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还差在哪儿
2015-09-10黄博阳
黄博阳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至今日,“十三五”规划已经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行审议,作为迈向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关键五年,这一规划方案备受海内外关注。
然而,当我们在翻阅有关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关标准时却惊讶地发现:我们已经小康了?
“数据小康”
我们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大基本标准,与2014年和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比对,结果如下: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D00美元——目前,这一数据已经远远超过,2014年已达到7485美元;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一目前已达标并且超出1万元左右;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D00元——2014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因此也已达标;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年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有下降,目前两者都低于3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一尽管在过去数年里,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的房价节节攀升,但是这一指标仍在2012年时就已完成;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目前也已达标,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54.77%: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下跌其实体现出产业发展的变化:
八是大学入学率20%——如今远远超过,达74.3%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超过4人,但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仍待提高;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低保覆盖已基本完成。
从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经济增长还是国民生活,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全面小康”的十大基本标准中已有八项达标并且超额完成。可无论是百姓心里还是决策层的脑中,“数据小康”和“全面小康”似乎总是差了些什么,差在哪呢?
民生平衡的小康
“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份在贫苦地区调研时明确指出,这就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老百姓生活特别关心,同时也体现出总书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难所在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上已经对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定下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时两项指标较2010时翻一番。按此计算,到2020年时农村居民纯人均收入应为1.18万元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接近4万元:而人均GDP的目标也要达到9200美元以上,也就是进入“一万美元”区间。
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接近十八大所定下的目标,而且增速高于城镇人口,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部分中西部、西南部地区的仍处于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欠完善的现实依然存在。
身为“十三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之一的迟福林曾公开表示,今后应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设施基本完备,作为衡量省、市、区是否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未来应更加突出民生保障,逐渐使政府从经济运行的第一线抽身出来,切实成为公共事业的推进者。
蓝天白云的小康
“举头望明月,低头吸雾霾”,华北等国内多地区民众深受空气污染的困扰。众多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指标当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最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的。
“我们已经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3年两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这样说道。
近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高层对节能减排的决心更是多次彰显。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今年9月10日表示,“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制度等,全面体现到“十三五”有关规划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与“十三五”规划的深度融合。
9月14日,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毕俊生透露,为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工信部将尽快编制出台“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1+X”方案中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
从数十年来的社会发展来看,“小康”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赋予新内涵的动态目标,不仅是收入的提高和产能的提升,而且还是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幸福感平衡共进的发展规划。
期待“十三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出新的理解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