和队员们心痛不已,几个月来所有的心血被狠狠炸飞。
一支火箭造价需几千元,这对于没有收入的穷学生来说无疑是笔大数目。经历了第二支火箭的爆炸后,团队已经弹尽粮绝。很少向家里要钱的胡振宇向爸妈寻求资助,却遭到了家人的拒绝,妈妈说:“你读书我支持,你不务正业搞什么火箭,我们是绝不会给一分钱的!”
90后男孩成功发射探空火箭
为了筹钱,胡振宇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上街散发传单。一个周末,胡振宇扛着某新开楼盘的铁制广告牌,红着脸走在街头做宣传。在市区转了一整天,又累又饿的胡振宇靠在街边的一棵树旁休息时,肩上的牌子一歪,擦到了一个行人的头部。那个中年男人虽未受伤,却冲上来就给了胡振宇两记耳光,并冲他吼道:“你没长眼睛啊!”胡振宇心里万分委屈,却只能捂着火辣辣的脸颊连声道歉。事后,他默默对自己说:“为了赚钱圆火箭梦,再苦再难,胡振宇,你都必须咬牙挺住!”
辛苦打工2个月,胡振宇只赚到了一支小火箭的材料钱,研发费用仍有很大缺口。而此时团队成员们越来越气馁,有人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胡振宇就逐个找他们谈话,诚恳地说:“资金问题我会想办法解决,为了大家共同的梦想,我们千万不能轻言放弃。”
胡振宇的坚持让团队挺过了艰难时期,不久后,一家公司向他们递来了橄榄枝。该公司董事长是胡振宇的校友,他愿意资助,但要求在箭体上印该公司的标志,为他的公司做宣传,胡振宇同意了。对方不仅为胡振宇团队赞助16万元研究经费,还为他们提供车床加工器械。
到了2013年初,胡振宇和队员们研制的第三支火箭主体基本完成。可是,尽管曾经造出了万户1号、2号火箭,但他们的团队仍然不具备发射第三支火箭的资质。经过多番努力,胡振宇还是无法取得第三支火箭的发射许可,而那家企业也在4月停止了赞助。
没有了资金来源,团队的工作停滞下来,当初热情似火的队友们散去了。胡振宇只好撤出7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把造火箭的器材、原材料全部搬到自己仅20多平方米的住处。“那是最苦的时候。”胡振宇说。为了筹集经费,他每天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去当网球陪练,一天上三四节课,平均花费5个小时才能赚80元钱。他向董事长校友求情,寻找支持,但这些努力都没有奏效。
国内的航天航空行业,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垄断。行业特殊性以及研发资金庞大等因素,使得这一领域还属于100%的国有企业主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胡振宇想要凭着一股冲劲叩开这扇大门,谈何容易?有段时间,胡振宇一直被梦魇困扰,在梦里,他孤身一人走向荒漠,“3……2……1……点火……”一声巨响,火箭没有腾空而起,只剩遍地碎片。他从梦中哭醒……
团队分崩离析数月后,苦苦坚持的胡振宇望着已经出炉的探空火箭“KCSA-TOP”,告诉自己再也不能等了。8月,众多的航天爱好者将在沈阳举办年会,考虑到沈阳离内蒙古很近,胡振宇决定把火箭搬过去,设法找场地发射。
胡振宇把造好的火箭拆分,连同发射架打包寄往沈阳。由于物品太敏感,只能通过物流走陆路,前后花费了1个多星期才全部运到目的地。航天爱好者们见到胡振宇的火箭,立刻热情高涨,一起为他的火箭发射献力。对他们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射场地。胡振宇提前下载了全国民航航线图,摸清内蒙古荒漠上空大范围内没有航线经过,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附近。
2013年7月27日,胡振宇开始对火箭进行调试,工作了24个小时没有睡觉。29日凌晨4点多,他们把火箭、发射架等几十公斤重的设备装箱,用货车运往发射场地,到达发射场时已近中午12点。令胡振宇没想到的是,在地图上看好的发射场本应是一片荒漠,到了现场却发现那里有一条尚未建好的高速公路!货车司机害怕被罚款,不肯拉着他们在未通车的公路上行驶,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在路边下车,最后一行20多人扛着设备深入沙漠,步行了三四公里,终于来到指定的“发射场”。
7月29日下午2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个小土堆上伫立起一支火箭——KCSA-TOP。20多个人分散隐蔽在距离火箭1公里开外的地方,“5……4……3……2……1……”随着对讲机传出的倒数声,“轰”的一声,火箭冲上高空继而钻进厚厚的云层,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外,前后不过10秒钟的时间。担任此次火箭发射总指挥的胡振宇,就隐蔽在离发射点30米远的土坑里,火箭成功发射那一刻,他对着苍穹奋力大吼……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由大学生研制并试射成功的专业级探空火箭,它的起飞质量为50公斤,最高飞行速度几乎突破音速!
成立火箭公司估值过亿
2013年底,胡振宇前往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实习,并结识了严丞翊和吴晓飞。80后严丞翊是清华大学火箭队创始人、美国密西根大学航天学博士生。90后吴晓飞是液体火箭爱好者,精通电系加工,先后设计出数款液体火箭发动机。3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见如故。2014年1月,胡振宇和同伴在深圳注册了翎客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宇航公司,他们还邀请国内航天领域的专家为公司首席顾问。
胡振宇为公司取的英文名叫Linker,意为连接太空与地球。出乎许多人想象的是,国内的航天市场并非绝对禁区,从政策方向来看,国家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加入航天产业的运作中来。翎客航天的行业分类是“航天产业”,监管部门更倾向于事后监管。为了获取资质认证,胡振宇一次次找到航管、公安等有关部门沟通,起初人家置之不理,后来被他的执着打动,只得实言相告:“没有禁止的条文,但如果火箭掉下来砸到人,你就别想跑了。”听了这话,胡振宇心里有了底。
探空火箭的结构相对简单,胡振宇的团队能够自行制造发动机并组装箭体。这种发动机的结构甚至比汽车发动机还要简单,而箭体材料在市场上就能买到。唯一的麻烦是火箭燃料。这种燃料与导弹和航天飞机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完全相同,属于危险品,个人需要通过特殊途径购买,还要在公安局备案。翎客科技则是由严丞翊博士出面,以大学的名义购买,程序简单了很多。
与公众熟悉的“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翎客航天的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长度通常不超过10米,箭体直径不超过300毫米,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科学观测。
胡振宇不但是公司的执行董事,还是团队的核心设计人员,也时常充当苦力,脏活累活抢着干。有一次做测试平台搭建实验,同事们都回家了,他还在偏远野外熬夜作战,摆砖头,和水泥,筑建发射台……身上被花蚊子咬了几十个包。严丞翊博士评价他的“小领导”:“我觉得他这个人很务实,有执着的圆梦精神,而且值得做朋友。”
公司创立之初资金短缺,胡振宇四处拉风投。他出门舍不得打的,每天转乘几十趟公交和地铁,辗转于各大公司,与几百家风投公司谈判。他的单肩包里,甚至用两个矿泉水瓶装着白开水,只为省下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
杨宁是胡振宇接触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对方见胡振宇是个身高不到1米7、脸上稚气未脱的小伙子,便礼貌性地和他交谈,没想到这一聊竟聊了5个多小时。胡振宇带着团队演示了一遍地面测试,真正“征服”了杨宁。事后,胡振宇不无得意地说:“那次彻底把杨宁给惊呆了,完全震住了,当即拍板投资我们300万元。”
小米之父雷军,也在不同场合表达对这个90后的赞赏之情。私人火箭,这是70后,甚至80后想都不敢想的事,90后胡振宇迈出了第一步。
经过数月的奔波,胡振宇终于为公司拉来了1600万元风投,投资者得到的是翎客航天公司16%的股份。以此计算,这家成立仅半年的私人航空公司,估值是人民币1亿元。
在提交给创投机构的商业计划书中,胡振宇描述了自己宏伟的商业设想:高速洲际载人,从香港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1150千米的距离,通过搭乘载人火箭,40分钟可达到。按照胡振宇的规划,翎客航天将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公司。国内现有探空火箭天鹰三号的飞行高度为220公里,有效载荷50千克,市场单枚售价300万元。胡振宇打算在3年内研发出这种火箭,并将市场售价降低至200万元一枚。胡振宇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可以把成本控制得比体制内的企业更低,但产品质量是一样的。”
2014年5月,胡振宇的公司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为一家科研单位订制5支小火箭,总造价30多万元。2个月后,他们又为气象部门打造了8枚用来人工降雨的火箭弹。10月初,胡振宇和同事们迎来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越南一家企业有意愿让翎客公司为其发射私营通信卫星!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合作洽谈。
如今,胡振宇和他的同事们仍在进行探空火箭的研究工作,为企事业单位发射小型卫星只是翎客的短期目标,将来他们还要成立国内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太空游项目。此外,胡振宇还将带领团队成员去竞争安萨里X大奖——1000万美元奖金的私人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奖。
在这个航空航天事业大发展的时代,不少领域已对民用开放,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和民营化也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胡振宇这个21岁CEO的航天事业,终会如他的火箭般“一飞冲天”!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