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文化摆渡人陈彦

2015-09-10魏承思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陈彦明报摆渡人

魏承思

编辑 张欢 rwzkshangye@163.com

旅法学者陈彦有“中法文化摆渡人”之称。他是武汉大学的工农兵学员,1977年毕业后留校。第二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考取本校世界史专业,师从吴于廑教授。1982年到法国进修,五年后获得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在母校历史系任教,感觉学术上的束缚多多,于是再度出走,到法国定居,曾执教于里昂第三大学、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1989年,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成立中文部,陈彦应聘为记者,后来成为中文部主任。

我认识陈彦已经很久了。在香港《明报》编理论版的时候,经常看到陈彦在《信报》上发表精彩绝伦的国际评论,就到处打听此人是何人。甘阳给了我联系方法,就去信邀其为《明报》写评论专栏,以后陈彦就用“严忱”的笔名频频来稿。久而久之,我们从编者和作者的关系变成了通信朋友,经常交换一些对时局的看法。后来我还应他的邀请成为“法广”特约记者,每星期播出一档专栏节目,整整做了两三年。

第一次见陈彦已是我离开《明报》之后。他途经香港回国探亲,约他来家里做客。我到地铁站去接陈彦,尽管素未谋面,但因其一派学者风范,使我在人流中一眼就认出他来了。路上告诉他,我太太也在巴黎待过几年。他问了我太太的姓名,才知道原来是熟人,于是我们的关系更亲近了。此后,他每年路经香港回去探望父母,我们都会见面聊天。我从他那里了解到法德式的社会民主主义。法德模式不同于英美模式,更强调国家的力量和人的干预,而不是任凭市场主导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人是社会的主体,国家则维持社会公平。

2005年,陈彦与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欧盟创始人之一贝尔多恩、原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等共同创建了中欧社会论坛,并担任论坛基金会执行主席。这是一个中国与欧洲社会民间对话的平台。10月,首届论坛在广东南沙举行,陈彦邀请我去参加。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欧洲第一次广泛的民间交流。我们一直以“西方”和中国对应。其实,西方有两个,西欧和美国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三十多年来,我们基本上学的是美国,与其说是西化,不如说是美国化。其实,中国和西欧的社会形态更相近:同样是地少人多,历史悠久,也许西欧的借鉴意义更大。

2007年5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二届论坛更是大手笔。在欧洲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资助下,近千名来自欧洲及中国的政治家、学者、企业家和社会各阶层代表,分成45个小组在欧洲的23个城市设立的分会场展开4天对话,开创了中国和欧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社会对话”。陈彦邀我参加对话,分在“中欧个人观与社会观比较”小组,和来自法、德、英、 捷克等国的学者共聚一堂,展开了有趣的讨论。那一次,我曾问陈彦为什么花那么多精力去组织这样的论坛。他说:“对话是一种共同解决问题的民主方式。中国与欧洲民间的对话并不充分,所以建设论坛就很有必要。同样,我相信中国社会内部也应该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因为当下差异的鸿沟使中国已经有了风险社会的征兆,不同阶层之间的对话与弥合是重要的。”

近20年来,旅居法国的陈彦已融入主流社会,在文化与思想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他从研究法国史学思潮开始,转向社会、政治思潮的研究。

前两年,他从“法广”退休后,任职于法国政治与思想研究中心,更频繁地来往于中法两国。陈彦说:长期以来,欧洲对中国图书的引进多局限于文学,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思想,而是中国思想界的声音没有传达到西方。另一方面,法国思想界在中国虽有地位,但作品大多是从英文转译,经常走样,甚至从选译开始便有一种二手的偏见;另一方面,许多作品是学法语专业的人翻译的,但他们没有经过思想界的专业训练,无法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陈彦正在为北京三联书店主编一套“法国当代思想新论”丛书,同时也担任法国“L’Aube”出版社“同中国一起思考”丛书主编,希望保持文化交流上的平衡。陈彦作为中法文化摆渡人,着力于沟通双方学界的思想,让中国与欧洲都能理性地倾听彼此的心声。

猜你喜欢

陈彦明报摆渡人
东吴·名家
《摆渡人》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黄河上的“摆渡人”
《摆渡人》: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主角”陈彦
怀念金庸
传奇
陈彦名作品
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