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地位与“红线”功能

2015-09-10左守秋赵敬菲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红线要素文明

左守秋 赵敬菲

【摘要】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在强调五大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地位。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五位一体”建设总系统所包含的五个建设子系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的基础,对于其他四项建设有导向作用,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目标和要求可以发挥“红线”作用,而且可以科学协调五大要素间的关系,对五大要素的功能科学整合,使“五位一体”建设总系统实现最优化功能。

【关键词】五位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 地位 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诸方面以及诸阶段,体现出国家领导层和决策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系统论为探讨视角,对“五位一体”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五位”作为五个建设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系统。而作为其中重要子系统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个子系统发挥着科学协调和功能整合的作用,同其他四个子系统互为一体,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突出、特殊的地位与功能。

“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

“五位一体”总布局所包含的“五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任务和功能,但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支撑,通过良性互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产生巨大合力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五位一體”的“五位”相依相济融成“一体”。唯物辩证法关于系统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要素和系统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成系统的要素,其本身又可以被看成是构成大系统的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自成系统。系统和要素(子系统)的关系表现在:二者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一方面,任何系统都是由要素组成的,没有要素则没有系统,系统作为整体则对子系统与要素具有决定与支配作用。另一方面,要素又离不开系统而独立存在。”①一般地说,构成要素的功能优则系统的功能优,但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机械相加,系统功能可以大于或小于要素功能之和,而这关键取决于要素间的组织和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其实就是一个建设的总系统,五个子系统相依相济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五大建设彼此间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彼此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它们各自的成就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水平,同时五大建设的彼此协调与功能上的统筹会使整体功能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受到影响。

“五位一体”的“五位”对总布局的各自功能。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基础和物质保障,它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其目的在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物质文明,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政治建设可以为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为其明确前进的主导方向,保证四大建设的顺利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四大建设提供着思想源泉,同时还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四大建设的重要支点;社会建设能够创建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发展机制,为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优质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为进一步推进其他四大建设营造了稳步前行的社会环境,为赋予人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则对其他四项建设具有基础制约和目标导向作用,是其他四项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并且也是其他四项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者。

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赖以承载的基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是持续运动与发展的活的有机体,唯有通过和自然界展开物质变换时才会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把自然界当作了人类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所造就的无数积极成果和所创造的多种文明都不能脱离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物质条件、政治发展和精神愉快的根本,缺失了生态的保障,人类的进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将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②

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四大建设”的自然条件,补充了强大的能量,让其焕发勃勃生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经济建设的自然基础以及动力源泉,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持久力;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有助于政治的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及法治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快发展;有效处理有害于群众健康的严重环境问题,是维护群众的环境利益、增强人民的健康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推动民生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对其它建设的生态化导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优质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在生态文明的大势所趋之下,传统的发展观、形式、制度、途径,都需要根据生态文明的标准展开调整,依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来思考和评价。”③经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标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过程需将生态文明当成极为关键的因素考虑。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大建设的生态导向作用是由于生态文明具有渗透作用,其本质特征是生态化。在“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中,生态文明的积极影响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要求渗透到其他四项建设中来实现的。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经济建设生态化导向。从经济建设的方面来说,在经济转型期,生态经济是其重要导向。2012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致辞指出:“经济转型期要以绿色发展为主要方向。”④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时,李克强曾强调:“衡量转变经济的发展手段能否有收效,就要看其环保的力度,以及为促进发展其资源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能不能降低。”⑤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建设的职责不仅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要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使人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经济建设内容的生态化体现在明确了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平衡发展的整体目标,使绿色生产力快速发展,不断促使低碳与循环两种经济为典型的生态型经济的发展,从源头上和生产的全过程中控制污染,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进行再生产。生态文明建设将改变以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而是要创建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使经济增长同环保相协调,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政治建设生态化导向。从政治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建设提供了四个主攻方向:

其一,完善生态和环保的法律法规,在推进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为其制定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及其行为规范,并有效地落实和监督,推进政府的目标、任务、法律、制度、职责等的生态化。

其二,建立生态节约型政府,树立绿色行政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政府职能快速转变。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政府应当不断地探索保护环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应以维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全局,以长远利益为目标进行规划,强化行业、区域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使由于资源与财富分配形成的不公平现象得以消除,并通过行政措施,避免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其三,建立绿色GDP干部考核制度,重视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转变目前以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测评经济社会发展时,应将资源消耗、环境的破坏及生态效益融入其中,将纯粹的强制性的环境考核指标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标准转变,使围绕GDP形成的评价体系得到有效的优化,并全面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其四,健全环境立法,逐步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政治决策过程中,使其管理与监督实现民主化,为我国深化改革政治体制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文化建设生态化导向。从文化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着文化建设应以先进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生态道德、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思维方式作为今后的重点。

具体来讲,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引导人们尊重一切生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树立绿色、适度的消费观念,摒弃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奢靡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生态化科技观,改变只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资源和环境的思维方式,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并在生产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在科技创新建设中融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开发绿色新能源这些全新的价值取向,有效促进生态科技的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社会建设生态化导向。从社会建设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所提供的生态化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将生态民生建设作为主要建设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人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人们不只是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对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很高的要求,空气是否清新,能否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所以,社会民生建设不再局限于教育、就业、医疗、社会管理等等,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

其二,引导公众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像一些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项目进行决策与执行、环境政策的设定与监控等方面都可以让群众参与其中。群众保护环境、追求健康是相关工作开展的源动力,群众的广泛参与,可有效推动政府各项措施的决策与执行。

其三,注重发挥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已经注册过的各个环保社团。可使他们成为公众与政府间沟通的纽带,准确反映群众对环境的需求,并向群众传递政府当前的政策及措施,同时可在企业对环境管理过程中起到监管作用。

“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红线”功能

“五位一体”总布局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系统,其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各方面进行科学布局,协同推进、均衡发展,需要合理处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单兵突进”,也不能顾此失彼。

为了达到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优,不仅需要五个要素各自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功能,还要注意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机制,即它可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大建设系统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层面,发挥“红线”作用,对五大建設之间的关系起到科学协调和功能整合的作用,使“五位一体”建设总系统实现最优化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五位”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可协调人与自然间的相处模式,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间实现更为和谐的发展,推动“五位一体”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成员,它的融入过程,可使其他四项建设之间产生全新的关联,促进各项建设系统间达成彼此支持、互相推动的良好运行状态。

“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作为一个建设总系统,如果比作一盘棋局,那么五个构成要素就是这盘上的棋子,而生态文明则是处于组织地位的棋子,在棋局运行中,“生态文明”根据统筹协作的“一盘棋”精神,统筹规划,穿针引线,不偏废、不疏漏,不“顾此失彼”,不“单兵突进”,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个棋子相得益彰,协调、平衡、整体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整合“五位”的功能。“五位一体”总布局从系统论的高度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结构和整体格局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与要素、全局与局部关系的科学体现。要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达到系统的功能最优化,必须树立一种系统、全局的观念,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发挥生态文明的“红线”功能,把同其它四大建设的要素功能有机整合,从而使法制民主化、艺术走向繁荣、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效修复。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是具体运行的科学系统,将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入,并非单一化的叠加,也不是将外在的要素进行强行植入,而是需要从根本上相融。在当前的实际结构以及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标准与内容等多项要素,融入当前正在执行的系统的任务与目标当中,让其真正成为经济社会整体运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联,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020101)

【注释】

①齐峰:“‘五位一体’与五个统一—总布局的辩证解读”,《宁波经济》,2013年第6期。

②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报》,2007年10月19日。

③郭秀清:“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多维解读”,《潘阳湖学刊》,2013年第4期。

④郑炜,孙秀:“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与协调”,《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2期。

⑤李克强:“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1日。

责编/于岩(实习)

猜你喜欢

红线要素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四年内全面完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生态红线能否保护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