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外兄弟”你在哪里?

2015-09-10

大自然探索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外行星射电太阳系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个世纪中期广为流传的“外星人来到地球”、飞碟或UFO又要沉渣泛起,飞扬开来了。

20世纪中期,伴随着空间科学的兴起,不仅外星飞船、外星人降临地球等科幻故事卷土重来,还“捧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967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射电天文台建成了一架波长为3.7米的射电望远镜。到了同年10月,这架射电望远镜已接收到几大盘观测资料。安东尼·休伊什教授带领的年轻女研究生乔斯林·贝尔在分析这些资料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到午夜时分就接收到一个射电信号,它按时到来,从不缺席。贝尔想,它不是从太阳上来的,因为午夜时分天空没有太阳;它也不可能来自地面的移动目标,因为它每隔23小时56分钟就出现一次,这是地球的自转周期。这暗示这个射电信号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而且来自天空的同一方向——狐狸座方向。然而,经过仔细寻找,却未发现狐狸座方向有可供观测的射电源。射电源的一个个可能来源被否定后,贝尔茫然了,于是她向导师休伊什教授求教。

休伊什教授决定和她一起用高速记录仪进一步研究这个奇怪信号。研究表明,射电信号清楚地显示出极其准确、极其稳定、很规则的精细时间框架,周期为1.337秒,就像一架频率十分稳定的无线电台发射的信号。当时社会上风行外星人与地球人对话的故事,故事中的外星人具有高度文明,非常聪慧,依靠脑力劳动,很少做体力劳动,因此他们的大脑很发达,身材很矮小,眼球凸出,像个怪物。他们也不像地球人那样,依靠绿色植物为食,而是利用星光的能量自己制造食物,因此它们像植物那样皮肤呈绿色。这种外星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小”,二是“绿”,所以他们被称为“小绿人”。休伊什教授相信有“小绿人”存在。

1967年7月~1968年1月,贝尔接收到4个射电信号。休伊什教授认为它们都是“小绿人”发来的电报,并且将它们编为“小绿人一号”“小绿人二号”“小绿人三号”和“小绿人四号”。他还花费时间探索“电报”的密码,以求破译它,以便与“小绿人”联系。后来,他却又怀疑它们是“小绿人”拍发的电报的可能性:“小绿人”为什么会使用同一波长发射电报呢?是巧合,还是“小绿人”的假设有问题?在慎重考虑之后,他否定了“小绿人”的假设。

抛开“小绿人”假设后,休伊什把这种新天体命名为“脉冲射电源”,并在英国著名的科学刊物《自然》上发表了。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的轰动,各国天文台和物理研究所纷纷对此展开研究。到1968年底,脉冲射电源增加到23个,1974年达到132个,1986年增加到443个。由于影响巨大,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休伊什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然,这一事件与地外生命没有直接联系,但它间接地推动了地外生命的研究。当时,天文学家一方面研制大型观测设备,在地面上寻找地外生命,另一方面又从理论上研究宇宙生命可能的藏匿地。但宇宙茫茫,何处是我们的“地外兄弟”的藏身之所?宇宙中,仅是我们的银河系就有1500亿~2000亿颗恒星,银河外面还有千千万万个河外星系。宇宙如此之大,星球如此之多,我们的地外兄弟可能藏在什么地方呢?天文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宇宙中恒星虽然不少,但恒星表面温度很高,例如太阳表面就有近6000℃的高温,不要说存在生命,就是钢铁到了那里也会熔化成为“铁水”。这样的高温区域绝不可能允许生命存在!生命只能存在于温度适宜的行星上,而且也不是所有行星都适合生命生存。

所谓“行星”,本是指太阳系中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太阳系内共有8颗大行星,按照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8颗大行星的性质各不相同,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前4颗体积较小,呈固态状态,与地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后4颗体积较大,呈气体状态,与木星相似,称为类木行星。诚然,行星不是太阳系的专利,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恒星周围。环绕太阳以外恒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太阳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有行星围着转的恒星,被称为该行星的母恒星。有些母恒星周围还有不止1颗行星围着转,而是像太阳系那样,有几颗行星围着转,构成复杂的系外行星系统。

系外行星也不是单一的,也有“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这两类。大部分系外行星围着转的母恒星和太阳类似,是天文学上称为主序星的恒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搜寻计划倾向于研究这类恒星,从而有些忽略了其他类型的恒星。但统计分析显示,低质量恒星一般拥有质量低的行星。而迄今为止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都是大质量的,其中90%的质量超过地球的10倍,很多则明显比太阳系中最重的行星——木星的质量还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在观测中的一种选择性的偏差——所有观测方法都倾向于寻找大质量行星,因此找到的都是大质量行星,但这并非意味着只有大质量行星。早期发现的系外行星中,绝大多数是类木行星,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大,有的半径甚至超过木星半径的8倍。还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类型不同和性质差异,并不是所有系外行星上都有生命存在,生命只能存在于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上。所谓“宜居行星”,是指与地球大小相似、与地球有相似的大气、有滋养和培育生命的水(或冰)以及拥有适宜温度的行星。

猜你喜欢

外行星射电太阳系
首次发现系外行星大气中存在CO2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射电星系
美国的绿岸射电望远镜
在太阳系游山玩水
太阳系的今天
勇闯太阳系
系外行星那些事——“呼啦圈”法
系外行星探索与发现
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