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叛逆的影子

2015-09-10张子轩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叛逆者塞林格霍尔

张子轩

一个说粗口、看谁都不顺眼,最后不得不退学的少年,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坏学生,一个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叛逆者。他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霍尔顿不爱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及格,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玩世不恭的少年形象?为何要将他搬到文学的殿堂?在我看来,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就应该写一个青年如何去厌恶一些学科,例如历史,然后去发奋努力地学习英语,最后如何在老师、家长的不看好下完成学业并在英语方面有所建树。而事实上塞林格先生之所以会成名,正是因为他没有这样做,他笔下的霍尔顿不学就是不学,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事迹,他憎恨学校的一切,他是个坏孩子,不值得我们歌颂、学习。

而刚刚过去的2014年,网络评选出热词“正能量”“中国梦”。我静静地坐在电视前,听着新闻联播里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朗诵那些带有正能量的事迹,老师更是赞赏那些有正能量的作文,而努力学习,怀揣着中国梦的学生便是我们的好榜样,像我们这样16岁的学生,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与此相反的,霍尔顿是一个值得批判的人物?我想,不如说他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物。

有那么一个词可以形容他——叛逆者。自认为长大了的霍尔顿,其实心灵是那么脆弱。他逃离学校来到纽约,百无聊赖中找了一位妓女,什么事情都没干,反而差点被吓哭了。他叛逆,那只是他的小我表现出来的罢了,隐藏在他内心的真我,是多么渴望被理解、被关心啊!但在一个被标准规划好的世界里,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注定是会坏下去,老师不会关心他,甚至家长也不会去关心他。

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这部小说,恰恰刺中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而如今它凌驾在了我们的“中国梦”上面。这个万众企盼的梦,经口口相传,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位人的标准。一个人的好与坏便取决于某些事物,正如一个爱好篮球的学生,假若他披上华师附中的校服,那在众人眼里便是一个健康向上的好学生。假使那是一件职中的校服?那我们的看法便是不务正业。设问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前倨后恭的态度?答案便是这个时代的某些所谓成功的标准。霍尔顿和很多这样成绩不好的学生一样不被关爱,用现在的说法便是“缺爱”。缺什么爱?缺少关爱。霍尔顿做不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能被主流所忽略。而愈是缺爱,就愈渴望爱,这或许真的无关霍尔顿如何努力,只不过社会已经注定他无法得到正常的爱。

读了这部小说,与其说我认识了霍尔顿,不如说我认识了自己;与其说我看到了美国社会,不如说我读到了一个时代,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指导教师 熊芳芳

(图/豆薇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叛逆者塞林格霍尔
调查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十月画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
冲破“女性奥秘”面纱的叛逆者──《堕落之后》的弗里丹女性主义解读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1940-2013)
基于素质培养的霍尔效应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