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人余瑞青心奉献爱传承

2015-09-10方堃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1期
关键词:旅客孩子

一年365天,对于余瑞青来说,没有一天是休息日。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她总是一身制服,忙碌在蚌埠市汽车中心站的候车大厅里。任何旅客有困难,往往不等开口,她就主动上前询问,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数十年来,她已记不清自己掏了多少钱、送了多少车票、帮了多少人……

当“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殊荣纷至沓来的时候,余瑞青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瑞青班’的年轻人比我做得更好……”

耳濡目染,助人爱岗是家庭传统

1962年,余瑞青出生在蚌埠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余大海是汽车站的一名长途货车司机。家里姐弟四人中,余瑞青排行老大,从她懂事开始,父亲就教她“一定要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

在余瑞青的记忆里,家里来了磨刀的、修雨伞的,父亲除了给足工钱还会给一顿饭;来了要饭的,父亲会把人家请进门,同桌吃饭。他总是说:“大问题咱解决不了,三块两块钱还是能解决的。”有一年冬天,家里来了一个拉三轮车送货的小伙子,父亲看到小伙子脚上的鞋裂开一道大口子,转身就把余瑞青弟弟新买的唯一的一双皮鞋送给了小伙子。

余大海开长途货车,路上遇到生病的人,不管多远都会把人家送到医院,遇到学生也会免费搭载一程。父亲做了好事从来不对别人说,都是被帮助的人事后找到汽车站当面表示感谢,大家才知道。余大海是单位的爱车标兵,印有“爱车标兵”四个字的那面三角红旗跟随了他一辈子。有一次,余瑞青和弟妹们贪玩弄脏了父亲开的车,差点挨了父亲一顿打。从那以后,余瑞青理解了父亲的爱车如命。

父亲乐善好施、爱岗敬业的言行,余瑞青从小看在眼里,也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1980年7月,余瑞青高中毕业,第二年元月,她顶替父亲进入汽车中心站工作,做随车售票员。蚌埠是交通枢纽城市,南来北往的旅客特别多,余瑞青明白“在家千日好,出门当时难”的道理,她在心里暗下决心,遇到有困难的旅客,一定要尽力帮一把。

余瑞青上班的第三天,天空飘起了雪花,她早早地起床上班。快到车站的时候,她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团,她拨开人群,看到一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倒在雪地上,冻得面色铁青,已经失去了知觉,他的背上还背着一个幼小的孩子。孩子的哭声在寒冷的冬日里深深刺痛了余瑞青的心,她上前一边用手托起男子的头部,一边掐他的人中急救。随后,余瑞青和热心群众一起把男子和孩子抬到了车站里。余瑞青打来一杯热水喂男子喝下,见他的身体极度虚弱,她又跑到车站外买来面条和包子给父子两人吃。

渐渐恢复神智的男子看到余瑞青为他跑前跑后,感动地流下了泪水。他告诉余瑞青自己是利辛县人,带着孩子出来寻找负气出走的妻子,可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身上带的钱花光了,在大雪中饥寒交迫走到了绝境。谢过余瑞青后,身无分文的男子打算背着孩子一边讨饭一边走回家。余瑞青说:“这不行,大雪天的太不安全了。”她把父子俩安排在一个小旅店休息,到了吃饭时间就给他们送去可口的饭菜。第二天,余瑞青给父子俩买好回家的车票,又把身上的钱都掏给了他们,把他们送上车。汽车即将启动时,这名中年男子眼中噙满热泪,要给余瑞青下跪感谢。余瑞青扶起男子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自己的真心付出能够换来别人困难现状的改变,这太值得了。

参加工作后不久,余瑞青经同事介绍,认识了在锅炉安装公司工作的汤万斌。1986年,余瑞青与汤万斌携手迈入婚姻的殿堂。次年,他们的女儿汤雯敬出生了。余瑞青一家三口租住在40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夫妻俩相敬如宾,女儿活泼可爱,家中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倾情奉献,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

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余瑞青被调到问询处上夜班。此时,汤万斌因为单位不景气已经下岗,在外给人开车打工,年幼的女儿无人照顾,余瑞青一咬牙,带着女儿值夜班!值班室里有一张钢丝床,每天晚上六七点钟,车站里没有旅客了,余瑞青将车站清场,然后把女儿安顿在床上睡觉。凌晨3点,她准时起床给候车的旅客开门,热心解答旅客的各种询问,搀扶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旅客,帮他们拿行李打开水,一直忙碌到天亮。等到同事来接班,她才匆匆赶回值班室,常常看到女儿被潮湿的值班室里滋生的臭虫、跳蚤咬了一身的包。每每这时,她只能心疼地抱起女儿,红了眼眶……

1997年,余瑞青因为工作表现优秀,被车站调到“合肥文明线”做检票员。这条线路全年无休,遇到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她更是积极顶班,把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让给同事。在车站只要看到有困难的乘客,她总是第一个上前,竭尽所能地给与帮助,“宁愿自己千般累,不让旅客一时难”。

1999年的一天,余瑞青在候车室里发现一名少女泪流满面,斜靠在椅背上表情十分痛苦。凭着工作中培养出的敏感,余瑞青感到这个女孩一定有什么事,于是她走近女孩,轻声问道:“姑娘你怎么了?”女孩睁开眼睛看着余瑞青,向她哭诉了自己的经历。原来,这名少女身患胰腺癌,来蚌医附院做化疗,钱包却被偷走了,病治不了又没钱回家,便产生了一死了之的念头。余瑞青赶紧一边安慰女孩,一边打电话联系她的家人,在其家人赶来之前,寸步不离地守着女孩,和她谈心,开导她。女孩家人赶来后,余瑞青亲手将女孩扶上了返乡的汽车。此后,女孩每次来蚌埠化疗都来找余瑞青。余瑞青不仅帮她安排住处,送她去医院,还给她做可口的饭菜。久而久之,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但病魔最终还是夺去了女孩的生命。临终前,女孩把一双亲手缝制的绣花鞋托付给母亲,让她一定要交给余瑞青,以表达感谢之情。至今,余瑞青仍保留着这双绣花鞋,虽有无限伤感,但也让她感到,自己的一点爱心就能温暖一个人的心灵。

有一次,一名衣着单薄的妇女抱着孩子蜷缩在座位上,余瑞青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女子家境困难,准备带孩子去上海看病。余瑞青立刻把准备带给妹妹的4套新衣服全给了这名妇女,并把身上的全部25元钱掏出来塞到她的手里。车站的工作人员被余瑞青感染,纷纷自发捐款,1元、5元……现场捐出了80多元钱,而那时他们每月的工资也只有两百多元。

余瑞青经常这样拿钱给困难乘客买饭、买车票、付旅馆费……有时汤万斌回到家里,发现放在家里的钱没有了,就问余瑞青:“钱怎么没了?”余瑞青老实回答:“拿去帮别人了。”汤万斌知道妻子执着,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谁也改变不了,便不再多说什么。后来,汤万斌发现,妻子做好事不仅帮助了别人,而她也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于是他的态度渐渐地从“不抵抗”变为积极支持,不但赞同妻子做好事,自己也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每当汤万斌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有车抛锚或者发生了事故,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积极伸出援手,帮助抢救伤员,转移货物。看到丈夫的变化,余瑞青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2002年的一天下午,余瑞青与同事做好交接工作后正准备下班,突然看到一位满面愁容的大妈拉着一个女孩在车站里徘徊。见余瑞青走过来,大妈喃喃道:“钱花光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女孩叫小宋兰,是宋大妈12年前拾荒时捡来的弃婴,有先天性唇裂。宋大妈得知民政部门联合蚌医附院正在开展“微笑列车”活动,免费为先天性唇裂患儿做修补手术,便带着孩子赶来了。到了蚌埠才知道手续不全,医院也没有床位了,逗留几天后钱用完了,举目无亲的一老一小走投无路。余瑞青赶忙掏钱买了2张车票,把母女俩送上回泗县的汽车,对宋大妈说:“你们先回去,我帮你去民政局找人办手续,等医院的床位联系好了,我立刻通知您!”之后几天,余瑞青利用空闲时间马不停蹄地在民政局和医院之间奔波,跑了十几趟。当医院领导得知余瑞青只是汽车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与患儿非亲非故时,感动不已,破例为小宋兰增设床位,从入院到手术,所有手续一路绿灯。在小宋兰住院手术期间,余瑞青多次带着好吃的和日用品去看望。小宋兰康复出院那天,宋大妈紧紧拉着余瑞青的手不愿松开:“你真是一个大好人!不嫌弃我这个拾破烂的老婆子,这么热心帮我的孩子,我没有办法报答你,好人一定有好报。”

余瑞青数年如一日地无私帮助着别人,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有着对亲人的无限歉意和愧疚。2003年春天,余瑞青83岁高龄的老父亲被诊断出肺癌,在父亲弥留之际,余瑞青收留了一位流落在汽车站的痴呆老人,为了帮老人找到亲人,余瑞青竟没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留下了终身遗憾。与父亲做最后告别时,余瑞青放声大哭:“爸,你能原谅女儿吗?女儿没能床前尽孝,是为了帮助成百上千像您这样的老人……”

爱心传承,“瑞青班”是旅客永远的“家”

余瑞青不仅热心帮助困难乘客,还用心钻研,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服务旅客法则。工作以来,她换过多个工作岗位,无论做什么工作,不变的是她对旅客的爱心。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她在床头放了一本《新华字典》,坚持每天跟着收音机学习,练就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不仅如此,她还学会简单的英语、哑语及一些方言。她的记事本中记满了车辆营运信息,她随身携带,忙里偷闲看几眼,硬是背下了省内外500多个车站名、1000多辆长途班车的始发和终到时间。虽然发车时间不断调整,但她都能很快准确地掌握最新信息,被旅客们称为“活地图”。多年来,余瑞青接待旅客问询数百万人次,没有一次答错。

2002年初,蚌埠汽车站成立以余瑞青名字命名的“瑞青工作室”和“瑞青工作台”,由余瑞青担任班长。她团结全班同事,让旅客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余瑞青的事迹感动了“瑞青班”的年轻同事,她们在余瑞青的带领下,经常主动帮助困难旅客,形成一个对旅客奉献爱心的先进集体。

2008年4月的一天,有位中年妇女径直来到“瑞青服务台”问道:“谁是余瑞青?我找余瑞青。”余瑞青立刻接待了这名妇女:“有什么能帮你的吗?”“我想买3张去汉口的车票,都要下铺……”这名妇女叫高金秀,她的儿子24岁,女儿14岁,都是长到四五岁时开始出现病症,先是足部有些变形,逐渐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直至全身瘫痪,现在连咀嚼的力气也没有了。为了给孩子看病,夫妻俩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这次听说武汉有家医院能治这种病,就打算带儿女去武汉,但因为孩子瘫痪行动不便,她甚至没办法把孩子们送上车,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余瑞青。余瑞青听后立刻与车主联系,车主通过与其他旅客协商,给高金秀预留了三张去汉口的下铺车票。第二天下午,余瑞青和同事送他们上车,看到重病的患儿时,都流泪了。余瑞青当即掏出200元钱,有同事拿出100元钱塞给高金秀。车主在余瑞青的带动下,不仅免去了他们一家来回的车费,回来时特意把车开到她家门口方便下车。“五四”青年节这天,“瑞青班”全体成员来到了高金秀家,带去1000多元钱和慰问品。两个孩子不能动弹,眼中都噙满了泪水。余瑞青的心揪着痛,回来后,她和同事们商量要坚持帮助这家人。此后逢年过节,“瑞青班”都会带着牛奶、水果、食用油等去看望高金秀和她的孩子们,至今已有6年,从未间断。

余瑞青一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一年365天每天都是6点之前准时到车站,忙完一天才疲惫地赶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汤雯敬上学后,余瑞青没有时间给她做饭,就每天给她5元钱让她在外面买饭吃。看着别的同学都有父母接送,吃着家里喷香的饭菜,时间长了,汤雯敬觉得特别委屈。一天晚上,她对妈妈说:“我想有个家……”余瑞青一听,眼泪就流了下来,紧紧抱着女儿说:“那些小弟弟小妹妹比你更需要照顾……”

随着年龄增长,汤雯敬慢慢理解了妈妈的苦心,知道了妈妈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小时候她会为妈妈买90元一条的羊毛裤送给困难旅客的孩子,却只给自己买30元一条的羊毛裤而难过很久;如今看到有困难的人,她会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别人身上,还笑着说:“小时候不知道被我妈当场扒掉多少件衣服送给别人,我已经习惯了……”

真心的付出换来旅客满意的微笑,让余瑞青备感欣慰,但有时也会遇到委屈和不理解。有时候余瑞青热心地为一位旅客服务一整天,不但买饭送票,还帮忙把所有的重物搬上车,最后旅客却没有一丝谢意;有的旅客受到一次资助后,又多次回来要钱。遇到这样的旅客,余瑞青不但不生气,仍然尽量帮助他们。她说:“我这样做,是不需要感谢的。”

2014年端午节,余瑞青和班组成员一起自掏腰包,买来糯米和大捆的苇叶、艾叶,动手包了几百斤粽子,免费送给每位旅客,让他们把“爱”带回家,体会到温暖和关怀。余瑞青今年已经52岁,离开工作岗位之前,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瑞青班”的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我相信她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当年最早一批“瑞青班”的成员,都已成为单位各部门的骨干,走上领导岗位,可余瑞青至今还是一名小小的服务班长,她说:“劳动模范就应该坚持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余瑞青获得过“全国文明客运标兵”、“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等多项荣誉,她却说自己很普通。余瑞青说她的幸福指数特别高:“能吃饱,能帮人,能实现价值,我就天天都有正能量。”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

猜你喜欢

旅客孩子
非常旅客意见簿
我是人
孩子的画
给小旅客的礼物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金旅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