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霾来袭:城市遭遇舆情危机

2015-09-10

人民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沈阳市预案沈阳

东北地区早已进入冬季供暖期,沈阳市于11月1日起正式开始供暖。8日,沈阳遭遇六级严重雾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部地区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有市民称:“出门感觉空气辣眼睛、嗓子难受。”当日10时30分,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启动重污染天气二级(橙色)应急响应;15时30分,因雾霾污染进一步加重,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

在东北地区遭遇重度雾霾袭击后,长春市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比之下,沈阳市环境保护局官方网站却在污染正重之时,出现了2个小时的瘫痪,一级预警发布数小时后,有建筑工地仍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不知情。一连串的不力应对,使得沈阳成为此次重度雾霾中备受网络舆论炙烤的城市。针对本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环保部已要求相关省(市)密切关注污染形势,全力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工作。

【舆情点评】

重霾锁城、污染围攻的天气状况仍在继续,网络舆论喧腾纷扰,雾霾是否会继续加重?有无扩散至其他地方的可能性?下次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空气污染吗?当污染来袭,城市又该如何应对?一系列的问题拷问着城市治理能力与舆论应对方式。

对于此事件中,处于舆论风暴核心的沈阳来说,有三个方面需要思考:

第一,从预警到应急,还有多少路要走?

2014年1月6日,《沈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发布,但经过近两年的实施运作,这项本该成熟的应急预案却暴露出种种问题。一级预警已出,但工地仍在施工,到底是预警信息不通畅,还是应急措施跟不上,抑或是执行力度有限?《京华时报》评论:“重度雾霾面前,应急预案不应急,再次警醒人们,防霾治霾远非一部预案就可以应付,还需清晰界定各区域、各部门、各生产单位的责任,理顺执法渠道,严格高效执法。否则,应急预案也只是一张纸面通知,于防霾、治霾无任何实质意义。”

从预警到应急,城市治理到底还有多少路要走?《人民日报》给出了答案:“应对雾霾,兵贵神速。从二级应急响应升级为一级应急响应,反应不可谓不迅速,但如果迟迟落实不了,应急变成了慢动作,既体现不了效果,更体现不了效率。雾霾锁城,市民无奈。由此可见,需要升级的不仅是应急级别,更应该是责任意识;需要打通的不只是应急联动,还应该是执行中的“肠梗阻”。面对雾霾的造访,如果多一些责任意识,就不会处处被动;如果多对接民众的殷切目光,就不会行事慵懒。”

第二,应对出现“阻梗”,舆论才会“决堤”。仅靠118条的@沈阳环保微博通告,并不能缓解舆论压力,舆情的平复一方面需要靠“说”——即舆论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靠“做”——即事件的处置与解决。环保局工作人员都对预警不知情的状况说明面对污染,城市方面的应对出现了“阻梗”,网络舆论才会“决堤”。无论是预案还是预警,尽管我们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当预案形成之际,实打实的行动才是“真招”,从治理的根本入手,方可巩固和谐的“舆论之堤”。

第三,类似情况或再次发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随着冷空气的频频袭击,各地逐渐进入供暖期,雾霾发生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沈阳或是其他城市,都应做好充足的准备措施。一方面,@沈阳环保的实时官微通报值得肯定,开辟了面向网友的快捷通道,但需将预案之“防患于未然”特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地方响应要与主流媒体建立通畅的信息疏通联系,避免因“说话不够”而被舆论误解或过度解读。此外,长期的环境治理始终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根本。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周亚琼)

猜你喜欢

沈阳市预案沈阳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沈阳分店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