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北现象”预警中国经济
2015-09-10张墨宁
张墨宁
作为中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经济可以看作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缩影,“新东北现象”如何破解,将攸关中国的再工业化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不适症状,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形成了庞大的下岗产业工人群体,时称“东北现象”。
现在,“新东北现象”再一次引发关注,GDP增速位列全国后五位,经济骤然低迷,成为全国四大板块中经济总体指标最低的区域。今年一季度,三省的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GDP增速仍处于全国后五位,其中辽宁以1.9%全国倒数第一。
4月10日的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曾主政辽宁的李克强总理直言:“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在鼓励东北重拾“闯关东”精神后,他也“不客气”地提出:“今年年底,要回过头‘算总账’。”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多个省份GDP增速下调,但是东北经济告急具有更加标志性的意义。作为中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经济可以看作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缩影,“新东北现象”如何破解,将攸关中国的再工业化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3月份公布的数字,2015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有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增速,东北三省均列其中,吉林为5.1%,黑龙江仅为0.8%,辽宁更是以-4.5%位列末席。
拐点自2013年就已经出现。曾经在上一轮振兴战略10年中以两位数增长的东三省陷入经济低迷,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显出乏力的态势。以传统产业为支柱的东北在多个领域都呈现出产能过剩的局面。
东北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龙煤集团2014年亏损额约50亿元,更加依赖地方政府“输血”度日。吉林省煤业集团和沈阳煤业集团的经营情况也不乐观。大庆油田从今年开始每年减产150万吨原油。2013年,东三省生产水泥1.2亿吨,其中约半数是过剩产能,2014年冬季,为化解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东三省103条水泥生产线在政府的要求下停产4个月,涉及约4000万吨的产能。
以基础和原材料产业为经济依赖点的东北地区开始为资源枯竭、产能过剩所困扰。早在去年,龙煤集团就已经关闭了4个矿井,其名下双鸭山七星煤矿的3000多名工人被迫下岗,因为对下岗待遇不满,七星煤矿300余人曾经聚集在龙煤双矿大楼门前“讨公道”。西林钢铁则被曝拖欠工人半年多的薪资,30多名工人站在火车道口集体讨薪。
东北铁路运输业的困境或许更能够直观反映外部需求不足、资源枯竭的现实。“从今年1月份开始,货运量下降非常明显。沈阳局今年全年的营业指标是540亿元,一季度的任务欠账比较大。”沈阳铁路系统一名工作人员对《南风窗》记者表示,铁路收入2/3要靠大宗货物的运输,这部分运输量的锐减给铁路系统的经营也造成了较大压力。以前沈阳范围内50台机车都不够用,现在二三十台就够了,很多火车头都已经封存。煤炭、木材的运输量都在减少,运水泥的火车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
这位工作人员说:“以前大宗货物非常多,都是企业找铁路,还要托关系。现在变成了铁路主动拉货源,货运中心营销处的领导要盯着管辖范围内的大型企业,现在都开始走访小企业了。虽然有部分原因是公路物流的竞争力上升,但总体来说,外部需求量减少,东北的原材料已经没有什么销路了。”
“东北的产业结构中,资源型产业占了一大块,包括森林、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这一类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除了资源枯竭外,还有就是产业链条太短。”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经济学者梁启东对《南风窗》记者分析道。据他介绍,原材料工业加工度不够使得这类产业更加捉襟见肘,升级的部分往往在区域外或者国外。矿石开采出来之后没经过加工就卖出去了,钢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基本上炼出粗钢就销往域外,缺少真正的精深产品。“炼油也一样,辽宁的炼油能力占全国1/3,但是没有终端产品,只是给集中在东南沿海的轻纺产业提供原料。原来辽宁抚顺还有一个白猫洗洁精,还让上海家化并购了。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一个化工的终端产品,轻纺更没有。”梁启东说。
以原材料供应为主导、缺少精加工的传统产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过剩,水泥、冶金、石化、钢材无一例外。“2009年,国家出台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但是赶上了金融危机,过剩不但没解决,反而愈加严重。尤其是东三省,做加法太多,淘汰落后的减法太少。过去几年上了很多大项目,实际上都是造船、钢铁、石化、汽车、水泥、装备这些传统产业,结果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梁启东说,大钢铁、大石化、建材、造船,吉林的汽车、辽宁的装备制造伴随着资源型产业的萧条都出现衰退。加工工业虽然略好一点,但是实力不强,附加值低。粗略计算,很多装备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不超过15%。再加上前些年鼓励发展房地产,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形成了依赖,抓实体经济的动力不足。而实体经济自身的创新力不强,传统产业的跌落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003年启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让一度陷入经济发展低谷的东三省实现了之后10年的高增长,大量政府投资救活了国企,国企改革以“战略重组、做大做强”为方向,不仅解决了“东北现象”,东北经济也重新回到国企显赫的时代。工业规模比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总和还要大的辽宁省顺势转型,获得了“振兴红利”。沈阳铁西区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象征,被称为“东方的鲁尔”,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几十万产业工人下岗的灰暗岁月后,也重新被注入活力。
2002年,铁西新区成立,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老铁西区内200多家企业陆续搬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03年之后,随着《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出台,多家大型企业也顺势完成了重组和扩张。沈鼓集团、北方重工等一批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均在那一时期完成。
然而,这些一度过得不错的国企现在遇到了新的问题。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那时候卖机床就像卖汽车”,令他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2002年~2011年,沈阳机床集团从世界排名第36位,飙升至世界第一。2012年,机床行业需求萎缩,他们生产的“大路货”滞销。2013年,利润首次出现负值。
2015年初,沈阳多家国有企业开始降薪,其中就包括沈阳机床集团。一名工人抱怨道,快过年的时候,他们接到了降薪通知,降10%后再减300,扣掉公积金根本很难生活。工人的工资已经很低了,2014年的月平均工资才1000多。“工人们接到降薪通知很气愤,找领导们要个说法,领导说现在厂子有困难,希望大家理解,鼓励大家辞职找新工作。”她说,现在工资虽然涨回去了一点,但还是很低。
在沈阳创造的工业产值和利税中,66%来自铁西。铁西区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9亿元,增长5%”,这一增速低于2014年预定的9%。而2015年的预定增速也下调为6%。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改局局长李志英认为,铁西经济增速下滑有多重复杂原因,离不开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自身也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比如装备制造业企业因肩负国家战略性的研发制造任务,前期研发投入很大,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对于国企来说,技术和产品的提档升级,才能找到新的市场竞争力。而他们现在也面临科技创新的压力。沈阳机床集团一名研发人员告诉《南风窗》记者,“我们在国内已经是做到最好了,现在主要的竞争对手在国外,企业更愿意买进口机床,这几年进口机床的价位逐渐压低,我们的价格优势也就没有了。机床最核心的东西将来是系统,但进口机床或系统在很多功能上是不会向我们开放的,我们现在的方向就是把这些功能研发出来。但是做起来太吃力了,一个系统做起来要十多年的时间,可能砸进几千万都看不到一个小浪花。”
“科技创新谁都想,但问题是钱从哪里来,转化的渠道也有问题。东北大量的科技成果都是本地产生外地孵化,科技成果没有形成现实生产力。创新环境不足,而且大产业往往有包袱。比如煤炭、石化行业也在讲多元化经营,但他们不是研究煤尘气就是研究煤化工,再就是房地产或者物流,还是在传统产业里面打转,没有新兴的东西在里头。”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说,“加法依赖症”在东北还很严重。
2013年,东三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值从十多年前的47%升至50%,第三产业的比值则下降了。当年,东三省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升至65%,几乎是十多年前的两倍。东北国有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虽然已经降至50%左右,但仍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东北的经济结构恶化了,更为依赖投资和制造业,更易受到房地产放缓影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涌入采矿业、重型设备和房地产行业。今年年初,《经济学人》以《再度告急》为题讨论了东北面临的经济问题。认为“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经济整体上越来越平衡,但东三省则反其道而行之”。
国有经济面临僵局时,释放民营资本的活力往往能够带来惊喜的力量,这也是30多年经济改革的基本逻辑。然而,东北的营商环境却限制了经济调适的空间。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配套领域,受到大型企业发展瓶颈的影响,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日子似乎更加难过。
《南风窗》记者走访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聚集区时发现,不少工厂的门口都挂出了出租厂房的招牌。一家成立于2005年、从事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民营企业,准备将5300平方米的4层厂房整体出租或者分租,低价“出兑”的还有一台注塑机、两台发泡机和两条涂装生产线。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订单明显减少,今年的情况更差,便决定关停。然而,找到能够完全“接盘”的下家并不容易。好几家倒闭的小企业只能把库房分租给更小型的木料加工厂。
完全依赖于国有大型企业生存的下游企业也受到了影响。一家生产汽车转向器的合资企业员工说,去年每个月生产3万台,现在每个月才生产2万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产量就逐渐降低。普通工人拿的都是计件工资,活少了待遇自然就降低了,普通工人以前的收入基本上是3000多,现在至少少了1000元。“工厂虽然没有裁员,但是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会选择主动离开,今年已经走了十多个工人了。”他说。
由于东北的民营企业多是国有企业的“配套”和“龙套”,他们之间形成的生态不仅是生产经营上的依附关系,体制性的“寄生”关系也更为明显。一家化工制造行业的私营企业员工说,他们公司主要是给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企业提供地下管道配套,近两年国企的项目明显比以前减少了,公司订单减少,不得不裁掉接近一半的员工。“而且现在国有企业在反腐败的大环境下不愿意跟我们接触,以前认识的老路子现在都用不上了,饭桌上就能谈下来的订单,现在没有人敢插手,我们也就很难拿到项目了。”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面临的营商环境也并不舒适。“东北是典型的强政府弱市场,市场力量发育不够,过去几十年中形成了大量的国有企业,长期以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深。”梁启东说,以辽宁为例,尽管民营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67%了,但是民营经济没有成为创新的主力军。近几年经济总量排在六七位的辽宁,其民营企业在全国民营经济500强中连15个都没有。
“新东北现象”已经成为本届中央政府最急切解决的问题之一。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对东北地区密集调研,发现东北面临新的挑战,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凸显。8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第二轮东北振兴由此拉开帷幕。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再工业化”将是东北再振兴的核心。而东北经济当前的颓势也是对中国前十年发展模式和未来走向的预警,如何避免其他能源地位逐渐抬升的地区步东北后尘,需要更长远的布局,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还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