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PPP模式
2015-09-10万海川
万海川
PPP模式,也称PPP融资,或者PPP。
PPP即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随着项目融资的发展,PPP模式开始出现并越来越流行。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PPP模式是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模式。项目PPP融资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融资活动,是项目融资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资产以及政府扶持措施的力度而不是项目投资人或发起人的资信来安排融资。项目经营的直接收益和通过政府扶持所转化的效益是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项目公司的资产和政府给予的有限承诺是贷款的安全保障。
第二,PPP模式可以使民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去,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这也正是现行项目融资模式所欠缺的。政府的公共部门与民营企业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进行全程合作,双方共同对项目运行的整个周期负责。PPP模式的操作规则使民营企业参与到项目的确认、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中来,这不仅降低了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且能将民营企业在投资建设中更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引入项目中来,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项目建设与运行的控制,从而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投资的风险,较好地保障国家与民营企业各方的利益。这对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降低项目运作成本甚至资产负债率都有值得肯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PPP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民营资本“有利可图”。私营部门的投资目标是寻求既能够还贷又有投资回报的项目,无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吸引不到民营资本投入的。而采取PPP模式,政府可以给予私人投资者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给予民营企业沿线土地优先开发权等。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可提高民营资本投资相关项目的积极性。
第四,PPP模式在减轻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在PPP模式下,公共部门和民营企业共同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由民营企业负责项目融资,有可能增加项目的资本金数量,进而降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同时不但能节省政府的投资,还可以将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民营企业,从而减轻政府的风险。这样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
公私合营的PPP模式,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大多数国家,PPP模式主要适用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收费公路、铁路、桥梁、地铁、轻轨系统、机场设施、隧道、电厂、电信设施、学校建筑、医院、监狱、污水和垃圾处理等。PPP项目的主要优点在于将市场机制引进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不过,不是所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都可以商业化的。政府不能认为,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等于政府全部退出投资领域。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还得继续向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对政府来说,在PPP项目中的投入要小于传统方式的投入,而两者之问的差值就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
事实上,PPP模式是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了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由此一来,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也相应减小。所以,PPP模式更适用于公益性较强的行业,比如废弃物处理或其中的某一环节,像有害废弃物处理和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以及填埋处置环节等。在今年5月25日发改委上线的PPP项目库中,环保类PPP项目数量最多,总计达到370个,数量上占比高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