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8年“奇观”:高产“卫星”满天飞

2015-09-10罗平汉

党史文苑 2015年15期
关键词:亩产粮食小麦

罗平汉

1958年是“大跃进”之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高指标,当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之后,浮夸之风也就迅速泛滥。在农业生产领域,各种离奇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并且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卫星”。一段时间,“卫星”越放越多,越放越大,造成了严重后果。

第一批“惊人纪录”

1957年9、10月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领域的“大跃进”开始启动,一些大大超过当时当地粮食平均产量的高产典型,不久便出现在报刊上。这年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说,四川省有9个县(市)提前十年达到并超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定的每亩产粮食800斤的指标。这9个县(市)是:郫县、新繁、新都、温江、双流、广汉、绵竹、泸县和成都市郊区。其中,郫县每亩产量为1083斤,新繁、新都、成都市郊区每亩产量均在900斤以上,其余5县的每亩产量都超过800斤。报道还说,广东省潮安县预计今年全县播种的31万多亩粮食作物,平均每亩产量可以达到1233斤,比大丰收的1956年增加5.8%。总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45%。

11月29日,新华社报道说,广东省澄海县今年晚稻又告丰收,全县25万多亩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到1257斤,超过了亩产量1233斤的潮安县,跃居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首位。澄海县不仅连续三年保持千斤县的水平,达到了高产地区要求稳定产量的目的,而且已经开始突破稳定局面,在稳定中继续提高。今年每亩比1956年提高了24斤,比成为“千斤县”的1955年提高了248斤。

仅过了4天,新华社又报道说,青海高原上的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都兰县西星民族联合农业社,出现了一亩青稞产1800斤和一亩小麦产1750斤的高产田。今年这个社平均每亩产量达462斤,比去年提高了25.2%,提前十年超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对这里的产量要求。西星社出现这样大的生产跃进,主要是两年来各族社员团结生产,千方百计推行增产措施的结果。这个社的农田基本上做到了水利化,播种前还利用消冰水进行春灌;肥料年年增加,有的地今年每亩施肥超过万斤;种子是用穗选、块选、拣选挑出来的良种。

同一天,新华社还宣布,陕西粮食低产区之一的宜君县后清河农业社,今年有2亩水稻亩产1654斤,比江苏省句容县亭子乡第七农业社创造的山区水稻最高纪录,高出了235斤。社里的40亩大面积丰产水稻,亩产也达到1150斤,这些产量比当地的水稻产量高出3倍到4倍。后清河农业社在陕北乔山山脉的一条小沟道里,气候寒冷,土地瘠薄。因此,社员们在选择秧田时,特别选了通风向阳的地方,在秧田管理过程中,也注意了在晚间放水漫田,防止秧苗受冻,晴天中午落水晒田,提高地温,并大量施用油渣、青草等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增加地力。同时,采取浅插与小株密植的办法,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实行勤浇浅浇,合理用水,促使稻苗发壮熟足。

如果说生产条件较好的成都平原和潮汕平原,亩产1000多斤还有可能的话,一向低产的西北地区,青稞、小麦和水稻亩产超过1500斤,虚报浮夸的成分显然已经很大了。

亩产1000多斤本来已有很大的水分,但一个月后,《人民日报》又传出消息,广东汕头专区有2000亩田高额丰产,亩产达到了3000斤,千斤乡和千斤社的数目比1956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全专区有千斤乡(大乡)110个,约占乡的总数三分之一,千斤社有2356个,占社的总数的39%。当然这个亩产3000斤主要是由甘薯折合而成的,澄海县鮀浦乡青锋农业社有1亩8分丰产田,亩产3129斤,其中仅把晚稻改种甘薯,亩产就高达9100斤,折合稻谷2275斤。

接着,湖北省孝感县中心乡联盟生产合作社声称,该社1957年有18.15亩晚粳稻,经当地农业技术指导站干部验收,平均每亩产稻谷2022斤,其中有3亩平均亩产2137.5斤,创造全国一季晚稻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这是联盟农业社第一次试种一季晚粳稻,用的品种是“一五九”。新华社报道说,秋收后,当地干部和这个社的生产队长、老农座谈了两次,总结了18.15亩一季晚稻丰产的主要经验:深耕、密植、肥足、防治病虫害。一般深耕达4寸以上,比1956年深耕了1寸左右。插秧密度每亩达3万蔸,比当地晚稻增加5000蔸左右。每亩底肥施牛栏粪90担、豆饼80斤,插秧后又追肥三次,第一次追施硫酸铵14斤、豆饼30斤,第二次追施硫酸铵14斤、人畜粪15担,第三次追施硫酸铵12斤、人畜粪14担、过磷酸钙4斤。插秧后进行三次药剂杀虫和一次药剂防病。因此水稻始终长得很好。

不久,又传来了一向产量低的谷子也获得了高产的消息。新华社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农业劳动模范李耀先领导的凌源县高杖子乡联合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在73亩4分(东北亩,每亩合市亩1.5亩,下同)山坡薄地上种的谷子,平均每亩产粮1010斤、马草1700多斤,比同年全省谷子平均产量高三倍半以上,创造了辽宁省一向被认为“低产作物”的谷子的最高产量纪录。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杜者蘅率领工作组在去年12月末到这个社调查后,认为这一高产经验对于解决全省几年来增产粮食和增产马草不能兼顾的矛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奇迹还在不断地发生。贵州金沙县民丰社青年突击队在一块试验田里,创造了单季稻亩产3025斤的高额丰产纪录。这个产量,相当于全国稻谷平均亩产量的七八倍,全国粮食平均亩产量的15倍。而这块试验田,原来每亩只能产390斤包谷。为此,共青团中央特地发出贺电,称赞民丰社青年突击队的“光辉创举,有力地证明了,觉醒了的我国人民有着伟大的力量,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里,蕴藏着无穷的潜力的。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的400斤、500斤、800斤粮食产量指标,不但完全可以实现,而且可以超额和提前实现”。

湖北枣阳县苏维四社青年女社员彭学英培养的8分丰产试验田,1957年产稻谷2552斤,折合亩产3190斤。据新华社报道,1957年春天,彭学英在一块土质较差的田里开始丰产试验。这块田靠近山边,经常遭受干旱和山洪的威胁,往年每亩最多只能产800斤到900斤。她采取分期分层施肥的办法,在这块地里施足底肥,并且做到深耕细耙。插秧时,又初选密植。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她十分细致地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做到了全苗、田间无杂草和害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前进农业社一个由45名维吾尔族男女青年组成的青年生产队,1957年在8亩5分的试验田上,创造了每亩产子棉2080.75斤的“惊人纪录”。这个产量相当于新疆1957年棉花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11倍。

1958年2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说,两年来,全省粮棉生产,出现了大跃进的许多先进典型,孝感县全县水田平均亩产粮食1000斤,还有10个县水田平均亩产粮食800斤以上。有两个县平均亩产皮棉100斤以上,还有一个县平均亩产皮棉94斤。全省有粮食千斤乡124个,千斤社2205个,千斤以上的田223万亩,双千斤的田3000多亩。全省皮棉百斤乡100个,百斤社1639个,百斤以上的田150万亩。麦千斤田6000多亩,子棉千斤田22亩。此外,还有许多高额丰产典型,如浠水县兰溪乡合兴一社1.1亩双季稻,亩产2659斤;孝感县中兴乡联盟社18.15亩一季晚粳稻,亩产2022斤;均县乐亭乡共升社2.9亩小麦,亩产1377斤;兴山县榛子乡和平社1.5亩玉米,亩产1575斤;鄂城县屠镇乡明星一社2亩红薯,亩产24560斤;京山县合作乡八一社7.8亩棉花,亩产皮棉489.5斤;红安县杏花乡建苏社142亩花生,亩产1065斤;孝感县塘口乡协和二社1.5亩油菜籽,亩产485斤;应城县巡查司乡永丰社6.8亩芝麻,亩产450斤。

上面这些1957年的高产典型,基本上都是虚假的。贵州金沙县民丰社青年突击队创造的单季稻亩产3025斤“高额丰产纪录”的出笼经过,便是一个例证。在1957年12月的金沙县四级干部会议期间,民丰社主任姚国彬在讨论会上信口说,他们社里有一块试验田,每亩平均收了3000多斤。不料他这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却引起了该社所在的禹谟区领导的注意,于是指定该社总结这一高额丰产“经验”。姚国彬看到事情弄假成真,回到社里后就与青年生产队长余品贵、驻社干部石寿仁商量对策,将错就错地把社里一块产量最高的糯稻田冒充粳稻田。这块田有2.69亩,1957年共收毛谷10石多,折合成毛谷为5100多斤,按80%的比例折合成干谷为4080斤,平均亩产1516.7斤,这本来是当年贵州最高的亩产量了,但离3000多斤这个数字还相差很远,只好编造1957年的亩产量是毛谷45背(每背约75斤),这样便产生了总产量7875斤这个数字,折算成亩产为3025斤。

“卫星”正式升空

在虚报浮夸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这年4月7日,下发了《关于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的通知》,提出为了交流经验,表扬先进,学习先进和赶上先进,争取在三年内基本改变我国农村的面貌,和在全国范围内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决定于1958年冬季,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该通知规定了派代表出席这次会议的具体条件:凡是在1958年粮食或者棉花的亩产量全县(市)平均到达和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提出的指标的县(市),都可以派代表出席会议。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关于粮食亩产指标的规定,属于800斤地区的乡、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粮食亩产平均达到2000斤的;属于500斤和400斤地区的乡、农业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粮食亩产平均达到1000斤的;以及不论任何地区皮棉亩产平均达到200斤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都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共同选派若干代表出席。此外,长年水旱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凡在1958年实现了水利化,基本上消灭了通常水旱灾害的县(市),以及在1958年完成了绿化或者除四害任务的县(市),也都可以派代表出席会议。

这个文件的下发,在一定程度进一步加剧了农业领域本已出现的虚报浮夸现象,加之随后各地相继进入夏收时节,于是,各种高产消息接二连三地传了出来。

这年4月底,湖北省襄阳专区宣布,预计今年1000万亩夏收作物平均每亩产量能达300斤左右,全区总产量可达30亿斤上下,比去年夏收作物增产1倍以上,相当于去年全年粮食产量的75%,比新中国成立前夏收作物的产量增加10倍多,超过原来计划50%。其中光化、襄阳、枣阳等县夏收作物粮食产量,都可超过去年全年粮食产量。全区约有20万亩小麦可以亩产1000斤上下;谷城县还有300多亩预计每亩可以收到小麦2000斤左右。

这个预计的“大丰收”很快变成了现实。一个多月后,襄阳专区再度宣布:专区有700亩小麦已收割完毕。根据各地验收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达到和超过了预计产量,涌现了大批高额丰产典型。过去,这里小麦亩产千斤只是个别现象,而今年,这种情况就普遍得多了,甚至创造了亩产小麦1500斤以至2000斤以上的奇迹。谷城县有97亩小麦突破了千斤大关,其中有29亩5分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1500斤到2000斤。沈湾乡乐民社第一生产队队长蓝世忠种的1亩1分小麦试验地,亩产竟达到了2357斤。

同年6月8日的《人民日报》报道说:“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今年有5亩小麦每亩平均实产2105斤,它比去年湖北省房县双河农业社创造的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纪录1540斤多565斤。这个奇迹是这个社党委副书记王丙寅等同志和第二生产大队二分队社员合作培育的丰产试验田里创造出来的。”报纸在报道时特地使用了《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105斤》的标题。自此之后,这些高产典型就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呼——“卫星”,而宣布“卫星”消息则被称为“放卫星”。

仅仅过了4天,卫星社又放出了一颗更大的小麦“卫星”。新华社在其通讯稿中说:“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二生产大队5亩小麦平均亩产2105斤的消息传开以后,这个社的小麦经过继续打场脱粒,10日第一大队二分队又有2亩9分地总产量达到10238斤6两,平均每亩亩产3537斤7两5钱,比二大队的最高产量每亩多1425斤,超过这块地去年每亩亩产750斤的三倍多。”

自此之后,各类“卫星”争相放出。7月23日,国家农业部授权新华社发布:今年夏收粮食作物空前丰收。播种面积53900余万亩,总产量达到1010亿斤,比1957年夏收粮食作物增产413亿斤,增长69%;平均亩产187斤,比1957年增长70%。在夏收粮食作物中,冬小麦的播种面积35600余万亩,总产量达到689亿斤,比1957年增产279亿斤,增长68%;平均亩产193斤,比1957年增长71%。今年我国小麦产量至少超过美国小麦产量40多亿斤。

农业部还宣布了一批小麦高额丰产的县市和高额丰产田。丰产县市有:亩产600斤以上的有湖北的谷城,河南的孟县;亩产500斤以上的有河南的偃师、博爱、夏邑、西平、襄城、鲁山、商丘市、淅川、杞县,河北的藁城,湖北的襄樊市;亩产达400斤以上的有河南的洛阳市、通许、沈丘、长葛、温县、西峡、安阳、武陟、遂平、安阳市,陕西的西安、汉中、咸阳市、长安、周至、高陵、鄂县,河北的正定、石家庄市、邢台市、抚宁、安国,湖北的襄阳、宜城,四川的郫县。据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不完全统计,亩产1000斤以上不足2000斤的有754300多亩,亩产2000斤以上不足3000斤的有4236亩,亩产3000斤以上不足4000斤的有267.47亩,亩产4000斤以上不足5000斤的有24亩。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社长陈颜理、第四队队长冯富耀二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7320斤,创1958年全国冬小麦最高丰产纪录。

同一天,《人民日报》配发了《今年夏季大丰收说明了什么》的社论,宣布:“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有把握可以说,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了。”“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主管农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震林随后公开撰文称:“夏季丰收证明,我国粮食增产速度不仅可以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而且可以是成倍地增长。”“在三年至五年内,全国人民将有足够的口粮、足够的饲料、足够的工业用粮和足够的储备粮。我国人民在粮食、肉类、油脂、食糖、布匹等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方面,赶上世界上生产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已为期不远了。”

进入8月之后,“卫星”就更多也更大了。据不完全统计,仅《人民日报》这年8月报道的粮食高产“卫星”(按报道先后)就有:

安徽濉溪县卧龙社罗全珍队1.13亩早稻,共收干谷7227斤,平均亩产6395斤;安徽枞阳县石马乡高丰社早稻亩产16227斤13两。(以上8月上旬)

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建国第一农业社,1.016亩早稻试验田,总产量共为干谷37547斤,亩产干谷36956斤;安徽阜南县耿集乡东风农业社青勇大队刘小庙生产队,一块1.073的玉米丰产试验田共收干玉米5488斤,平均亩产5114斤9两;河南夏邑县张集乡火箭一社丁里梨元村丁洪声生产队的1.1亩玉米试验田,经过实打实秤后总产14163斤,合亩产12875斤。(以上8月中旬)

安徽无为县官镇乡官镇社1.04亩中稻,实收干谷21514.5斤,平均亩产20687斤;安徽繁昌县峨山乡东方红三社1.03亩中稻共收干谷4436713两,平均亩产43075斤9两;安徽阜阳县阜泉十九社高粱亩产3897.9斤;四川泸县石龙乡庆丰农业社1亩高粱地,净收5333斤,比去年亩产550斤增加8倍半;甘肃康县窑坪乡和平农业社1亩洋芋(马铃薯)实收106378斤半(间种玉米折合洋芋14000斤尚未计入);山西大同市口泉区永定庄永丰农业社莜麦亩产1002斤7两;山东省寿张县城关乡北台农业社亩产干谷子10546斤15两;河南商丘县谢集人民公社1.1658亩玉米,亩产22489斤;山东寿张县台前农业社谷子亩产21787斤;河南商丘县谢集人民公社1.124亩玉米实收28903斤12两,平均亩产25715斤1两。(以上8月下旬)

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声称“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文章说:“今年(山东)寿张的粮食单位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搞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讲起来像很平常,一点也不神秘。一般的社也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根本没人提了。”

进入9月后,“卫星”就放得更热闹了。《人民日报》报道的比较大的粮食“卫星”有:四川郫县友爱乡第九农业社,中稻亩产82525斤;青海柴达木盆地赛会克农场第一生产队,小麦亩产8585.6斤;河南商丘王楼人民公社第八生产队,亩产玉米35393斤;河南沈丘第十二人民公社郭庄大队第六生产队,亩产高粱22720斤;山东临沂涑河乡南光明二社,亩产大豆4517.12斤;福建晋江金井乡集力农业社塘边村欧自强生产队,亩产花生26968.12斤;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月18日的《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获得中稻平均亩产130434斤10两4钱的高产新纪录的消息,这也是该报报道的最大一颗水稻“卫星”。

“卫星”为何能上天

1958年那些“卫星”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呢?看一看当时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亩产7320斤这颗“卫星”的产生经过,就可知其大概。

对于这颗“卫星”的发射情况,1958年7月12日的《人民日报》作了如下报道:

据新华社郑州11日电 河南省西平县城关镇和平农业社第四队二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总产14640斤,平均亩产7320斤。这是河南省今年麦收中放出的小麦亩产3000斤以上的第29颗“卫星”。

这二亩小麦长得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1486200株,密得老鼠也钻不进地。最大的麦穗有130粒,一般的麦穗有七八十粒,最小的麦穗也有50粒左右。这二亩小麦是6月18日收割的。全队12人从上午5时到夜12时才割完,实割19个小时,每人平均只割1分6厘6毫。6月21日起,这二亩麦开始打场。头遍是单打的,共打了五天、五场。6月26日起开始扬场、晒麦。7月1日过秤入仓。总计头遍共打了14040斤。第二遍场是和一般麦混打的,根据推算共打了600斤。

这颗大“卫星”实际上是这样制造出来的:1958年6月18日,与西平邻近的遂平县嵖岈山卫星农业社(也叫卫星集体农庄)放出了小麦亩产3520斤的“卫星”。这时,中共信阳地委第一书记对西平县委第一书记说,西平(时属信阳地区,今属驻马店市)的条件比遂平好,亩产一定要超过遂平。根据地委领导的指示,1958年7月初,西平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小麦高产数字的问题。会上,县委领导要各农业社自报产量。该县的和平农业社属于高产区,开始报了亩产200斤,县委领导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又相继报出了400斤、600斤、800斤,但仍离遂平的3520斤相差太大,一直没有得到县委领导的认可。最后,和平社大着胆子报出了亩产1100斤,这才勉强过关。随后,西平县委召开庆丰收大会,对和平农业社进行表彰奖励。

虽然和平社大着胆子报出了小麦亩产1100斤,但这个数字还不到遂平小麦“卫星”产量的三分之一。为了放出超过遂平的“卫星”,西平县又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会议的内容还是报小麦产量。会上,县委第一书记反复介绍了遂平小麦亩产3520斤的高产“经验”,并大讲“思想有多高,产量就有多高”的道理。尽管如此,在大会上各农业社仍然不敢再往高报。于是,县委领导就采取个别鼓动的办法,召开以往产量较高的和平、猛进两个农业社的负责人开座谈会,动员这两个社报产量。开始时,猛进社只报了300斤,县委领导坐在一旁不吭气。两个农业社的负责人一看气氛不对,就不断地将产量往高报,猛进社一下报出了亩产7201斤。这时,和平社所在的城关镇党委书记立即鼓动和平社再报高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和平社社长报出了7320斤。这样,座谈会才算结束。

紧接着,和平农业社开始找亩产7320斤的“依据”,办法是按小麦的颗数、穗数、粒数进行推算,先算出一斤小麦有多少粒,再算出一穗有多少粒,一颗有多少穗,最后算出一亩地有1486200穗,每穗平均75粒,可收7560多斤。随后,和平社组织全社的整壮劳力,套了两辆大车,从全社12个生产队的麦子拉来了14640斤麦子(平均每亩7320斤),全部堆放那块所谓的“试验田”里,然后向县委报喜,县委再组织所谓“验收”。随后,《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相继报道了和平社小麦亩产7320斤的消息,并由此吸引了全国24个省市的参观者,前后达3个月之久,以至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还专门来信,要求中国有关方面介绍西平县小麦“丰产”的经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后新华社发表的新闻稿正式向全世界宣布:1958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将使中国粮食作物的总产量达到6000亿斤至7000亿斤,比1957年增产60%至90%,全国每人占有粮食的平均数将达到1000斤左右。9月30日,新华社再次发布消息:“小麦、水稻和早秋玉米等夏秋粮食作物已经普遍丰收,不久即将收获的薯类作物和南方晚稻、北方晚秋也呈现一片丰收景象,今年我国粮食获得了全面的大丰收,总产量将达到7000亿斤以上的空前纪录。这比1957年的粮食总产量(3700亿斤),跃进增产了一倍左右。”

1958年11月16日,谭震林和农业部部长廖鲁言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公社的主要情况、问题和意见》,提出:“根据西安、广州、南京、呼和浩特四个分片农业会议的预计,1958年粮食总产量是8500亿斤。这是经过各省、市、自治区压缩后的数字,压缩的幅度一般是比地、县委报的数字少百分之十到三十。”“下面报产,有浮夸虚报的,也有隐瞒产量的。经过省、地、县三级打了些折扣,8500亿斤左右是比较可靠的;退一步讲,总不少于7500亿斤,可以照此数公布。这比1957年的产量3700亿斤翻一番,还稍多一点,这是很大的跃进。这一点必须肯定,不能因为少数的虚报浮夸现象以及某些缺点错误而动摇这个总的估计。”

尽管对于那些离谱的高产“卫星”毛泽东未必真正相信,但他认为这年粮食获得大幅度增产不会有问题。1958年9月8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三次讲话中说:“今年要争取产钢1100万吨,比去年翻一番。明年增加到2000万,争取3000万吨。后年再多搞2000万,不是5000万吗?苦战三年,5000万吨钢。那么,全世界除了苏联同美国,我们就是第三位。”“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再加两年,七年,搞1亿5000万吨,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老子天下第一不好,钢铁天下第一有什么不好?粮食,苦战三年,今年可能是7000亿斤到8000亿斤(1957年的粮食产量是3700亿斤——引者注),明年翻一番,就可能是15000亿斤。后年就要放低步调了。因为粮食还要找出路。”

同月,他在湖北视察期间同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谈话时又说:“许多事情看来怪得很,要就没有,或者很少,要就很多很多。过去九年粮食增加得很慢,老愁粮食不足,可是今年一年就增加了几千亿斤。今年翻一番,明年还可能翻一番。这样我们的粮食就多得不得了。钢也是这样。过去九年搞了几百万吨,今年几个月就可能增加几百万吨。”

毛泽东之所以认为1958年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增加,可以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主要根据来自于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发动“大跃进”,人民群众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发动“大跃进”之初,他多次对此前的反冒进做过严厉批评,认为反冒进泄了6亿中国人民的气,把干部群众搞得灰溜溜的,现在要把干部群众的劲鼓起来。应当说,对于“大跃进”,有相当多的干部群众是拥护和支持的。中国一向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现在党的领袖号召大家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里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赶上并超过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尽早过上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并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图景。这样的号召确实激动人心,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大跃进”,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主动的。因此,在“大跃进”的特殊背景下,人民群众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确实很高。这又进一步促使毛泽东相信发动“大跃进”是正确的,在农业生产包括粮食增产上实现一个大的跃进完全可能。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的开展,为粮食大增产创造了条件。农业领域的“大跃进”是从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拉开序幕的。1958年上半年各地确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兴修了一部分小型的水利设施,一些大中型的水利工程也开始上马。与此同时,虚报浮夸也开始出现,一些地方对水利建设的成就和作用过分夸大,纷纷声称已经实现了水利化。由于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的开展,使毛泽东相信农业生产的条件已有了重大改善,为这年粮食大增产提供了保证。

第三,深翻土地和密植,能使产量大幅度提高。在这年3月的成都会议和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毛泽东多次强调过深翻土地对粮食增产的意义,他相信通过土地深翻能大幅度地增加粮食产量。1958年3月的《人民日报》曾报道过广东全面推广水稻密植的情况,毛泽东对此有很深的印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他特地讲到了密植的问题。他说:要合理密植,广东1亩要搞3万蔸,每蔸插3根秧,每根秧发3根苗,结27万个穗,每穗平均60粒,共1620万粒,2万粒1斤,1亩810斤。亩产800斤不就算出来了吗?北方的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大豆等,都可以这样算一算。密植就是充分利用空气和阳光,现在不是反浪费吗?就应该把对空气和阳光的浪费也反掉。有意思的是,后来一些地方在放粮食高产“卫星”时,就是按照这个办法算出亩产量的。

1958年6月14日,毛泽东接见河南登封县应举社社长崔希彦等人。在谈话时,崔希彦告诉他,应举社今年小麦每亩估计有150斤,全年计划平均每亩产粮800斤。毛泽东说:“你们计划每亩产800斤,小麦每亩只能收150斤,还有600多斤,今年是不是有把握实现亩产800斤?”崔希彦回答:“完全有把握,而且争取超过。”毛泽东进一步问:“都有那些保证增产的有利条件?”崔希彦回答说:第一,我们合作社已经实现水利化;第二,今年积肥大量增加;第三,把低产作物改为高产作物;第四,我们合作社的每一个人干劲都很大;第五,毛主席前不久在《红旗》杂志上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我们社,今天毛主席又亲自接见我们,给了我们宝贵的指示,我们回去一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就会变成我们增产的力量,全体社员的干劲就会更大,产量就会更提高。毛泽东说,好哇!你们这五条都很对呀!他还说,不要很久,全国人民每年就可以平均有粮食1000斤,再过一段时间,每人每年要平均有1500斤,这样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可见,毛泽东认为,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深翻土地,推广密植,再加上群众冲天的干劲,实现粮食大增产是完全可能的。

1958年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风调雨顺之年,这年粮食也确实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据国家统计局后来核实,1958年全国实产粮食4000亿斤,比1957年增产了300亿斤,但远不及当时正式宣布的7500亿斤。由于浮夸风的影响,认为粮食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从此耕地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了,导致安排1959年农业生产时较大幅度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成为1959年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减少600亿斤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放“卫星”,给人们造成一种粮食问题已经解决、农业已经过关的错觉,因此,不但可以放心大办工业,而且可以考虑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就由此而来。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冷 波

猜你喜欢

亩产粮食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