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红梅——江姐的真实人生
2015-09-10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孩子能记得父母吗?”
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按照上级指示,中共川东特别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在重庆成立,决定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发动武装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川东临委任命彭咏梧为下川东工委副书记,江竹筠作为他的联络员一同前往,而吴子见因为北平的一个联系人被捕,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彭咏梧把他也带上了。11月,三个人离开重庆,乘船前往下川东。彭咏梧等人的工作迅速而卓有成效,联系游击队、找武器、发动群众……起义时间被确定为来年1月30日。
新年将至,江竹筠却不能和丈夫一起在下川东过元旦了,她还有一项任务——当地缺少知识分子骨干,难以应付起义后的复杂局面,因此,彭咏梧要她回到重庆,向组织汇报准备情况,带一批知识分子支援起义,并筹备些给养。转过年来的1月20日,江竹筠带着四位知识分子地下党员和一批药品,从重庆返回,抵达了下川东边缘的董家坝,在那里等待起义队伍接应。最早与他们联系上的是一直在下川东地区活动的地下党员卢光特。他告诉江竹筠,起义提前打响了,开始打了胜仗,后来他听说彭咏梧“作战不利”,但具体的情况还不清楚,吴子见去打探消息了,几天后也会过来。
其实,卢光特隐瞒了一个还没有确认的传言——彭咏梧牺牲了。眼前的江竹筠不是普通的战友,而是彭咏梧的妻子,告诉她“情况不明”,会令她担心,但总好过丧夫之痛的打击。卢光特何尝不希望彭咏梧牺牲的消息并不属实。残忍的现实击碎了最后一丝希望。彭咏梧等人在筹备武装起义时,不慎走漏了风声,不得不提前起事,取得首战大捷后,敌人凋集重兵围追堵截。1月17日,起义队伍遭到伏击,寡不敌众。突围过程中,彭咏梧为营救战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敌人将彭咏梧的头颅砍下,先挑到奉节竹园镇游街示众,再挂到竹园坪小学操场边的杨槐树上。彭咏梧的头颅后被当地农民取下,埋到竹园坪的宝塔下。他的身体,就在牺牲地黑沟淌草草埋葬。彭咏梧是《红岩》中江姐丈夫彭松涛的原型。江竹筠是在战友口中得到的噩耗。在战友们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是江姐的另一种坚韧。听闻噩耗,江竹筠没有落泪,她的镇定远超卢光特和吴子见的意料。
2月9日是大年初一,江竹筠抱着彭云,嚎啕痛哭。老人不明就里,对江竹筠的失态倒有几分不快。毕竟是团圆喜庆的大年初一,江竹筠却在自己家里失声痛哭。老人的埋怨很快传到了何理立耳中,她问起江竹筠痛哭的原因。江竹筠却怔怔地问她:“你说两岁的孩子能记得父母吗?”所指似乎不止已经牺牲的彭咏梧。她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狱中红旗
“线儿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绣出一片春消息。”一曲《绣红旗》唱遍大江南北,江姐带着姐妹们在牢狱中绣红旗的情节生动细致,感人至深。绣红旗的牢房如今已经辟为展室,就在白公馆平二室。一面“五星红旗”摆在橱窗里。这可能是共和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五星红旗”:一颗大五角星居中,四颗略小些的星分列四角。在《红岩》和之后的文艺作品中,绣红旗的都是江姐。事实上,真正“绣”红旗的是《红岩》的作者罗广斌。
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时重庆尚未解放,白公馆里的地下党员们在7天后才得到消息。罗广斌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于是,他扯下他的红花被面,同牢房的陈然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谁也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由于牢房条件极差,狱友们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浆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红旗制作好后,狱友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重庆解放的第三天,众人在罗广斌的带领下,重新回到白公馆,从木板里取出了那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后来交给了组织,至今还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创作小说《红岩》时,罗广斌没有把自己写进去,而是把这个情节安到了江姐的身上。江姐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又是女性,让她绣红旗更有象征意味。真实历史中的江竹筠,虽然没有绣红旗,却是狱中斗争的一面旗帜。
血色黎明
11月27日,敌人对狱中革命者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屠杀。解放重庆的炮声已经近在耳边,刽子手们甚至等不及将革命者拉到刑场。他们把革命者集中到一层的牢房中,端着美式冲锋枪开始扫射。这场野蛮屠杀中,包括胡其芬在内的207人血染歌乐山。江竹筠则牺牲于11月14日。她并不在敌人疯狂的大屠杀之列,而是作为重要“共党分子”,被先期处决。
9月6日,杨虎城将军一家和《红岩》里的‘小萝卜头”宋振中一家,被杀害在松林坡。10月27日,敌人再次从白公馆提出了陈然、雷震等10人,次日上午,公开处决于大坪刑场。厄运很快也降临在渣滓洞,11月14日,特务通知江竹筠和李青林“转移”。白公馆难友遇害的消息早在几天前就传了过来,江竹筠清楚,最后的时刻到了。她把《新民主主义论》塞给同牢的黄玉清,脱下囚衣,换上被捕时穿的蓝旗袍,梳梳头发,和难友们挥手告别。
敌人将江竹筠等30人带往“电台岚垭”,这里本来是军统电台,1946年电台迁移后长期荒置,道路杂草丛生,特务们早就在那里挖好了大坑。
11月30日,重庆解放。白公馆生还19人,渣滓洞脱险15人,加上身中三枪未死、从尸坑中爬了出来的谭谟,狱中的300余名革命者,就只有这35人活了下来。12月9日,烈士遗体的收殓工作开始。“电台岚垭”烈士遗骨的挖掘现场,留在了《大公报》的报道里,让人不忍卒读:“挖出的这二十九具尸体,全部腐烂了。除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志士忠骸被亲属认出,其他已无法辨认。”“这二十九具志士的尸体除了每人穿一件内裤外,连衣服鞋袜都是在殉难前被特务们强迫脱掉。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们把那西装、毛衣等物弄到磁器口摆地摊出卖……”经过数日的清理、挖掘,在歌乐山集中营范围内,人们总共发现尸体332具。歌乐山脚下,从此多了一处巨大的坟茔,300余位烈士长眠于此。
而今的歌乐山,满目苍翠,山花烂漫。绽放于红岩之上的那树红梅,应该也在花丛中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