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浅析

2015-09-10李微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子女样本老年人

李微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我国正快速向着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户籍的放开,使得落户城市不再那么困难。逐渐地,一些人从早期的外来者慢慢融入所在的城市,成为城市的一份子,进行迁徙、定居,这其中有相当多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会跟随亲人到迁徙地定居,这样就出现了一批特殊的人群——随迁老人。这些老年人,不仅面临着生活环境的转变,还面临着生活习惯的调整,甚至是思维方式的蜕变。他们需要在陌生的城市里重建生活圈子、人际网络等。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调整?如何让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成为真正的“城里人”?随迁老人是一个新的边缘群体,其城市社区融入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关系到家庭和谐、社区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本文将对这个群体在融入城市后生活方式的困境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随迁老人

当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研究和定义的比较多,对随迁老人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概念界定,有的认为是相对于“北漂”的“老年漂”,有的认为是移居老人、候鸟老人、进城老人或者是外来老人等。笔者认为,随迁老人是跟随亲人(主要是子女)异地迁徙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计划在居住地长期生活,已经退休或者无业,其中包括跟随亲人一起居住和不一起居住。

(二)社区融入

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看,社区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二、随迁老人城市社区生活状况分析

(一)迁徙因素分析

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和部分文献研究发现,首先,随迁老人异地迁徙定居主要是为了举家团圆和照顾下一代孙辈的未成年人。中国虽然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话,但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子女不得不背井离乡异地谋生,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压力,也使得部分年轻人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老人跟随子女来到城市,既解决了子女下一代无人照顾的问题,又使得阖家团圆。其次,可以实现居家养老。老年人到城市可以享受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可以随时得到亲人的照顾。

(二)经济因素分析

1.收入状况。根据《城市随迁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所做的调查表明:随迁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中,由子女提供经济来源居首位,占调查样本的51.4%;其次是老年人自身的收入或者以往的储蓄,占调查样本的42.4%;其他收入来源所占的比率非常低,比如养老保险收入占调查样本的2.7%,由政府救助的收入占调查样本的2.1%,其他情况收入占调查样本的1.4%。

2.支出情况。老年人的经济支出方面,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和自身保健医疗需要。根据上述文章的调查显示,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占调查样本的40.7%,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占调查样本的34.9%,休闲健身娱乐活动支出占调查样本的15.3%,钟点工、保姆费用支出占调查样本的6.7%,其他费用支出占调查样本的2.4%。

(三)时间因素分析

在随迁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用在“二人转”上,要么是围着锅台转,要么是围着子女转。根据上述文章的调查显示,时间花费最多的主要是在做家务上,占样本总数的28.9%,其次是照顾配偶,占了20.8%,照顾子女孙辈上,占了16.8%,看病吃药占了13.2%,养生保健占了11.2%,娱乐休闲占了8.1%,其他占了1‰这表明,随迁老人在家主要是做家务、照顾配偶和子女孙辈,在身体的养生保健及精神的娱乐休闲上花费的时间都很少。

三、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比较枯燥、单调

大多数异地迁徙的随迁老人来自不同的城市,他们进城的大部分任务就是做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孙。中国的家庭观念决定着老年人口的育儿观念,他们把子女抚养成人,培养子女上学就业,还要帮助子女成家立业,接着还要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倾尽所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所以这些随迁老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事上,属于自己的时间较少,生活相对比较枯燥、单调。

(二)城市比较大,老年人生活不太便利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的框架像摊大饼一样不断拉大,同时很多城市小区建筑风格又大多雷同,在有的老人眼里,社区里的单元楼都一样。许多老年人对于在偌大的城里方便快捷地找到菜市场甚至是回家的路,都感觉到不便。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物价比较昂贵,与老家便利便宜的生活用品对比,来自乡土社会的老年人会感觉很难适应城市昂贵的商品价格。不舍得买,找不到便宜的商品,出门不方便成为随迁老人生活的最大障碍。

(三)医疗成本高,担心自己生病

大多数随迁老人都已过花甲之年,身体机能衰退,进入了“多病之秋”。大城市医疗资源紧张而又比较昂贵,给随迁老人和其子女带来了许多困扰和烦恼。不过政府已经认识到老年医疗的需求,以郑州市金水区为例,社区医院、片医制度的实行给老人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相对于随迁老人社区生活医疗需要来说,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生活圈子狭窄,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

许多随迁老人进入城市都不适应,因为自己一辈子生活在老家,而且同事、邻居、亲朋、好友都在原来的市镇,随迁的生活不能把原有的生活圈子和人际关系带入现在的城市生活,许多老年人会觉得孤独寂寞。通过笔者的访谈和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参与社区活动较少,对社区的心理认同感较低,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真正的家,因此,造成了随迁老人社区交流的障碍。

四、关于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的几点思考

老年人是一笔财富,老年人的生活阅历和家风的传承对于中国社会的延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精神意义。许多老年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良勤劳,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使随迁老人能安度晚年,随遇而安,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区的建设,促进老年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当中,可谓小社区、大社会,社区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依托所在。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组织的公共职能,多组织随迁老人参加城市社区活动,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了解,进而互帮互助,把美丽的社区变成温暖的大家庭。在规划新社区和改造老社区时,要充分进行走访调研,在自由市场、健身设施、医疗卫生、超市购物、公园绿地等方面综合考虑,多建设一些适合老年人休闲健身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尽量考虑不同档次和不同水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尽量利用社区工作的平台,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针对不同的社区现状,开展适合本社区老人的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加强老年人的自身修养

由于随迁老人来自不同地区,城乡差异较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个性的不同,所以对于城市的适应力也不同。子女要鼓励老年人多走出家门,参加街道社区的集体活动,这样既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开辟个人的生活圈子,老年社会化的意义也即在于此。同时,老年人还要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主动融入社区生活,彼此间加强交流;另一方面,针对新环境新需求,树立主动学习的心态,学会一些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休闲技能及文化艺术活动等,从而丰富业余生活,加强融入城市生活的适应度,而且也为与原城居老人的交流打下人际交往和心理融合的基础。

(三)加强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资源建设

对于生活出现困难、健康状况欠佳的老年人,应该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的优势,为定居的随迁老人建立适当的医疗保健体系,定期组织健康义诊等活动,并且当老年人有需求时,进行必要的医疗资源援助。

猜你喜欢

子女样本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