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陈村:唱着村歌奔小康

2015-09-10屈一平章卫平蓝晨

人民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陈村衢州古村落

屈一平 章卫平 蓝晨

一个“古贫”村落奔小康之路——一首村歌一碗面,一个文化产业铺就而成。

立冬后的北方寒气逼人,江南的浙江,却依然秋意尚存。11月10日,记者来到浙江衢州市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感觉到分外温馨。

“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未见其“村”,先闻其“声”——是大陈村的“标配”。这个中国最美村庄奔小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就在几年前,大陈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全村455户,1334人,耕地100多亩。前些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仅为4000元。通过唱响村歌,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的同时,短短几年间,大陈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如今已经翻倍为年均收入11000元。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一个村文化建设搞好了,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幸福感。”大陈村支部书记汪衍君接受《人民周刊》记者采访,这样总结大陈村十年的变迁。2005年,这个当过兵、在外打拼多年、有头脑的汉子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十年来,大陈村早已脱掉了贫穷的帽子,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幸福乡村。

如今,大陈村除了有面条厂、服装厂、香猪合作社,村里100多亩田地还实现流转,发展高效、观光农业。

昔日“古而贫的村庄”变成了村美、民富、风正的“小康文明村”。大陈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级风景区、中国十大最美村庄、中国村歌发祥地、全国村歌示范基地。

成片连群的徽派古建筑,纵横交错的斑驳青石路,古色古香的汪氏宗祠,无不向人们展现着古村落的文化魅力,记者采访发现,一个“古贫”村落奔小康之路——一首村歌一碗面,一个文化产业铺就而成。

一首村歌的和谐村庄

“劲往一处使呀,千万别溜号啊……”1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大陈村,就听到从村文化礼堂传出的旋律——《劳动号子——拉滚筒》。

走近一看,领唱的正是汪衍君,跳舞的是大陈乡6个村的18名村两委干部。村干部“不务正业”来跳舞,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不可思议,而大陈村正是借文化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我们是村干部,要调解邻里矛盾、要抓经济发展,这些大事都忙不过来,还有闲情唱歌?”村委会主任邱红星告诉记者,当初他并不看好唱村歌,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他心里一直嘀咕:村歌能唱出什么名堂呢?很快,他就发现,邻里不和谐唱没了,互相不说话的婆媳也唱和好了,“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等不断涌现,村里有什么事,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一路走来,循着咿咿呀呀的二胡声,记者来到了71岁的村民汪衍勤家。这里简直就是个音乐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的不是歌谱,就是乐器。“街坊邻居有空就来我这里唱两句,连92岁的老奶奶都会来唱。”提起村歌,汪衍勤就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老百姓的梦想其实很小很简单:快乐、健康、和谐,笼统点说,就是幸福。

在大陈村,家家户户都会唱村歌。合唱是大陈村的保留节目,而大陈村的合唱有个特点,那就是不限人数,大家都可以参与,哪怕去走两步,伴个舞也行。最多的一次,有400多人一起合唱《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差不多全村在家的人都来了。

“村歌要不要出彩?”“要!”“大陈村的品牌要不要打响?”“要!”合唱之前,村支书汪衍君总会适时地拉拉歌。“那我们首先就要把干净的村庄、靓丽的环境展示给别人看。我们要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幸福家园。”

此后,村里开会谁迟到了,汪衍君不直接批评,而是罚唱歌一首;每逢节庆,村民们要在村里的戏台上放歌一回;谁家有了喜事,汪衍君也是带头唱歌祝贺……“大家有什么话、要求和意见,直接在唱歌、排练的时候提出来。”以歌代会,以歌会友,以歌叙情,让村民们在歌声中主动接受政策理念、传统文化,村歌成了大陈村平安理念灌输和民意传达的双向道。

2013年9月22日,江山“幸福江山,村歌嘹亮”晚会被搬上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进行专场演出。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大陈村农民演唱队”,队伍已经由成立初的不到30人发展到600余人。

2014年年底,大陈农民艺术团成立。精彩大陈,引得邻近村庄侧目。“不服不行。”红星村支部书记毛建华说,“我和衍君是同一年当村干部的,这几年我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成绩却有差距,看来工作艺术很重要。”于是,这位200多斤的汉子,带头加入大陈农民艺术团,学跳舞,唱村歌……一年下来,还真有效果,红星村去年在全乡综合考评中拿到了第一名,毛建华乐了,红星村民更高兴。

接下来,大陈村还要把《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改编成戏剧,剧本初稿已经写好。他们还计划拍微电影,由村民自己演。与此同时,大陈村古村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也将启动。

作别大陈村,回首村文化广场,“中国村歌发祥地”七个字熠熠生辉。

一碗面奔小康的味道

大陈面是大陈村的传统美食,已有500余年的制作历史,因“水煮不烂、隔夜不沾”的特点广受喜爱。但由于受家庭作坊式生产、销量、天气、卫生等条件的制约,一直难以做大规模,打响品牌。

江山市地名办副主任曾慰介绍,迁居此处的汪氏祖先小名“大陈儿”,27岁时生母病故,父亲又娶庶母。悲愤交加之下,他便外出游学行医10余年,直至庶母90大寿,方回故里。庶母得知,亲自端出一碗寿面,下卧三只荷包蛋,寓意“见面有子”,方冰释团圆。

“妈妈的慈爱,游子的祝愿,全都浓缩进了那碗大陈面。”村支部书记汪衍君说,所以直到今天,大陈村人邀约客人,总会煮上一碗大陈面。

首届全国村歌大赛,汪衍君代表大陈村在央视深情演绎的《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从2800多首村歌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

随着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到处传唱,大陈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春节前就断货了。”汪衍君说,这首歌就像一则唯美的广告,为大陈面一下子注入了艺术气息,销售市场马上打开了。

经过对村里十余家加工厂的资源整合,大陈村成立了大陈长春食品有限公司,并且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大陈面,注册了“浙西长春”和“江山大陈”两种商标,2012年获得衢州市著名商标。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已经生产出荸荠、玉米、胡萝卜、芹菜、紫苏等10多种大陈面,年销量从10年前的100吨升到2000吨,产值达3000多万元,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大陈村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然而令村民痛心的是,沿袭数百年、每年庆贺秋收的“麻糍节”,已经成了一场比吃喝、比排场的大赛,谁家的客人请得多,谁家的面子就大。

“村两委”商议,引导村民让变味的“麻糍节”来一番脱胎换骨,“麻糍文化节”应运而生。自此,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节日,有了舂麻糍擂台赛,有了村民排演的威风锣鼓、民间座唱以及歌舞表演,有了村民评出的好媳妇、文明家庭表彰仪式,有了土特产展销与风味小吃品尝的摊子,也有了古村落的参观旅游“节目”……

从2005年开始,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积极筹集资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修缮宗祠、古民居、古巷道;邀请专家、学者前往村中,充分挖掘大陈古村的文化;村里出资购买了音响等设备,相继成立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项或多项活动……

一个小康村的文明奔跑

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大陈村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开创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全新模式。

大陈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有13000多平方米的徽派古建筑,以汪氏宗祠为主的典型建筑有55栋,保护完好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古建筑群17处。“村两委”先后制定了村庄整治规划、古村落保护规划,启动对汪氏宗祠、文昌阁的大面积修缮,为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两委以“文化大陈、幸福乡村”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大陈村的经验,得益于衢州整个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同时也反哺着衢州乃至整个浙江乡风文明发展。如今在衢州农村,随着深入开展“最美衢州人”主题宣传实践活动,不断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衢州的乡风文明建设又有了很多生动的新载体。除了《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庙源溪》《坎底之歌》等村歌;有的地方以道情、灯谜、戏曲等接地气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环保理念。

一个个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博物馆、流动科技馆、流动俱乐部,组成了遍布衢州乡村的“文化加油站”,将现有优质文化资源的触角向难以享受固定文化服务的地区和人群延伸,受益群众达500余万人次。

一直以来,“最美衢州人”是衢州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今,“最美”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已成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源泉。去年以来,衢州市共涌现各类“最美”典型数百人,其中农村“最美”典型人物占近七成。

在三衢大地,乡风文明建设如同一把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不仅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让农民群众找到了精神寄托,找到了幸福秘方。

猜你喜欢

陈村衢州古村落
“宝藏”与“观象”将于11月22日举行观赏石陈村专场拍卖
衢州烂柯山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陈村水电厂顺利完成陈村大坝上游朱家门滑坡体GPS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