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狗是怎么得拖延症的

2015-09-10Happiness

科学24小时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习得性电击老和尚

Happiness

人们总说,压力会带来更大的动力,可更多时候,压力可能带来更严重的逃避反应,让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和解决问题。直接的后果,是带来更多的拖延行为。从拖延现象中反馈的,是我们应对压力的方式。

我遇到过一个学生,他家里很穷,父母举债才凑齐了他的学费。大四那年,他面临这样的窘境:如果无法在一学期之内修完4门课,他就要被延期毕业,甚至退学。可就在这时候,他开始沉溺于网游。他完全知道自己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意义,但当谈到将近的考试时,他却说自己已经想明白了,能否如期毕业已经无所谓了。如果毕不了业就去干体力活,也能帮家里分担。

很多有“拖延症”的学生都有类似的情况。他们有些因为家庭贫困,也有些因为父母对他们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但他们却觉得“怎么样的生活无所谓,有口饭吃就行”,这其实也是对压力的逃避。他们在压力下,逐渐失去了改变的信心,不愿意再去面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并非偶然。你可以说他们在拖延,他们也直观地觉得自己是在拖延。但拖延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更让人侧目。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曾经想弄明白狗是怎么得抑郁症的。他把两群狗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A笼子和B笼子用一根铁杆接通,所以两个笼子里的狗都经受了一样的电击。区别仅在于,A笼子里有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子则没有。实验结果显示,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来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等着A笼子的狗切断电源(当A笼子的狗切断电源时,B笼子也断电了)。

然后,他把这两群狗分别放到C笼子里。C笼子并没有杠杆,但是很矮,狗只要奋力一跃,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子通电时,原来在A笼子里的狗很快学会了从C笼子里跳出来,而原来在B笼子里的狗却趴在笼底,呜呜地经受着电击,一动不动。

B笼子里的狗明明需要做些什么来摆脱困境,但却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在前期的实验中,它们已经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我再做什么也没有用了。”今天,这种叫做“习得性无助”的信念,被普遍认为是抑郁症的根源。

这种“习得性无助”在拖延症患者身上也时有发生——面对任务时的时间压力,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我再努力也无法赶上时间的进度。这时,压力除了制造焦虑,再也不会激起任何战斗的欲望了。甚至连焦虑着急的情绪,也会逐渐转入抑郁,并破坏这些人们的社会功能。

其实,压力是拖延症最大的盟友,甚至可以说,拖延症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压力管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应对拖延的压力呢?

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作者名义上是教授写作的技巧,但实际上却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减压方法:放弃一下子解决问题的幻想和企图,只做现在能做的一点小事,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做这件小事上。因为只有这件小事完成了,也许才能使我们的信心逐渐恢复。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小和尚望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傅,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这一盏小小的灯笼,只能照亮脚下这一点点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小和尚,平静地说:“看脚下。”

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在压力下迷茫、焦虑,看不清脚下的路。这时,如果有一盏小小的灯笼,能让我们看清脚下,那就请看着脚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因为走着走着,你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得很远了。

猜你喜欢

习得性电击老和尚
远程电击防暴器的实战应用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不比谁大谁小
不比谁大谁小
电击手环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电击疗法”治疗网瘾靠谱吗?
老和尚的佛珠
真假难辨!关于电击治疗精神病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