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茶雅集 文人茶器

2015-09-10宋权峰

食品与健康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制壶器形茶具

宋权峰

宜兴紫砂陶器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引起关注,这与宋代的饮茶方式有关。明代散茶兴盛,制茶工艺大有改进,紫砂茶具便渐渐被人们接受,并在明中后期独树一帜。

紫砂壶之所以在明代大受欢迎,一方面要归功于制茶工艺的改进;另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泡茶具有其他陶瓷茶具所不具备的优点。如紫砂壶泡茶不失原味、不易变质,壶内壁无异味,能耐受温度剧烈变化等。此外,晚明时人们追捧紫砂壶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矛盾复杂,加之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人士大夫在现实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便选择退而独善其身,他们提倡儒学的中庸之道、尚礼尚简,同时又推崇佛教的内敛、淡定,崇尚道家的自然、虚无。这些思想倾向与人生追求反映在茶艺上,在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也增加了唯美的追求,而紫砂壶正好适应了这种审美心理,所以颇受喜爱。

明代中后期,特别是正德、嘉靖之后,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紫砂壶制作名家辈出。紫砂壶始祖龚春,由金沙寺僧人教授制壶技艺,所制龚春壶艺术价值极高,被奉为国宝,存世至今的龚春树瘿壶仍可供我们学习与欣赏。另一位紫砂大师时大彬,最初主要是从模仿龚春入手,好做大壶,而后受文人影响,改制小壶。时大彬制壶追求小巧、古拙、道器合一的理念,制壶技术精湛,获得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广泛赞赏。

紫砂茶具到了清代进入鼎盛时期,逐渐成为贡品。当时紫砂茶具造型丰富多样,尤其这一时期仿生器形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康熙年间的制壶名家陈鸣远,探索紫砂壶新风格加以创新,取法自然,所制器物可以乱真,使仿生器物真假难辨,并在紫砂壶上镌刻富有哲理性的铭文,率先迈出了文人壶的第一步。

陈鸣远之后,文人陈曼生与杨彭年兄妹合作,正式将壶艺与诗、书、画、印结合成一个整体,创作出风格独特、意韵深邃、气息浓厚的文人壶,将制壶与审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陈曼生生活在嘉庆年间,是当时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由于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并与杨彭年兄妹联手,才有了众人皆知的“曼生壶”。曼生壶的特点是删繁就简、格调苍古、镌刻之铭文意味悠长,其所镌刻铭文有:“平壶留小啜,余味待回甘”“提壶相呼,松风竹炉”等。由文人设计、工匠制作的“曼生壶”为紫砂茶具开创了新风,在当时大受欢迎,可以说是文人介入制壶行业的成功之举。

自陈曼生开创了文人与工匠合作制壶的新局面后,文人、书画家纷纷效仿,使紫砂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如书画家瞿应绍、吴大澂、吴昌硕、郑板桥等人都曾参与为紫砂壶题诗刻字。郑板桥曾在自己订制的紫砂壶上题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陈曼生之后,另一位制壶大家邵大亨,不仅仿生器形制作得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几何器形的制作也颇见功力,光素器身虽不加雕饰但足已见器形之雄浑气势。高熙在《茗壶说》中对他的评价极高:“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明人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是一篇专门歌颂宜兴紫砂茗壶的赋,能够总结这一时期紫砂壶取得的艺术成就:“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

猜你喜欢

制壶器形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品雅茶具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冯可宾买茶具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