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分析
2015-09-10张峰伟刘娜娜
张峰伟 刘娜娜
【摘要】山东省区域物流总体上形成了“以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中心,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龙头,鲁南商贸区域物流、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两翼,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依托的基本格局。”山东省区域物流产业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对山东省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评价,能够分析出影响各个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的因素,从而从总体上对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域物流 港口 物流活动 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D55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省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是将生态环境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山东省各个区域物流的活动中,在同一区域物流范围内或各个区域物流范围间的物流活动所产生的问题将被看作一个或几个生态环境系统来研究。如果将山东省的整体物流行业看作一个生态环境系统的话,那么山东省各个区域的物流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区域间的物流活动经过协作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物流设施与设备对物流活动的支持能力、推动物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能力、物流相关政策与法律的保障能力、开拓市场的知识智力环境及综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形成的总体发展实力。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区域物流一体化的逐步确立,区域物流业已成为连接区域内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桥梁。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已成为衡量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山东省整体区域物流正逐步打造以济南为中心,以青岛、烟台港为龙头,以日照、东营港为两翼,以威海、潍坊港为协作,临沂、德州、济宁为依托的集疏运体系。为发展山东省区域物流一体化,拓展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加强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推进港口腹地向全国及世界扩展,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物流业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2012年山东各区域的物流统计数据显示,全年物流总额过万亿元的市达到7个,依次是青岛、临沂、烟台、潍坊、济南、淄博、东营。聊城、泰安和德州三个地区物流总额均超过8000亿元;济宁、威海、滨州三个市的物流总额均超过7000亿元。①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表明山东区域物流向五大区域物流的核心地区集聚。客观上体现了山东省物流业“以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中心、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龙头、鲁南商贸区域物流、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两翼、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依托”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差异较大,各个区域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研究山东省各区域物流环境的差异性,分析山东省各个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能够了解山东省区域物流之间的联系,发展各区域物流的协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对外贸易产业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
系统概述
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环境对区域物流业的影响可以分以下几部分:
物流经济环境是指保证物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农业品、工业品、进出口货物、过境货物、外地流入的货物、再生资源货物等。农产品、工业品、进出口货物、再生资源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采购能力,流通加工、包装能力,过境货物、外地流入货物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的商品流通中转能力,这些货物的流动构成了物流业需求方。根据《2013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社会货物物流总额为150352.9亿元,其中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62549.6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37116.9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23659.1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35690.3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17799.7亿元。客观上呈“以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中心、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龙头、鲁南商贸区域物流、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两翼、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依托分布。”
农产品物流总额为6168.3亿元,其中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1752.1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890.1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589.3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1200.3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1098.4亿元。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17719.6亿元,其中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44362.1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21923.2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9849.2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29468.4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12652.3亿元。进出口货物物流总额为7373.8亿元,其中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3934.4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628.5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1604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216.8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113亿元,主要集中在鲁东港口区域物流、黄鲁南商贸区域物流、鲁中枢纽区域物流。外地流入货物物流总额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为6520.7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12875.9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1609.1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3432.8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3558.7亿元,主要集中在鲁中枢纽区域物流。鲁东港口区域物流、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充分体现了鲁中枢纽区域物流的交通枢纽位置。再生资源物流总额鲁东区域物流为385亿元,鲁中枢纽区域物流为334.9亿元,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为1124.2亿元,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为184.9亿元,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为113亿元,主要集中在鲁南商贸区域物流。过境货物主要集中在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与鲁东港口区域物流,物流总额分别为5171.1亿元、8821亿元。
因此,从物流经济环境角度分析,山东省五大区域物流各个区域都具有自身的优势,鲁东港口区域物流经济环境条件最好,农业品物流、工业品物流、进出口货物物流数据都在第一位。其余各个区域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农产品物流发展较好。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鲁中枢纽区域物流工业品物流发展潜力大,山东省的能源、化工、机械设备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域。外地流入货物主要向鲁中枢纽区域物流,适合发展中转配送物流。再生资源物流主要集中在魯南商贸区域物流。过境货物主要集中在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与鲁南商贸区域物流。主要是这两个区域港口的拉动作用,应该加强保税区建设。
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的重点在于区域的物流网络,即物理意义上的节点与线路,物流设施设备环境主要是指各种运输设备、装卸搬运设备、加工设备、交通线路、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资。根据《2013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12年山东省物流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319.8亿元,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878.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28.4亿元,邮政仓储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75.3亿元。批发零售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274.9亿元,在各个区域中鲁东港口区域物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交通运输业、物流相关产业、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占全省的38.94%、37.81%、42.32%、40.98%、32.65%。鲁中枢纽区域物流分别占全省20.27%、19.93%、18.16%、19.86%、21.55%。鲁南商贸区域物流分别占全省9.69%、11.62%、13.09%、9.89%、10.95%。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分别占全省19.42%、19.04%、16.72%、22.70%、19.73%。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分别占全省11.68%、11.59%、9.72%、6.52%、15.13%。
通过以上衡量区域物流设施设备环境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山东省五大区域物流,鲁东港口区域物流设施设备环境最好,其次是鲁中枢纽区域物流、第三位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居第四,最后是鲁南商贸区域物流。知识与智力环境主要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才,根据《2013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山东省各区域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从业人员数,鲁东港口区域物流占全省的41.28%。鲁中枢纽区域物流占全省的24.83%。鲁南商贸区域物流占全省的8.39%。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占全省的12,75%。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占全省的12.75%。物流相关政策与法律环境是指通过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手段或者是制定相关的准则或规定来影响物流经济活动的政策或法律,采用行政手段来规范区域物流产业活动。由于山东省五大区域物流隶属山东省,因此,各个区域物流政策法律环境相差不大。自然地理环境从区位的角度是指港口的拉动作用及公路铁路的枢纽地带的中转作用。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是国际进出口货物和工业半成品、成品、粮食等的聚散地,是货物装卸,船舶停靠、补充给养、上下旅客的场所,是连接海洋港口和内陆腹地的一个衔接区域。而区域性的交通枢纽是办理客货的运输、中转、发送的多种运输设备的综合场所,是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交叉与衔接之处,有利于发展转运和配送物流。因此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与鲁中枢纽区域物流条件相对较好。
系统分析
鲁东港口区域物流与鲁中枢纽区域物流生态环境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物流的知识和智力环境、物流经济环境还是物流设施设备环境都相对较好。主要原因是鲁东港口区域物流地处半岛前沿有天然的港口,像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对腹地的物流业发展有强烈的拉动作用。其中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是全国性21个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是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中心城市,有能力和条件吸引大量人才和进行大规模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鲁东港口区域物流有条件和能力发展现代物流。要改善这个区域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应从优化整合这个区域的物流资源入手,协调港口、铁路和公路的衔接,完善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增强集装箱或大宗货物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国际性海港的对外贸易、港口设施完备、港口、铁路和公路协调发展的优势,专注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港口与腹地的辐射型物流。
“鲁中枢纽区域物流处于各公路铁路的枢纽地带。具有南北交流、东西交流、国内外交流的三重枢纽地位的优势,其北接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圈,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与山西、河南、河北等能源基地相通、东与半岛港口相接的多种运输方式交汇的陆路中转区域。”②该区物流发展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智力条件,但缺乏物流设施和设备支撑。因此,改善这个区域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要集中改善该地区物流设施和设备,增加公路密度,增加仓储设施的分布。加快发展转运和分拨物流,重点围绕城区,如济南、淄博等规划建设专业性区域物流中心,在城市周边地区、临近交通线的地区或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支持转运和配送物流发展。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物流、鲁西南中转区域物流处于济南外围,能够承接济南辐射全国的中转物流,应着重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形成与全省主要城市连接,辐射河北、河南、江苏等周边省份的物流中转基地。加快与港口城市的通道对接,依托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等港口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加快建设重点物流园区,实施“大通关工程”,努力建成魯中枢纽、黄河三角洲经济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承接鲁东港口区域物流的辐射,利用鲁中枢纽区域物流的中转作用,以寿光为中心,构建农产品进出口加工、销售、转运网络,发展农产品物流,建设农产品物流生态环境系统,使本区域农产品能够向周边省区辐射。另外,从这些地区物流的发展历史可看出,这些地区物流的发展完全是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如石油、钢铁、旅游等,在发展行业的同时,培养了行业的物流人才,建立了行业的物流系统。但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因此,改善这些区域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要集中整合这些地区物流设施和设备,以物流园区为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
鲁南商贸区域物流是连接江苏、联通连云港、辐射长江三角洲及内陆地区的商贸物流基地,是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加上日照港的拉动作用及日照与临沂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衔接作用,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另外,山东省的再生资源物流主要集中在鲁南商贸区域物流,是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能够以商贸物流和会展物流带动周边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但由于铁路交通干线稀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物流信息平台不完善、监管诚信尚需健全,导致其缺乏物流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善这个区域的区域物流生态环境要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发展工农商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再生资源物流、商贸物流的需求。
系统发展建议
根据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各市区位优势及山东省各个区域的物流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要实现山东省五大区域物流业的协调发展,应统筹考虑五大区域物流交通干线、主要交通枢纽,根据各种区域物流交通路线、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现阶段采购、生产、销售、包装、加工、转运的现状,在各个区域物流范围内规划设计各种综合性的物流园区,引导各个区域物流内各物流行政主体按照全省物流生态环境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物流园区。
首先,政府要加强组织山东省各个区域工业品,农产品、进出口货物、过境货物、外地流入的货物、再生资源货物、交通运输、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仓储等行业的组织协调,统筹现有各个区域的物流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产业链条,提高工作效率。在区域物流的总体规划指导下,逐步制定全省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大型区域性物流基础设施,消除区域贸易壁垒和障碍。减少重复建设,实现覆盖范围广的区域物流网络。
其次,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第三方、第四方提供物流系统服务,物流企业的信息共享、咨询综合平台的发展,提供运输车辆信息,仓储信息、业务合作等物流管理服务,提供物流设备的技术支持、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增强产业凝聚力。物流企业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加快组织结构的整合及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提高整体物流运作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与上下游企业数据共享,整合供应链结构管理。
第三,重点建设各区域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和基础设备等条件好的城市,如济南、潍坊等。加快这些区域性物流集聚中心物流业的发展,使其带动全省其他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在区域性物流集聚中心周围合理规划大型的物流园区,从而使物流产业在园区的规划下更具规模化、系统化,实现信息、资源、人力、物力的合理配置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
最后,引导企业,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强技术研发。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就业交流,使各种层次的物流人才能够顺利的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落实物流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鼓励民办高校提供各種物流教育和相关的课程,按照物流市场的需求,培养物流高级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现代物流研究室;本文系2014年度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烟台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和2014年度烟台南山学院校内青年项目“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山东省物流生态环境系统构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TSK-028、201440)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3中国物流年鉴。
②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责编/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