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安源工人运动历史的艺术作品

2015-09-10黄仂文支佐

党史文苑 2015年15期
关键词:路矿安源纪念馆

黄仂 文支佐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的泥塑、油画、国画等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安源工人运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许多作品做到了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结合,在当代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作者刘春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作于1969年2月。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该油画是作者在1967年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基础上,专为安源纪念馆基本陈列展览二度创作的。画长215厘米,宽175.5厘米,与第一幅作品尺度完全一致。在艺术上,油画层次分明,气势雄伟,极富于表现力,汲取了中国画构图简练、色调鲜明的手法,对毛泽东1921年来安源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真实再现。2003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油画《毛主席和安源工人在一起》。作者侯一民(中央美术学院)。创作于1979年。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画长195厘米,宽270厘米。作品是以毛泽东1921年秋第一次来到安源后,到矿井下调查了解工人生产、生活状况,启发工人的革命意识,教育工人结成坚强的团体,争取合法权益的历史为创作背景。2003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油画《安源军事会议》。作者不详。创作于1979年。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画长195厘米,宽270厘米。作者在这幅作品中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历史史实为依据,用饱含激情的画笔,准确地描绘了1927年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主持召开湘赣边境秋收起义军事会议的历史场景,艺术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史上这一个重大事件。

《红太阳照亮安源山》石膏雕塑。作者张向阳(中央美术学院)。创作于1968年。通高197厘米,基座长164厘米、宽258厘米,共5人,分别是毛泽东、矿工、小男孩、农民、铁路工人。作者以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历史事件素材,成功塑造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深入群众,依靠工农,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形象,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亲手开拓闻名天下的安源工人运动。2010年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群雕石膏像《进军井冈山》。作者吕学勤(农民雕塑家,山东美术学院)。创作于1968年。通高231厘米,基座长344厘米、宽134厘米,共16人,除毛泽东外,有农民赤卫队员9人、士兵3人、女战士和小号手各1人,还有战马一匹。作者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利后,部队在浏阳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分析当时形势,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萍乡方向撤退,转兵井冈山为题材。群雕以倒V字造型,寓意向井冈山进军。2010年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油画《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作者施绍辰(浙江美术学院)。创作于1982年。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画长350厘米,宽260厘米。这幅作品形象地描绘出安源历史上曾经的一幕,使先驱们沉于内形于外的思想面貌跃然眼前。

国画《枪毙叶子屏》。作者王玉珏(女、广东美术学院)。创作于1969年。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画长110厘米,宽135厘米。此画以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北伐军到达萍乡后,安源工人参加枪毙大恶霸地主叶子屏为题材。这幅作品突破传统国画的小格局、小气象,在创作与构图上敢于开拓用国画表现革命历史内容。

泥塑群雕像《在抗争中觉醒》。作者王官乙偕同学生(四川美术学院)。创作于1968年。雕塑共27人,分三个部分:《在抗争中觉醒》共19人,《被迫背井离乡》共4人(母亲、背婴儿、携两小孩),《工人反抗挣扎》共4人(矿工3人、小童工)。雕塑场景画面栩栩如生,神情悲怆,表现苦难的安源人民悲愤与怒吼,给观众以强烈震撼。2010年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石膏雕塑《工农联盟》。作者陈廷高、李仕于(广东美术学院)、朱照林(萍乡市文联)。创作于1968年。通高220厘米,基座长220厘米、宽150厘米。作者以1925年9月21日震惊全国的“九月惨案”后,安源工人根据党组织的安排,有的到广东学习、参加革命军,大部分工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动农民、开展农民运动的馆藏陈列资料为依据创作了此雕像。2010年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书法《安源工人歌谣》。作者郭沫若。现收藏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长150厘米,宽82厘米。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1969年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后,亲笔抄录了展览的《安源工人歌谣》“忽然雾散见青天”的一节。2003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题图 书法《安源工人歌谣》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路矿安源纪念馆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安源路矿工人证章:凝聚组织和团结的力量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焦作路矿学堂创办时间考论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