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莲花:胡耀邦革命生涯第一站

2015-09-10徐新玲

党史文苑 2015年15期
关键词:莲花县胡耀邦苏区

徐新玲

编者按: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胡耀邦从革命生涯的第一站,到中央苏区有名的“红小鬼”,再到关心共青城的创建、关怀江西的发展,最后归葬共青城,一生情倾江西、情系江西、情注江西,与江西这块红土地结下深深情缘。为全面反映胡耀邦在江西莲花、湘赣苏区、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和新中国成立后对江西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关怀,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了《胡耀邦与江西》一书。目前,该书即将付梓。自本期起,本刊将连续选载其中3篇文章,以飨读者。

1930年底,年仅15岁的胡耀邦从湖南老家来到江西苏区,踏上了他革命生涯的第一站——莲花。到1931年10月,他担任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负责湘东南苏区的儿童团工作。在莲花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热情工作,积极协助列宁学校办学,开展识字扫盲和移风易俗,为以后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寻路江西“闯天下”

1930年11月上旬,虽已深秋,满目的樟树和松柏却青翠依然。年少的胡耀邦怀揣着对革命的无限憧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莲花县城南的大道上,直奔花塘官厅而来。自越过湘赣省界,踏上这块英雄的红土地那刻起,胡耀邦就与江西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莲花成为他职业革命生涯第一站。

花塘官厅坐落在莲江之畔,与莲花县城只有一江之隔,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汉文老师朱益藩和他的父亲朱之杰、兄长朱益浚前后历经50余年所建的私邸,于1912年落成。随着湘东南行委、中共湘东南特委、湘东南苏维埃政府、莲花列宁学校、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在此相继诞生,官厅从此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胡耀邦正是来湘东南行委报到的。他到江西苏区干革命的梦想,是被毛泽东的一番演讲点燃的。早在1927年9月,还是里仁高小学生的胡耀邦就曾趴在学校围墙上听过毛泽东的演讲。当时,毛泽东带着浓重乡音向操场上千余名红军战士阐述革命必胜和转军农村的“大道理”:“这次秋收起义虽然打了几个小小的败仗,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斗争才刚刚开始,而且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的支持。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那口大缸!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胡耀邦幼小的心灵被“小石头要打烂大水缸”的生动比喻彻底震撼了。若不是当时太小,队伍不肯收留,他早就和表兄杨勇一样成为红军的一员了。

后来,恩师陈世乔也曾从九江来信说:“你要是闹革命,就到江西来,江西革命搞得好。”这又进一步激起了年轻的胡耀邦对革命、对江西的无限向往。可惜的是,老师还没有等到与自己的得意弟子共举大事,就被捕并在九江大校场惨遭杀害。九江这座赣北古城从此在胡耀邦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新中国成立后,每每想到这个地方,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一番。

机会终于来了。1930年10月,胡耀邦刚被调到区委做宣传工作不久,正碰上中共湘东特委派人到所属地区浏阳物色青年干部。最初选中的是当过乡团支部书记、很有活动能力的二哥胡耀福。但由于他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加上又是新婚不久,父母不愿意他离开。于是,富有朝气、革命积极、才干突出的胡耀邦顺利递补,实现了追随毛泽东,前往江西参加革命的夙愿。就这样,人生一次偶然的选择和被选择,竟改变了兄弟俩的命运。

临行前,胡耀邦对同学说:“男儿怎能恋守几亩地几间房,要离家出去闯天下。”从此,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走向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家乡一别竟是32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2月他到文家市调查工作,才顺路回了一次家。

出发那天,胡耀邦告别父母和兄嫂,迎着深秋的寒风前往江西。拖着小脚的母亲在胡耀福的陪同下为他送行。她一路哭着,总不肯停步,不断嘱咐耀邦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直送到数里外的大桥边。胡耀邦依依不舍地独自离去。频频回头中,他看见母亲瘦小的身影依然伫立在那里,直到渐渐隐没在浮动的雾霭中。

母亲的担忧绝非多余。因为就在数天前,胡耀邦一行越过罗霄山脉北段之后,已经走到江西境内,准备从芦溪渡过袁水南去。到了河边,却发现渡口被国民党部队严密封锁了,无法通过,只得退回。

这次去湘东南行委的路,一共走了三天。为汲取上次的教训,行委干部彭丰带领胡耀邦等人于凌晨时分快速而隐秘地冲过了封锁线。到达安全地带后,胡耀邦才发现脚上的鞋袜早已不知去向,衣服也被挂破了,有的地方还渗出丝丝血迹。大家燃起篝火团坐取暖,回味着刚才的惊险,互相传递着喜悦而坚定的眼神。

关于这一段经历,胡耀邦在1988年11月10日与侄女胡素贞的谈话中曾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我不满15岁时就两次跟随红军。第一次被冲散了,第二次是在11月8、9、10日才走成,离家时,你婆婆哭送至大桥边。……于是跟随彭丰同志走了。

第二天一早,胡耀邦一行便又继续赶路了。

“是胡耀邦同志吧!”一声问候使胡耀邦从疾行中停下步来。原来是行委负责接应的同志,已经在官厅外琴水河上的漫坊桥头等候多时了。

相互寒暄之后,胡耀邦被引领到湘东南行委领导办公室。行委领导们对这位小个子知识分子的到来非常热情。行委代理书记李孟弼握着胡耀邦的手,微笑着说道:“耀邦同志,欢迎你!一路辛苦了!我们这里太需要像你这样有知识的年轻干部了。”接着他又指着胡耀邦,对组织部长曾道一和原少共湘东特委书记罗青山说:“听前去考察干部的同志说,我的这个小老乡在文家市工作搞得蛮好的哩!”

李孟弼的欢迎和鼓励,既有乡音的亲切,更饱含着革命同志的温情。胡耀邦听后,心里热乎乎的。他激动地说:“谢谢上级组织对我工作的肯定,那是应该做的,能为党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是我无上的光荣!”

李孟弼满意地笑笑:“说得好,耀邦,到了行委,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你对工作和生活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

“没有什么要求,与大家一样,工作、生活服从组织安排。”胡耀邦回答道。

于是,李孟弼就把胡耀邦安排在行委儿童局工作,由罗青山直接领导。从此,在莲花县花塘官厅,胡耀邦开启了自己近60年跌宕起伏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江西这块英雄的红土地也成为胡耀邦一生的牵挂。

初识马列心向党

1931年2月,湘东南行委撤销,成立中共湘东南特别执行委员会,简称湘东南特委。胡耀邦改任少共湘东南特委技术书记,负责刻蜡版、写文章、抄文件、搞宣传等工作。

尽管来江西前,胡耀邦就一直在做儿童团的工作,但是到了新的工作环境,胡耀邦心里清楚,平台不同、工作对象层次不同,面对的困难和问题也必定不少。因此,还没有从换上统一的灰色制服的新鲜感和喜悦心情之中走出,胡耀邦就投入到努力学习和忘我工作中去了。

胡耀邦深知,从事革命工作,离不开革命理论的指导。来到莲花苏区后,从领导的谈话里,从各种会议上,从接触到的书报中,他已经明确认识到自己的终身任务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而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打倒新旧军阀,废除剥削压迫,解放工农大众。

在湘东南特委,到处都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画像。胡耀邦好奇地翻阅着用土纸印刷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知道了就是这个长着大胡子的德国人揭示了阶级斗争的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他还认真地阅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说》《阶级斗争讲义》等革命书籍和小册子,特别是对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看得如醉如痴,读到精彩处更是拍案叫绝。随着马列主义等理论知识的增加,胡耀邦对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知道了这个党是要解放全人类的,是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并期待着自己能早一天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胡耀邦酷爱读书。除重点阅读上述革命书刊外,他还广泛涉猎包括哲学、文学和历史等多学科能够看得到的图书。在莲花这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县,为尽力满足自己对各种知识的渴求,胡耀邦还想方设法地积极拓宽图书报刊的来源渠道:一是充分利用花塘官厅朱益藩遗留的古本藏书,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诸子集成》《昭明文选》等;二是借助同样驻在官厅的莲花县列宁学校的图书室,阅读了鲁迅、高尔基等不少中外近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三是向李孟弼、罗青山等特委领导借阅他们的私人藏书。为此,他还时常自责,后悔1930年从浏阳中学离校时走得太过匆忙,以致把一整箱书落在了学校。以后的岁月,不管是在烽烟四起的战场,还是在各地调研考察途中,胡耀邦身边总会有各类图书相伴左右。对此,陆定一后来评价他说:“胡耀邦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他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

1931年初夏的一天傍晚,陈判林由团莲花县委青工部长调任湘东南特委委员兼少先队总指挥,前来官厅报到。因天色已晚,一时找不到住处,他便被特委安排与胡耀邦暂住一宿。而胡耀邦的住处仅有一张床,于是两个革命青年同床而眠,度过了彼此都终生难忘的一夜。

陈判林是土生土长的莲花县坊楼乡人,比胡耀邦年长7岁,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胡耀邦便抓住机会,围着这位“地主”好好了解了一下莲花的历史、人文和他光辉的革命历程。

胡耀邦向陈判林求教说:“莲花县,地处吴头楚尾,我以前读古文的时候便听说过。北宋太学士刘弇在《题莲花市客肆壁》诗中提到莲花县:‘片心长是乐清虚,一到莲花喜有余。柳倚古溪风不断,路迷芳草客来疏。……’清代莲花厅同知李其昌也在《莲花村》诗中说:‘村居原自爽,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天然映彩霞。’我当时就在想,该是怎样一处胜地,如何清新的风景才能配得起这么秀美迷人的诗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想到现在我竟已置身其中了。用一种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县,这在全中国恐怕是非常罕见的。只是不知道为何用的是莲花而不是其他呢?”

陈判林惊讶地望着胡耀邦这个小小的浏阳伢子,既欣赏他广博的学识,又钦羡他超人的记忆力。他笑着说:“莲花县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我们县境内古代盛产莲花,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来形容应当是一点也不为过,因为现在周边还有‘花塘’‘荷塘’‘莲塘’等地名在沿用。一说因地形而得名,认为莲花县城四面环山,在高山上俯瞰,群峰攒簇,犹若一朵仙人点化的青莲飘落在地。因而取名‘莲花’”。

“原来如此。”胡耀邦接着说道,“莲花这里跟我的家乡一样,都是革命活动开展得比较早的地区。我听说毛泽东当年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是在莲花决定的?”

陈判林答道:“是啊,毛泽东当年正是从湖南来到莲花,在县城南门宾兴馆召开前委会议,作出引兵井冈重要决策的。后来,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还高度评价了我们莲花南陂的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保存了一支枪’。”

陈判林做过文书,也非常爱学习。交谈中,他忽然想起自己近日草就的一首小诗《红孩儿说话》,便想借此机会向这位“知识分子”请教。于是,两人一起读了起来:

隆隆的炮声响,红军天天打胜仗,赤卫队、少先队,也是一样,前面发展与扩大,就是共产党。

隆隆的炮声响,白军天天打败仗,挨户团、靖卫队,也是一样,前面崩溃与死亡,就是国民党。

小兄弟小姐妹们,莫要说我们年轻,没有这种力量,我们应当携着手前进吧,练习活泼的天机,培养政治的头脑,准备做将来的主人啊!

读罢,胡耀邦评价说:“通俗易懂,感召力强!”两人相视一笑。这一晚,胡耀邦和陈判林兴致盎然,彻夜长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其后,胡耀邦和陈判林各自从事着不同的工作,都曾被诬陷为“AB团”分子,但都幸存了下来,并参加了长征。只是陈判林在川鄂边境遭国民党军队围捕被俘,押回了莲花。1981年,在胡耀邦的关怀下,中共中央批转江西省民政厅,为陈判林恢复了苏区干部的名誉。

官厅列校一生情

胡耀邦不仅自己酷爱读书学习,对苏区少年儿童的教育也非常重视。恰在此时,原在莲花县上西地区的红光小学也移驻官厅办学,改名为莲花县列宁学校(高级)。于是,支持和协助列宁学校办学便成为胡耀邦的一项重要工作。

莲花县列宁学校,虽然偏处赣西山区,但在办学上颇有特色。胡耀邦配合湘东南特委和莲花县委在学校经费、师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更新了全部课桌椅,修造了操场、乒乓球室、单双杠等运动场所和器材,配备了洋鼓洋号、风琴、笛子和舞台服装等文艺设备。在师资队伍方面,学校招揽了包括留日知识分子尹醒、长沙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生王救平,以及刘建如、陈铁夫、陈希远、陈灿恩、刘恺庭和刘焕仁等一批优秀教师。除此之外,特苏政府主席袁德生、独立师政委王震、团苏区中央局巡视员冯文彬、少共特委领导人罗青山、胡耀邦等领导都曾受邀到校给学生讲课或作报告。学习教材由特委、县委和学校组织干部和教师集体研讨编写,并交由苏区政府印刷局统一印制,因而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印刷质量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学校学制两年,按学生年龄分成甲乙丙班教学。学生主要来自烈军属和贫困工农的子弟,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12岁,大部分是莲花人,也有少数来自永新、安福、茶陵、萍乡和攸县等周边地区。课程设有国语、政治常识、数学、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并且特别强调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很多课文都贯穿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内容和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例如,1931年编印的《国语课本》第四册(木刻本)第一课《可怜与伤心》一文写道:

春日暖、春风吹,树上小鸟、地下青草,催人快把田耕。

农人空种田,地主谷万千,可怜!

秋气爽、秋风凉,桐叶落地、露滴成霜,催人快做衣裳。

穷人没钱做,富人衣满箱,心伤!

第三课《工农兵的敌人》课文中写道:

帝国主义、军阀买办、贪官污吏、豪绅地主等都是穷人的吸血虫,都是工人农民士兵的死对头……

根据湘东南苏维埃和莲花县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政策,结合胡耀邦之前在浏阳第八区(文家市)组办“少共列宁学校”并参加教学的心得,大家为莲花县列宁学校确定了办学方针:“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以列校为中心,培养革命干部,传播马列主义,发展苏区文化”。

胡耀邦常用一个比喻:学校好比是一棵树,老师是枝叶,学生是鸟,大树枝繁叶茂,鸟儿自然乐得前来。但是,细心的他发现来到列宁学校读书的十有八九都是男孩子。

原来,尽管莲花是一个老苏区,很多旧习俗都随着党、团和红军的发展壮大而烟消云散,但要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到学校去读书还是一件新鲜事。于是,胡耀邦又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劝女孩子上学。

有一天,胡耀邦来到花塘村的老樟树下,向大家宣传党和苏区政府倡导的“男女平等”“男孩女孩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新风俗和教育方针政策。

话音刚落,人群中顿时沸腾起来。

有人说:“算了算了,妹子家终归是婆家的人,嫁出去的女就像泼出去的水,读个什么书哩?”

也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嘛,不读也罢。”

胡耀邦并不气馁,继续劝道:“苏维埃强调男女平等,女人不再只是从属于男人,现在女子嫁人已不需要改随夫姓,婚后也可以常回家看看了嘛。你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想‘知书达理’恐怕才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对女子最高的赞赏和渴望。”

说到此,胡耀邦看到很多人的眼神怔了一下,有人还默默地点了点头。于是,他接着说道:“封建的旧礼教束缚我们的思想几千年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革命就是要把压迫在大家身上的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彻底砸烂,建立一个人人都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当然首先一点就是男女要平等的嘛!”

也有人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成年人都要忙田里的事,家里有个妹子刚好可以打猪草、砍柴、照看细伢子什么的,若是去读了书……”

“妹子在家是能做些个杂活,可也要张口吃喝不是。列宁学校的教育经费完全由苏维埃政府负担,凡入校读书的贫苦工农子弟一律免学费、书本费和杂费。寄宿生的伙食费每人每月2元左右,由学生家庭负担,但学生每月发津贴3元,两者相抵,还略有结余。”胡耀邦耐心细致地解释,一点点消除大家的顾虑。渐渐地,列宁学校里的女学生开始多了起来。

“知识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实践。”这是胡耀邦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使二者结合起来,他还真费了一番脑筋。

当时,官厅的房前屋后和一些角落荒了不少地,胡耀邦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扛上锄头去平整翻挖一番。刚开始,无论是苏区的干部,还是列宁学校的师生都不知道这个浏阳伢子要做什么,有人问起,他也只是以笑回应。可是,一段时间过后,各种瓜豆菜蔬便遍布在官厅的每个角落。这些菜蔬不仅成了列宁学校和苏区机关餐桌上共享的劳动成果,而且还使大家的津贴在扣除伙食费后,结余慢慢多了起来。而这些结余对有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来说,还能贴补家用。对此,当地老百姓纷纷称赞:学校办得好,共产党领导好。

不久,胡耀邦发现:在清晨课前和下午课后,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加入到他的种菜队伍中来。列宁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这些孩子自小就与泥土打交道,插秧种菜都是自来熟。

面对菜地里这一张张欢快而稚嫩的面孔,胡耀邦若有所思,忽然心头一亮,又有了主意。

不日,人们发现,菜园里每种菜蔬旁都立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汉字,诸如“苦瓜”“茄子”“辣椒”等等。几天后,花塘村里的老樟树上、戏台柱子上、祠堂门前、岔路口……就都挂上了这样的识字牌。再后来,这个方法被推广到莲花苏区、湘东南苏区乃至整个湘赣苏区,成为苏区扫盲识字的一种重要方法。

胡耀邦倡导的学生读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知识要走出课堂,就这样在种菜的过程中变成了现实。透过菜园里开心忙碌的学生们额头上的汗水,折射出的正是农家孩子对读书机会的珍惜和日趋成熟的心智。

列宁学校在注重学生知识和智力养成的同时,也担负着苏区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任。

校长尹醒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擅长演说、编剧和音乐,曾自编自导了一幕反映苏联十月革命的剧本《大战中一道红光》和其他小型剧目,颇受师生和苏区群众喜爱。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还聚集了一批包括音乐图画教师王救平在内的很有文艺才华的老师,组建了自己的业余戏剧舞蹈队。功课之余,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进行歌曲、话剧、采茶戏等剧目排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列宁学校和莲花苏区创作演出了包括《大战中一道红光》《大放马》《三蝴蝶》《五更带姐》《葡萄仙子》《送郎当红军》《龙岗擒瓒》等一批戏剧、歌曲、舞蹈。有时候,创作者还会亲自上台表演,例如胡耀邦就在湘赣省儿童局机关成立大会上和慰问红军等多个场合登台演出过《大放马》。

《大放马》,是由胡耀邦、王救平和陈敏根据传统采茶戏《小放牛》改编而来的。剧演通过牧童和村姑的对歌对舞,歌颂革命领袖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宣扬工农红军战士铁的纪律,教育劳苦大众只有奋起革命、推翻反动政权的残酷统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剧本中有这样几段:

牧童:共产党宣言什么人起草?十月革命什么人领导?什么人是中国工人的首领?什么人在中国创农运最早?

村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十月革命列宁来领导,刘少奇,工人的首领,毛泽东、彭湃创农运最早!

牧童:什么东西硬如铁?什么东西红如血?什么东西黑似墨?什么东西白似雪?

村姑:红军纪律硬如铁,苏维埃旗帜红如血,资本家良心黑似墨,国民党的恐怖(屠杀)白似雪。

由于采用的是苏区百姓喜闻乐见的采茶戏形式,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活泼,《大放马》一经演出便很快在苏区流传开来。

关于列宁学校的办学特色,苏区时期,有这样一首校歌,正好反映了它的精神风貌:

红色世界,列宁学校,多么的快乐!

我们广大贫苦儿童,无钱有书读;同学友爱,老师慈和,相聚在一堂;书籍新鲜,教材适合,游戏娱乐多。

喂!小朋友们,大家热心一齐来。啊!莫把这个宝贝时光来错过;努力学习共产主义,创造社会主义的责任在我肩!

1931年10月,中国共产党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相继在花塘官厅召开,大会号召要在苏区深入开展一场标语宣传运动。随即,胡耀邦带领宣传员刘光明,用笋叶扎成的刷子在官厅内的墙裙上书写了大量的红色革命标语。据当年列宁学校的学生谢兰庭和彭乐年回忆,位于官厅后厅一间回廊上的“实现共产社会!”“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即为胡耀邦当时所书。

莲花县列宁学校在胡耀邦、湘东南特委及特苏、莲花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仅两年多时间就办成了湘赣苏区闻名的重点学校。同时,它也是一所为革命战争培养人才的干部学校,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湘赣省、莲花县及周边县、乡各级党委和苏维埃机关从事基层的少年儿童工作,有的还被分派到红军部队和医院从事相关工作,为当时湘赣苏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10月,胡耀邦在莲花花塘官厅虽只工作、生活了一个寒暑,但这段岁月却让他魂牵梦绕了一生。

1962年,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带职下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12月上中旬,在考察井冈山回湘之际,专程来到莲花县走访。在时任县委副书记赵启的陪同下,胡耀邦首先参观访问了离别31年的花塘官厅和列宁学校,随后他又邀集了彭乐年、谢兰庭、甘奎锡、艾游媛等几位苏区干部和列宁学校的师生座谈,一起回忆当年的工作、生活情景。

拉着彭乐年的手,胡耀邦激动地说:“你就是当年县儿童团团长兼县歌舞团团长的彭乐年吧。在湘赣省儿童团总检阅大会上,你和贺凤娇表演的《大放马》得到了省领导王首道等同志的一致好评。”

“你晓得吗,《大放马》的剧本还是王救平、陈敏和我三个人改编出来的哩。你的‘功课’丢了没有?现在还会表演吗?”胡耀邦又笑着说。

“表演《大放马》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哪能忘记呢!”彭乐年更是兴奋,他试着说:“耀邦同志,我们要不现在就来一段?”

于是,座谈会现场变成了舞台。胡耀邦和彭乐年说演就演,两人当即就表演了一段。

胡耀邦心情十分舒畅,接着又和老朋友们一起回忆起当年官厅外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漫山火辣辣的映山红、暑天琴水河漫坊桥下玩水的少年,还有大家围坐在一起打牙祭的满锅芋仔焖泥鳅……

回忆的思绪是长久的,相聚的时光却是短暂的。临行前,胡耀邦深情地对赵启说:“这里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地方,这里的工作使我终生难忘。”并一再嘱咐:“莲花是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苏区。希望同志们,一定要把莲花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教育工作做好,不辜负党和老区人民的期望。”

1986年10月31日,在接到莲花县委、县政府《关于恢复莲花列宁学校请求胡耀邦同志题写校名的报告》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欣然题写了“列宁学校”校名,并嘱咐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发江西省委办公厅转交到莲花。

时至今日,伟人已逝,但花塘官厅墙体上的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见,胡耀邦在莲花的故事仍在流传。那座历经世纪风雨、如今已修葺一新的花塘官厅列宁学校,正是这些故事的最好述说者。

题图 胡耀邦

责任编辑 彭月才

猜你喜欢

莲花县胡耀邦苏区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莲花县南村水山洪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
莲花县大乐坪林场森林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及保育土壤价值核算
莲花县大乐坪林场林地立木价值核算
胡耀邦夜宿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