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015-09-10邱笑宸
邱笑宸
[摘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紧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奋勇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此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毛泽东《七律·长征》发表八十周年。
[关键词]长征 中国精神 中国梦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空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完成长征,从赣南苏区到陕北根据地,揭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崭新篇章。
1935年10月,就在中央红军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夜,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下了《七律·长征》。光阴似箭,岁月荏苒,80年转瞬过去。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率领广大中国共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拼搏的21世纪的今天,重读《七律·长征》,令人无限感慨又无限激奋。
80年前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首近体诗,也不仅仅是一首讲究格律合韵合辙、遣词造句精致绝伦的近体诗,而更是一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回顾战斗历程、展望未来、催人奋发、开拓进取的英雄史诗。
毛泽东的这首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感悟和体会带给后来人启迪。
一、对红军长征的总括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1.9万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19万人不战而退,日军三天占领沈阳,一周控制辽宁,三个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因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建立的国民政府不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节节败退,还于1930年12月至1934年10月接连5次派出大部队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率领苏区军民浴血奋战,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的4次“围剿”。1933年9月,当国民党军队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的时候,毛泽东早已因错误路线的排挤而失去对红军的领导权,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用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4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策略,苏区军民被国民党军重创,终于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亦为了粉碎国民党政府的阴谋,中央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亘古未有而又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集中于赣南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先后途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整整一年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先期胜利完成长征。
正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抑制不住无比兴奋又无限感慨的心情,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二万五千里征程中,红军战士跋山涉水,翻过了横亘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等连绵起伏的五大峻岭,突破了贵州第一大河乌江天险,继而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四次渡过界河赤水,越过金沙江和北盘江的分水岭乌蒙山,复又巧渡急流奔涌的金沙江、飞夺铁索摇颤的泸定桥,征服川蜀终年冰封的五大雪山,闯出松潘遍布沼泽的泥潭草地,终于翻过雪峰似海的陇蜀岷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即近体格律诗中的七言律诗。七律共首、颔、颈、尾四联八句,每句七字,全句五十六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则可押可不押,全诗一韵到底;八句中句内和句间讲究平仄,且中间四句即三四和五六句须对仗。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典型的近体格律诗,相对于诗人在长征中的同类题材的词作品如《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即景、即境、即感诗词经典来说,其核心价值,即在于短短的56个字,全面涵盖了368天二万五千里征程中的重大历史时段,全面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的鱼水深情与宏图大志。这颗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宝库中惊天地泣鬼神的璀璨明珠,无论对于中国革命史还是对于世界革命史的里程碑,都映射出气冲霄汉的夺目灵光。
二、对革命精神的褒扬
历史不会忘记: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历时368天,除区区可数的44天休整外,平均每天跋涉74里,而平均须经364里才得修整一次。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座终年白雪皑皑;渡过了24条水深流急的大江大河。红二方面军行程一万九千余里,在激烈的战斗中攻占县城92座。红四方面军行程一万余里,复又三过水草沼泽地。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一万里。
路途的遥远不在话下,其中的曲折、恐怖、凶险和悲壮,则大大超出了人们能够设想的程度。国民党政府动辄十万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反动地方武装的时常趁火打劫,加之高山的悬崖绝壁、江河的惊涛骇浪、雪岭的千里冰封、草地的没顶泥潭,烈日的曝晒、寒风的凛冽、粮食的匮乏、布衣的单薄、疾病的肆虐,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生理、心理的血与火、生与死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啃啮着同时考验着红军战士的躯体和灵魂。整个长征途中重大战役和战斗发生近600次,平均每天即有一次遭遇战;长征几乎每走一步都有战士倒下,长眠于寒冰冷雪、峻岭深壑、浊浆泥潭之中。在革命战争中,江西有名有姓烈士超25万,而长征平均每一里就留下了4名赣南籍优秀儿女的英灵。
但是,尽管敌人的狠毒和自然的冷酷严重地摧残着红军战士的身体包括剥夺他们的生命,然而朝着党指引的方向走,朝着离抗日前线最近的地方走,朝着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目标走,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的身心意志迸发出空前的生命正能量。
苦难铸就辉煌,挑战磨砺品格,超限凝炼精神。正是这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领袖,伟大的领袖缔造了伟大的军队,伟大的军队锤锻了伟大的品格,伟大的品格生发了伟大的奇迹,伟大的奇迹建设了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国家创立了伟大的辉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正是对这伟大革命精神的高度褒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和“等闲”,纵领全篇,统摄全局,看似平直,内中却包蕴着何等的气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踏入征程的红军主力,为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横跨赣、湘、粤、桂四省和云、贵两省之间的五岭险道与乌蒙峭壁,向西北挺进。“细浪”和“泥丸”既是险峻五岭、乌蒙具象形式的连绵起伏仅如扑腾着的微小细浪和翻滚着的泥质沙丸,更是红军眼中敌人封锁线的渺如细浪和脆若泥丸,而逶迤磅礴的恰是英勇前行的红军队伍。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长江上游金沙江两岸陡峭的悬崖高耸入云,由于沿途广大人民群众和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帮助,红军队伍勇破千难万险,纵使湍急的江水拍打着两岸悬崖陡壁飞溅起冲天浪花,似乎带来的亦是融融的暖意;青、川境内大小金川汇合后形成大渡河,泸定城西横贯两岸的泸定桥被国民党堵截部队拆去桥板仅剩飞流卷涌之上13根冷冰冰颤抖摇曳的铁索,在浊浪轰鸣声中渗透着蒋介石反动派奸猾狡诈和凶残歹毒的阵阵寒气。机智勇武的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飞渡金沙江,旋即昼夜奔袭240里克敌泸定桥,彻底破灭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葬身安顺场的“石达开第二”的一枕黄粱。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6月至9月,中央主力红军的长征迎来了最后的决定性战斗历程。翻夹金山、梦笔山,越长板山、打鼓山、抢罗岗,当千里岷山踏于足下时,俯瞰着那高低起伏、洁白晶莹、寒气氤氲的冰雪世界,回首着300多个惊心动魄、挑战人类生命极限的日日夜夜,眺望着胜利的曙光,憧憬着新的革命高潮并以新的姿态开始民族独立解放的新局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而笑逐颜开,举世无双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的顽强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不怕”起始至“更喜”高潮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短56个字,承载着万里征程中的千般险阻和万丈豪情,烘托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巨大威力,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往无前、所向披靡、顶天立地的英雄气魄。当年的少年红军指挥员、出生于江西兴国的萧华上将,于1965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时以自身经历完成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而具鲜明主题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其中《过雪山草地》写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反映的正是万里征途中的一个片断。
三、对伟大复兴的激励
《七律·长征》曾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贾世骏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领唱,他还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七律·长征》随着歌唱家圆润宏阔、细腻真切、豪爽通达而情声并茂的嗓音传遍全世界。
斗转星移,80年倏忽而过。当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长征亲历者们,带着自己骄傲的记忆相继离开了自己曾为之舍生忘死浴血奋斗过的热土,然而他们所创立的不朽品格和伟大精神,却早已融入华夏民族的心髓而青史永垂。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伟大的长征”图片展时指出,长征迸发出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长征是一部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还强调,回望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要十分珍惜和充分运用这个精神宝库,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续写前辈和先烈震古烁今的动人故事,用时代的创造延展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篇章。
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首次向世界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44次提到“人民”,并9次点到“中国梦”。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曾一次又一次激起了人民代表们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情感与愿望,也明确显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曾记否?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振聋发聩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2014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与大家重温了毛泽东60年前的讲话,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起努力,一定要把这个崇高使命担当起来,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80年前的昨天,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写下了催人奋进的《七律·长征》;接着带领全党和广大革命群众继续艰苦奋斗,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8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践行着同样前无古人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树立了固根守魂的中国精神,坚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前进的时代,必定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一个发展的民族,必定具备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当年红军长征的根本追求,也是今日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标。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我们的中国精神,体现于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意志与时代精神,代表着中国的民族形象,实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本质内涵。我们的中国精神,乃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和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地团结在一起,改革创新始终激励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奋发图强,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我们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无论是延安精神,还是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或者是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究其源泉,无不来自于千百万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以热血和生命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之基上的长征精神。
睡狮已醒,圆梦正然。当年毛泽东《七律·长征》背景中闪烁的战火虽然已经散去,而今日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依然任重道远。历史没有止境,人民向往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也没有止境。党的领袖一再告诫全党,全面完成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长征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历史和实践的自信。
峥嵘岁月激人深思,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宏伟目标催人奋进。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纪念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重温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往无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
人民不怕复兴难,万苦千辛只等闲。坎坷逶迤腾细浪,艰危磅礴走泥丸。豪情激荡人心暖,壮志冲开铁壁寒。更喜宏图中国梦,民强国富尽开颜。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