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素养再不谈就晚了

2015-09-10王寅

中国报道 2015年2期
关键词:公民金融孩子

王寅

未来十年将作为中国经济主力群体的少年,拥有着最贫乏的金融知识,恐怕将难以胜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强国对公民金融素质的要求。

“我家儿子觉得我管不住钱,上个月他自己去办了一张存折,把他手里攒的钱全存了进去,有将近一万块钱呢!”张璇的儿子小尹在广州市第二中学上高一,在谈起儿子处理零花钱这件事时,她语气中既带有对自己的调侃,又流露出一丝骄傲,“他的电脑就是用这些钱买的。”

同样在广州,一位叫做杨若谷的学生做的事情更令不少成年人惊叹,他从8岁开始就接触外汇交易。“炒外汇的心情,可以用颠簸来形容,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杨若谷对外汇交易以及金融风险的熟悉度令人惊叹,大多数与他同龄的小伙伴们可能根本就不曾想过这些金融词汇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哈哈一笑还是有心引导

“很多妈妈愿意每天花好几个小时陪孩子练习钢琴,却没有想过每天花10分钟跟孩子讲讲关于钱的故事。”曾经从事财经报道多年的郑晓舟如今是一位儿童财商教育研究者。作为一位母亲,郑晓舟曾经也在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问题上有过苦恼,“要不要跟孩子谈钱?如何跟他们谈钱?”

“孩子有很多愿望,有的愿望父母能够帮孩子实现,有的愿望父母没有能力帮孩子实现。”郑晓舟回忆,孩子6岁时曾经列过一个“愿望清单”,上面有滑板车、冰淇淋、法拉利赛车,甚至还有去月球旅行。“听到法拉利赛车和月球旅行这种异想天开型的愿望时,有些父母哈哈大笑,或者会说‘有空想这些,不如好好去看书学习’。”在郑晓舟看来,这些话对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甚至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小时候也曾听过类似的话。她在《勇敢地跟孩子谈钱》中写到:“愿望即确立目标,是财商教育的第一步。”

一个愿望的实现,包括制定计划、测算成本、评估风险等多个步骤或阶段。欲望是无限的,但個体的经济能力却是有限的。郑晓舟认为,成人能够根据经济状况作出合理的计划和部署,孩子也需要逐渐了解这些知识。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当父母认为孩子的愿望不合理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耐心地向孩子传递以上这些信息,往往只是粗暴地告诉孩子“太贵了”或“家里已经有了”。可是,为什么贵了就不能买、为什么家里有了就不能买?

湖南卫视在2013年推出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给每位爸爸50块钱,让爸爸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购供自己吃两天的食材。2014年的这档节目则直接让孩子拿着自己劳动赚得的钱去集市购买物品。有的孩子能够将钱均衡地花在食物、衣物和礼物上,有的孩子却只挑自己喜欢的玩具、鞋子……节目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如何使用金钱,但从节目的结果来看,明显有部分明星家庭的财商教育是失败的。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回避金钱话题这一现象并不少见。父母可能会反复叮嘱孩子过马路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可能从来不和孩子谈钱的话题,不向子女解释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告诉他们钱到底有什么用。“或许这不是父母故意为之,而是父母也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涉及这些内容,从而导致他们在组建家庭之后继续忽视对孩子的金钱教育。”郑晓舟说。

值得警醒的现实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美国家庭成员失业,住房被银行收走,家庭财富受损巨大。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危机发生之后对美国公众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涉及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购买力计算以及股票和基金风险比较等问题。“只有不到30%的人答对了全部三道题。”美联储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健表示,美国公众金融常识如此匮乏令人难以想象。

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金融博物馆在2012年末开始对全国28个省市的一万多名被调查者进行公民金融素质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对金融知识的自我认知情况,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金融理念和习惯,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金融教育的普及程度。

调查结果发现,14岁以下人群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水平被归为“不了解”这一类别的比例高达81.2%。“这种状况给予我们一个警示,未来十年将作为中国经济主力群体的少年,拥有着最贫乏的金融知识,恐怕难以胜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强国对公民金融素质的需求。”中国金融博物馆发布的《首次中国公民金融素质调查的统计与分析》中如此写道。

从职业技能到生存技能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人不识字。如果一个人识字,这就可能为他谋得一份工作。等到了我们父辈那一代,识字这种技能已经不能为他们谋得工作。到了现在,识字已经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基本技能。”郑晓舟向本刊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在她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知识最终也会像过去的文字一样,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不是只有经济、金融、财务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金融知识,也不是只有在金融相关部门工作的人才有必要掌握金融相关技能,如今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金融知识。”

“中国大妈”走红全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或主动或被动参与金融活动的一个缩影。而参与金融活动所需的金融知识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调查所显示出的“公民金融素养较低”的现状让学者们忧心忡忡?

美国于2004年开展的健康与养老调查中曾经出现过一道题:“是否计算过需要多少钱才能养老?”这道题后来被养老信心调查使用,以判断之前被调查的个体是否具有前瞻性。“结果显示,那些计算过需要多少钱才可以养老的人,其积累的养老财富是无规划人群的3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静贤博士表示,相关调查还发现,是规划导致了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积累导致规划的出现。

从被动到主动 从少数到全民

金融素养如此重要,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地接受金融知识。与杨若谷同龄的学生中,很少有人会思考如何利用外汇交易获利,“汇率”这个词恐怕只是在他们需要跨境购物或者出国游玩时才会遇到。

但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

从余额宝到比特币,从自贸区到“一带一路”建设,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之间的交叉与碰撞几乎将社会上每个人都卷入了金融圈。

养老并轨、央行降息,各大网站首页的要闻中永远都不乏财经新闻的身影。但是,对公民的财经知识教育情况似乎不容乐观。以中国金融博物馆对居民“风险收益”知识理解的调查结果为例,14岁以下与55岁以上居民对于风险收益的理解程度较低,20岁至30岁、31岁至40岁、41岁至55岁年龄段居民对于风险收益的理解水平较高,但总体水平依然不乐观。

教育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依靠学校专业教育这样一个单一途径来提升公民金融素质的路径,形成的是一个较小的国民金融素质提升的覆盖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认为,提高全体公民的金融素质,全社会都有责任。

作为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一直在传递“金融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安全、独立和幸福的源泉”的理念。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资源,王巍坚信“金融博物馆的普及将大大充实金融启蒙的能量和影响力”。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李文茂曾撰文表示,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已经将金融普及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并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向公众提供教育和咨询服务,“金融教育是社会参与的全国性运动,必须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企业雇主、非营利组织、民间志愿者组织等机构参与金融教育的积极性,使金融知识能融入社区服务、工作场所和群众生活。”

猜你喜欢

公民金融孩子
论公民美育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P2P金融解读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