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起了瓦尔特

2015-09-10朱晓琳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萨拉热窝瓦尔特南斯拉夫

朱晓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前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靡中国大陆,尤其是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少年,被英勇抗击法西斯纳粹的游击队长瓦尔特激动得热血沸腾,大街小巷不时可听到有人哼唱电影主题音乐。我也曾省下零花钱,一次次走进电影院,去跟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员们相会,时至今日还能大段背诵出影片中的人物对白。三十多年后,当我第一次踏上巴尔干半岛,瓦尔特的祖国已经肢解为六个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黑、克罗地亚、黑山、马其顿)和一个只有部分国家承认的科索沃。英雄城市萨拉热窝如今是波黑的首都。

我们夫妇和另外十二位法国资深驴友(也是六对夫妇)从巴黎出发,首先飞抵克罗地亚南部旅游名城斯普里特。克罗地亚南方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蜿蜒曲折,近海处岛屿众多,被誉为“千岛之岸”。由于星罗棋布的岛屿阻挡了外海汹涌澎湃的海浪,近海处就变得如同碧波荡漾的漂亮湖泊。海边清一色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在绿色树丛中,大多建于前南斯拉夫时期,据说此地也曾是铁托总统生前最喜爱的度假胜地之一。

南斯拉夫解体后,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战争,双方死伤无数,至今克罗地亚地下还存有尚未爆炸的地雷,威胁着老百姓生命安全。在古城杜波罗夫尼克一座八百多年的老教堂大门上方,残留着碗口大小的炮弹痕迹。教堂内一间点着长明蜡烛的祈祷室墙上,挂着十几幅那场战争中死难者的照片,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老教堂外面不远处,竖立着一座“二战”英雄纪念碑,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祖国南斯拉夫独立自由而牺牲的“瓦尔特们”。我感觉心底隐隐作痛,试想如果游击队长瓦尔特今天来到这里,看见他和无数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国土已分崩离析,会不会也伤心难过。陪同我們的克罗地亚导游对我说:“真的很羡慕你们中国,那么大一个国家,那么多的民族,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有什么事都在家庭内部商量解决,而不是兵戎相见,最后闹得分家。前南斯拉夫曾经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指数上数一数二,而现在克罗地亚人民生活还没有恢复到那个年代的水平。”导游是个中年男人,我问他是否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二战电影,他顿时两眼放光:“当然看过,那时候的男孩子都想长大后成为瓦尔特。可是现在南斯拉夫解体了,此类电影也不再放映,我儿子这一代人几乎不知道瓦尔特是谁。”

几天后我们从克罗地亚进入波黑,大巴士在边境线停了下来。一名波黑边防警察上车检查游客证件,他当场交还了十二个法国人的护照。尽管我们夫妇都持有可以多次出入境的欧洲申根签证,但由于波黑不是欧盟国家,我们两个中国人的护照还是被边防警察拿下车去“研究研究”。等了大约二十分钟,边防警察还没有“研究”好我们的护照,我怕耽误其他同行者的时间,便下车去与边防警察交涉。我告诉那位年轻警官:“三十多年前我就认识了你们国家的首都萨拉热窝,我喜爱游击队长瓦尔特,会唱令人热血沸腾的歌曲《啊,朋友,再见!》”随即我就用中文唱起了这首歌,没想到等在车上的那些法国驴友听到后,跟着我一块唱了起来,连边境站外一位清洁工也停下扫帚加入了合唱。虽然大家用不同的语言唱着同一首歌,却表达出同样的激情与豪迈气概。原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两部电影,当年也曾在欧洲许多国家上映过,深受当时的年轻人追捧。边防警官笑了起来,把护照交还到我手上,然后敬了个礼:“欢迎你们中国朋友,欢迎来到英雄瓦尔特的故乡。”

从克罗地亚到波黑再到黑山共和国,各个国家使用的货币不同,语言各异。我们几次三番出入国境线,也遇上不少麻烦和困难。然而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提起瓦尔特,总会得到当地人的热情帮助,收获一份柳暗花明的惊喜。认识瓦尔特三十多年后的这个夏天,当我们怀着敬意寻访英雄的足迹,瓦尔特也在一路上陪伴我们,希望英雄的名字永远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被忘却。

猜你喜欢

萨拉热窝瓦尔特南斯拉夫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流水的特工,铁打的瓦尔特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浅析
萨拉热窝IBIS酒店
《面纱》:博弈到最后,“死的却是狗”
他是我朋友
公民平等还是民族特权: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
他是我朋友
雷人
南斯拉夫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