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手机屏幕的“黑边现象”
2015-09-10曹操
曹操
智能手机的“黑边”现象
为了营造“屏幕好大”的视觉效果,尽可能缩减手机边框的宽度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智能手机的“边框”并不局限于机身框架的侧边,它与LCD之间的“黑边”也要计算在内。正是因为这道“黑边”的存在,让很多购买白色或其他浅色外观手机的用户揪心不已:熄屏时屏幕显得好大(图1),但唤醒屏幕就会看到这道明显的“黑色边框”(图2),实在大煞风景。
“黑边”也是有宽有窄
请放心,智能手机屏幕有“黑边”是正常现象,只是浅色外观的手机会显得更为醒目而已,如果你真的在意这个大煞风景的存在,可以考虑选择黑色或深色系的手机版本(看不出来),寻求一个心理安慰。好消息是,已经有厂商认识到“黑边”的讨厌之处,并在产品的设计上尽可能压缩了黑边的“生存土壤”,比如魅族MX4就是将黑边控制得最好的手机之一(图3)。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智能手机之外,平板电脑、液晶显示器等电子产品所配备的LCD都会存在黑边,只是根据品类的不同黑边宽度和可见性也会略有区别。那么,LCD外围的“黑边”到底是啥?为什么不能将其取消呢?
为什么屏幕会有“黑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LCD液晶面板(屏幕)的构成。简单来说,LCD可以被划分成VA区域(Visual Area,可视区域)、AA区域(Active Area,有效区域)和BM区域(Black Matrix)。其中,VA可视区域即LCD面板上所有可见的部分,AA有效区域则是可以编程控制显示的部分,VA>AA。而BM区域位于VA的最外围,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屏幕黑边部分了。
BM区的首要作用就是防止漏光。当LCD通电之后,因内部背光板发光我们才得以看到清晰的画面,此时BM起到的效果就是防止光线从LCD边缘漏出来(图4)。如果BM区过窄,轻则在纯黑画面时屏幕边缘会有漏光现象,重则会出现明显的光晕。
问题来了,像三星Note等高端机型采用的AMOLED屏幕都是自发光(不会漏光),为什么也会存在黑边呢(图5)?
“黑边”存在即合理
实际上,BM区除了遮光这个辅助作用外,它其实需要包裹LCD中的诸多“线”。LCD通过给液晶颗粒通电实现内容显示,那么它必然需要有支持通电的“线”,而这些“线”都需要在LCD外汇总(图7)。为了让这些“线”整齐不乱,所以都会收纳到LCD的边缘,然后通过周围的IC控制LCD明灭以及什么时间点显示什么颜色。对于我们常理解的像素通道,也是需要IC通过一些机制“传导”给每个像素点,通道数值越大需要的“传导”通道也越多越宽。
此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电容屏的表面,容易发现一些规则的方格,这些可以理解为定位辅助线,类似经纬度,用来对触控给出准确反馈,这些也需要一定的机制“传导”给IC。而随着科技进步,很多企业的LCD和触控部分逐渐融合,那么两套“线”就可以融二为一,方格状的“定位辅助线”也就越来越难看到。
基于上述必要的功能,LCD四周那些黑边(BM区)现阶段还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是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线”的收纳水平越来越高,加上“线”加工工艺的提升让“线”也越来越窄,这圈黑边一定会越来越窄。
理性看待屏幕黑边
既然黑边有它的合理和必要性,那我们也就不必纠结于它的存在了,毕竟它要比漏光“可爱”多了。黑边之所以让少数玩家厌恶,则是源于少数厂商的“不厚道”:没有将黑边计算到边框的实际宽度上,从而导致“屏占比”和实际可视面积与宣传明显不符。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顾虑,我们又何必揪住黑边的尾巴不放呢?
扩展阅读
即使是采用了全贴合技术的手机,其LCD部分和外壳保护玻璃依旧是分层关系,如此一来就产生了落差(图6)。如果从侧面或较大的角度看屏幕,LCD的显示区域可能就会被表面的保护玻璃所遮挡。而黑边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起到在斜视屏幕时不至于遮挡可视区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