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的组织雾里的人
2015-09-10滕斌圣
滕斌圣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稿,书中提出新时代企业的“云组织”概念。在“云”这种热点概念背后,企业的一些新变化值得我们思考。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模式,俨然是老生常谈,开始让人反胃。而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概念,同样莫衷一是,增加了人们的不安。比如有人就用概念去质疑,为何在德国没人提互联网思维,而只是重视智能制造,这是否说明我们误入歧途?
显然,过去十年里创造出来的新概念,尤其是和企业经营有关的新概念,远远超过以往,我们正生活一个概念横飞的年代!乱云飞渡亦从容,一些企业家以不变应万变,以华为“向李小文学习”专注做技术的精神为代表,相信商业本质没有变化,相信埋头拉车必有厚报。更多的,则像万科高管团队跑遍互联网公司一样,四处学习取经,试图去理解站在风口上的猪,是怎么飞起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制造又一个新概念“云组织”,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且看定义:
“没有正式的机构、岗位,一群创客和他们携带的资源集中在云台,随时在线,只要市场有任何需求,立即就会有最合适的创客或资源进行回应……在这样的组织中,资源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企业却不用为此支付昂贵的成本。”
这个概念,的确超前,很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如果细看,其本质接近九十年代出现的“虚拟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概念。关键的区别,当然在于运用“云”这个工具,使得原本不容易做到的“连接”,变得可能并高效。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这个“技术”,还是可能改变一些商业本质的。
通读全书,看了海尔、苏宁、中兴等诸多转型案例之后,不能不承认,云化的企业组织,已经悄然来临。毕竟,云的时代不可逆转,一些商业领袖坚信,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大数据莫属,背后的支撑,必然是“云”这样的内外部共享平台。于是,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必然朝“云”去靠拢。
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靠拢方式:透过私有云或是公有云。如果工作性质相对简单,“企业将员工全部上线,将工作流程全部数据化”,员工成为“创客”并根据外部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如果是更复杂的内容,就需要将至少部分接口开放给外部的创客,让他们也能有机会介入到满足客户需求当中。
公有云的组织方式,直接挑战了科斯等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因为企业的边界将变得极为模糊,也很难再用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去分析企业应有之边界,因为一切都将是动态的!对大部分习惯于传统雇佣关系的中国企业,这实在是非常激进,他们不但不愿意且不敢于开放自己的数据给外部,连内部员工都基本无法接触到实时的需求信息。
理论上,企业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信息的集中与处理,如果把这些与外界部分或全部打通,似乎会产生房地产商式的被颠覆担忧:如果普通人可以集资买地,那么就不再需要房地产商,因为所有其他资源(设计、施工、监理、销售、物业),全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获得。同理,如果企业员工可以自由组合去与外部需求直接对接,那还要企业干吗?
这个问题,也萦绕在我脑中。书中给出的方法是,从激励机制、孵化机制、收割机制三个方面,让企业能够有效并获益于内外信息流的交互、碰撞、集成,并用若干案例证明其初步效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感觉到只有在公司的云台上,才能高效获得需求信息,找到互补的资源,并从提供服务中获利,他就没有离开公司单干的理由,企业就有可持续的价值。
一切,在于更高效的价值提供,而“云组织”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云里的组织”,可能使原来企业内大量“雾里的人”,即不掌握足够信息的员工,变成明白人,成为创客。这种组织重构,大概是眼下通向风口的一条捷径吧。
[编辑 王宇航]
E-mail:wyh@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