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姓埋名28年的氢弹元勋
2015-09-10
近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最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近30年。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从小他就爱问为什么,对于新知,总喜欢探究其所以然。读高中时,他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当时,他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榜首。
不久,于敏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1年,他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
从那一天起,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于敏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于敏自己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氢弹,但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一方面原子弹和氢弹技术原理不相同,另一方面,国际上核大国对氢弹的研究绝对保密,没有任何公开资料,这意味着氢弹理论探索要从零开始。
1965年,于敏被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当时,我国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但其95%的时间被分配给了原子弹计算,只有5%的时间能留给氢弹设计。于敏领导的工作组只能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终于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中国进行氢弹原理试验。5个多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西北罗布泊上空,蔚蓝色的天空骤然升起一团炽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几百个太阳还要亮的光芒,急剧翻滚的烈焰腾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无比的蘑菇状紫色烟云,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中国人从此拥有了氢弹,当量330万吨级,于敏这个名字从此也与中国氢弹技术紧紧连在了一起,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赫然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在代表获表彰科学家发言时总结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中国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第一颗氢弹只是试验装置,还不能用作导弹运载的核弹头,属于第一代核武器。要与运载装置导弹适配,必须提高核装置威力并将其小型化,发展第二代核武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领导突破二代初级和次级原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不但在初级小型化和中子弹原理试验方面取得了圆满成功,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实现重大决定性进展,而且次级小型化技术途径已明确,核武器事业跻身世界水平已指日可待。
但于敏没有盲目乐观,他将视线投向全球。当时美国仍在不断做地下核试验,于敏分析,美国核战斗部的设计水平已接近理论极限,为保持美国的核优势,限制别人发展,美国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促成国际上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
如果必须做的核试验没有做,该拿到的数据没有拿到,岂不是要“功亏一篑”?于敏心急如焚。他顾不上当时邓稼先已身患重病,就直奔医院谈了自己的想法,邓稼先亦有同感。几经思考,邓稼先和于敏给中央打报告,正式提出加快核武器进程的建议。正是这封建议书提前规划了我国核试验的部署,党中央做出果断决策,我国才争取了宝贵的十年热核试验时间,完成了必须做的核试验。
相比美苏上千次、法国200多次的核试验次数,我国的核试验次数仅为45次,不及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
于敏选择的是既有发展前途、又踏实稳妥的途径,大多时间花在用计算机做模拟试验上,集思广益,保证了技术路线几乎没有走过弯路。
禁止核试验后,如何保持我国核武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于敏早已未雨绸缪。他提出,一定要把经验的东西上升到科学的高度,用计算机模拟等新方式开展深入研究,确保库存核武器安全、可靠和有效。该建议被采纳并演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至今它仍是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如今,89岁高龄的于敏仍然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来源:综合《科技日报》、《四川日报》、《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和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