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气与农业:不知四时,失国之基

2015-09-10张苏曹幸穗

幸福家庭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白露物候节气

张苏 曹幸穗

在中华文明早期,黄河流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农业生产的中心。因此,二十四节气也主要是以黄河中下游的气候、物候以及农业生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与农业的关系

黄河流域一般多见春旱,因此在春季之中,先后出现了雨水、谷雨的节气,体现了春耕春种时节,人们对于春雨的企盼。而到了初夏,黄河流域进入雨季,反过来需要进行防洪防涝的水利工程,于是在立夏之后,安排了一个带有警示性质的小满,意思是此时河湖陂塘开始涨水,出现“小满”了,要注意加固堤坝,防止大满时发生洪涝灾害。夏秋之际,天多暑热,出现三暑(小暑、大暑和处暑)并连的节气。此时要做好防暑保墒、培肥苗稼的田间工作。进入秋季,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是气温降低,因此节气的命名出现白露、寒露、霜降等反映低温的节气,提醒人们注意秋季作物的管理,防止冻害减产。秋天之后,“冬雪雪冬小大寒”6个节气都与冬寒有关,这时田间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冬藏,需要注意的是耕牛家畜的防寒保暖,备足饲粮草料,确保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劝农籍田

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不论地处南北,时临寒暑,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祭春”活动。在京城,皇帝和皇后要携领文武百官到先农坛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以示国家重农爱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州府都邑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布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敬授农时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和农事特点来制定的,其他地区只能以此作为参考的时间制度。这就要求各地州府根据辖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当地的“农事历”,以便百姓依历耕种,确保农业丰收。关于作物播种的季节,即使同样的作物,各地的播种时间都不相同。例如,在南方双季稻地区,就有“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和“秋前插秧谷满仓,秋后插秧草盖房”的农谚。意思是,早稻栽秧必须在谷雨前完成,而晚稻栽秧则要在立秋前完成,过了立秋插下去的秧苗光长秸秆不结穗,只能收获稻草了。有一类授时农谚,是专门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作物的。例如,华北地区有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谷子,秋分无生田,等等。

测天占候

在正常年份,每个节气的气候波动幅度不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的年份或者有的节气会因为复杂的自然因素而发生剧烈波动,引发农业欠收甚至灾荒。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实践中逐渐观察到,当某些节气中出现异常的物候征兆时,常常就会引发后来更大的灾害天气发生。这些早期发现的物候异常就成为预报某种灾害的依据,形成了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测天占候”的方法。有的占候谚语,即使在科学发达昌明的今天依然有着参考借鉴的价值。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而且服务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传授天文、气象、物候的传统知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行为习惯。因此,中国的亿万人民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使用人和受益人,也是二十四节气的始终不渝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创新者。正是由于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悠久的历史记忆,它才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川流不息、绵延至今。

(作者张苏系中国农业博物馆馆员,曹幸穗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以上摘自《中国文化报》)  

猜你喜欢

白露物候节气
白露 秋分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白露
白露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