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2015-09-10张立栋刘书艳

中国民商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民商中关村创业者

张立栋 刘书艳

在彭树堂先生的办公室里,墙边桌角堆满了书籍、杂志和各类文件,其中许多都是他和同事们以往研究成果的结集,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并不为过。

今年七十多岁的他“退而不休”,几乎每天都要穿过半个城区来到位于西三环的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在这间略显拥挤的办公室里继续着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说。但在外人看来,更是一种老中关村人,或者老科学人的责任感体现。

彭树堂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民营科技企业,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中关村变迁的历史见证者,彭树堂对中关村有着天然的感情与热爱。在彭树堂眼里,中关村知识分子早期创业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无疑是中国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史上最浓重的一笔。

《中国民商》:30年来,您一直研究民营科技,研究民营科技企业,您怎么看理论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

彭树堂:民营经济与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有理论指导,而正确的理论只能来源于科学的实践。任何改革者,每走出一步,都要同长时间的政治和文化观念产生强大的摩擦。民营科技企业是改革的产物,它创业于探索中,潮涨潮落,我们理清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成长过程甚至是失败案例,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都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国民商》:中关村科技企业家的故事鼓舞了一代代后起之秀,您怎么评价那些“拓荒者”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彭树堂:民营企业家创造了我国50%以上的GDP,提供了7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60%的税收。科技企业家是他们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天然桥梁。这三十年我都在研究人,研究这个群体。陈春先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开启了传播扩散新技术、新理念为形式的创业先河,王洪德历经阵痛,辞去公职,第一个扔掉铁饭碗,创办了京海,成立了中关村第一家工商注册的民营科技企业……每一个创业者的背后都曾有过风雨冰霜,都经历过甜酸苦辣,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铸就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中国民商》:是什么使他们坚持下来了?

彭树堂:我想应该是责任感、使命感。当年“千淘万漉始到金”原生态创业的每一步,都折射着那一代创业者风险人生、回报社会的价值观。而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奠定了中关村创业精神和中关村创业文化,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改革家,我曾经说过他们是“失败了为改革铺路,成功了为改革树碑”。一个事情可能是不经意间产生的,但是一定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陈春先也好,到现在的李彦宏、雷军也好,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到了今天,他们身上一定开始有沉重感了。

《中国民商》:为什么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会发生在中关村,而不是别的地方?

彭树堂:在中关村,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的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步。中关村地区承载的人文思想光芒确实是没有可比性的。这里天然就是民主的发生地,延伸到过去,不管是抗日战争、12.9运动,还是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许多历史上的特殊事件都发生在中关村;建国以后,两弹一星的研究在中关村,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开放前夕,这里已经有先知先觉,陈春先、王洪德,都是在1979年,一个办了等离子协会,另一个办了知青社,带领知识青年搞建设。这两个人都是从中科院走出来的,一个是研究员,一个是工程师,但是他们追寻的都是为了改革,没有私利。

《中国民商》:您说过中关村经历过几起几落,有过第二次创业,这算是第三次创业了吗?您对现在年轻的创客们怎么看?

彭树堂:我想可以算是中关村的第三次创业潮,现在由于时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择业过程中,大家首先还要想着先生存再发展。从另一个层面,还应该找到原生态的传承,不是趋利的行为,而是献身于事业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第一代创业者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那时候大家只是想怎么能出来做点事,作为探寻者,思路还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民商》:您觉得中关村的这些创业者身上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彭树堂:用今天的话来讲,懂得遵循大趋势,甚至引领大趋势,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但是对于“科技创业者”、“创新驱动”,当时并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没有科技承载,是做不到大企业的。民营企业家如果没有创新思维,不是承载着科学与科技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现在的大型企业家,都有着自己的科学素养,懂得科技,善于把握经济,审时度势,具有国际化眼光。

《中国民商》:如今提起中关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区域概念了,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符号,中关村之所以为中关村,在科技创新的强大推动力量之外,是什么凝结成中关村的灵魂并不断升华?

彭树堂:这30多年来,“中关村精神”及中关村创业文化不断地传承、创新,为中国特色民营科技与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地贡献。第一代创业者们所拥有的不仅是突破体制、一起打江山的点滴,更重要的是股子里不变的一种精神。在当时,官民同心、产学研共济、和谐共生,中关村的成功,当然有赖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以及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注,有赖于那些为改革摇旗呐喊的理论家、实践家们,最重要的是,有赖于第一代创业者群体的集群效应。

《中国民商》:在您的书中,发现您过去对企业南移现象做过很多调查,目前,深圳的发展势头也很猛,中关村能够继续过去的辉煌成绩吗?

彭树堂:深圳1984年只是个小渔村,这么多年来,在投入产出上深圳其实要高于北京,中关村这个智力密集区有很多潜能还没有释放出来。智力密集区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人才。中关村之所以成功,人才是根本,聚合技术、产业、资本,创业、创新人才缺一不可,特别是培养新型科技企业家人才,是科技企业通向成功之路的最重要条件。如今紧缺的就是新一代的科技企业家人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是同企业共生的英雄,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社会、政府要营造好的环境和条件。

猜你喜欢

民商中关村创业者
民商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问题的研究及解决路径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法科学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为例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浅析制定“民商法律总纲”完善民商法律体系
“民商分立”优于“民商合一”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