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头和结尾之间
2015-09-10
透明度不高的金融行业,私募股权投资的私密性最强。投射到外人眼中的,多是某一项目初始砸钱多少万,最终回报多少倍,抑或沉没成本多少亿。而开头和结尾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人们所知无几。
虽然从公开数据中,我们或可一探某些真相或逻辑,但越深究越发现,投资始终是人的故事,人的因素,可能最终决定所有故事的走向。比如,在PE行业,LP是个人多还是机构多,他们想赚快钱还是在一个长长的山坡上滚出个大雪球,曾长期左右本土PE的投资决策模式。
伴随PE陆续挂牌新三板,成为公众公司,外界与这一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有所减少,但PE究竟怎样玩PE,这些企业教练如何自我管理,如何自我激励,仍有大片空白。起底一家公司,或能更多呈现其中真相。
在对东方富海的访谈中,我们对投资是一趟怎样的旅程,GP是怎样的工作状态,GP和LP、和被投企业怎样起化学反应,这个基于资金的三方生态圈怎样扩展,所知愈详。比如,我们知道投资不是撒手不管,但GP与被投企业关系之密切深入,仍出乎意料,尤其是处于商业方向探索期的创业企业,需要GP和创业者时时见面、每周多次沟通。正因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密切跟进,投资额又小,天使基金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否则GP精力有限,难以兼顾。而更多的收获,来自对PE内部管理和发展模式递进的析解。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基于数据统计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并非人们感性认识的牛短熊长,而是熊短牛长。本土PE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具有高度一致性,其20多年的生长史,同样是夏深冬浅。如今,在经历了十多年全民PE的醉人长夏之后,寒意已从二级市场传导到PE、创业者,过冬一词又被频频提起,Pre-IPO模式面临彻底改变,行业二八分化已现端倪。
拿钱变难的创业公司中,抱团合并或加速登陆新三板,选择恰当过冬姿势的越来越普遍。对于PE,把握当前的窗口期挂牌新三板,融资储备过冬的粮草,同时铺展新局扩大优势,也是最优选择。毕竟,在GDP破7时代,或许前面有一场更为漫长的冬天。且看下一季冰与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