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风格与拉莫的羽管键琴作品
2015-09-10张宏伟
张宏伟
提到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亨德尔、斯卡拉蒂、巴赫的名字,而对于科雷利、库普兰、拉莫却知之甚少。通过翻阅西方音乐史,我们会发现,亨德尔、斯卡拉蒂、巴赫、库普兰、拉莫虽然同属于巴洛克后期,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不尽相同。身处德国的巴赫,其音乐非常伟岸,极具动势,大多具有悲悯的色彩;相比之下,法国作曲家库普兰、拉莫的音乐则更具细腻、华丽的色彩,这种音乐风格统称为“洛可可”风格。
诚然“洛可可”风格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名头并没有那么响,但其在绘画、建筑等领域却是最耀眼的“明珠”。从十八世纪初洛可可风格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印象派,洛可可风格的影响力持续了将近一百五十年。那么,什么是洛可可风格呢?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洛可可风格是“十八世纪初发源于巴黎的一种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绘画、建筑和雕塑的艺术风格,但不久即为全法国,后又为其他国家(主要是德国和奥地利)所采纳。其特色是轻松、优美、高尚、风雅,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洛可可风格的造型均呈C形和S形涡旋线,一般以不对称代替对称,色彩明快柔淡,象牙白和金色是其流行色。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洛可可风格从法国传播到说德语的天主教地区,将法国的优美雅致同南部德国人富于幻想的特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辉煌的宗教建筑风格。在意大利,威尼斯是洛可可风格发展的中心,集中体现在提埃坡罗的巨幅装饰画中。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在法国,洛可可风格因其浅薄浮华而受到批评,日趋式微;到该世纪六十年代,更严肃的新古典主义运动在法国取代了洛可可艺术风格。”
由此可见,音乐中的“洛可可”风格是借鉴美术、建筑而命名的,它同样源自法国。在音乐的进行当中呈现出“洛可可”的风格特点,简言之,即在旋律的进行中增添大量装饰音,使旋律的线条呈现出C型或者S性的涡旋线,华丽、复杂的装饰音使音乐变得婉转、迂回、细腻,富有绚丽的色彩。这种创作手法不久便传到了德国,对巴赫、亨德尔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可以从亨德尔《弥塞亚》、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名作中找到“洛可可”风格的段落。不仅如此,洛可可风格对于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也有一定的影响。
细数洛可可风格作曲家,拉莫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头号作曲家”“最伟大、最法国化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第戎,父亲是当地一名管风琴师,拉莫自小便跟随父亲进入教堂聆听音乐,也正是在父亲的带领下,他较早地接受了正规、专业的音乐教育。1706年,拉莫在巴黎出任耶酥会修道院和仁慈天父堂管风琴师期间,完善并出版了第一册《羽管键琴作品》,1709年返回出生地第戎接替父亲的管风琴师一职,其间一直奔走于法国各地。1715年,拉莫出任克莱蒙大教堂管风琴师,并于1722年完成了其著作《和聲学》。《和声学》可谓和声学的开篇之作,创立了诸多和声学的基础原则,其影响力横跨整个调性音乐创作。1723年,拉莫又发表了其第二部理论著作《音乐理论的新体系》,该书同样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拉莫对于歌剧的创作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一直被认为是法国歌剧作曲家吕利的继承者,他的歌剧十分注重宣叙调的朗诵性以及对节奏精确细腻的把握,音乐充满了矛盾冲突,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代表歌剧有《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卡斯托与波吕克斯》《达达努斯》等。
除了在音乐理论、歌剧等方面的造诣,拉莫的羽管键琴曲同样名噪一时。拉莫分别于1706年、1724年、1728年(1731年修订)、1741年创作出版了四部羽管键琴曲集,这些作品细腻、迂回、节奏轻快、典雅节制,属于典型的洛可可风格作品。作品大多为标题性的舞曲、乐曲及特性小品,其旋律富有装饰性,演奏技巧较前人有极大的提升。与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拉莫将其和声理论应用于羽管键琴曲的创作当中,在音乐进行中更加注重半音线条化的进行,扩大了调性的使用范围,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创作手法,将羽管键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拉莫共创作了六十五首羽管键琴作品,其中流传下来的共有五十三首。
1990年,英国羽管键琴演奏家阿兰·库克斯通在拿索斯公司录制了一张拉莫的羽管键琴作品。初次拿到这张CD的时候,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插图直观地体现出拉莫作品纤细、柔美、典雅节制的特点。这张CD共收录了两部羽管键琴作品:拉莫1706年在巴黎完成的第一册《羽管键琴作品》以及1728年完成的《羽管键琴新组曲》。
第一册《羽管键琴作品》为九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主要调性为A小调。整部作品的布局非常传统,以一首前奏曲开始,紧接着就是阿勒曼德舞曲,这首曲子清澈,迂回的基调伴随着各种形态的装饰音,充分体现了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整部作品具有很好的统一性,结构安排十分妥帖,基本已经脱离了巴洛克以前音乐作品的即兴性特点。
专辑收录的《羽管键琴新组曲》分为两套组曲,第一套组曲为A大调与A小调,第二套组曲为G大调、G小调交替。其基本类型大致与第一部相同,在作品的最后加入了几首与众不同的特性小品。由此可以看出拉莫的羽管键琴作品基本按照古组曲的布局创作而成,其最核心的几首舞曲为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阿勒曼德起源于德国,速度中庸,旋律从容、平和。库朗特起源于意大利的宫廷舞曲,法文为“courante”,字面意思为“流动的”。萨拉班德为缓慢的3/2或3/4拍舞曲,第二拍常为长音符,旋律富于装饰性,十六世纪初由东方传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原是一种带有色情动作的舞蹈,曾因有伤风化而遭法令禁止,但音乐留存了下来。吉格是一种起源于克尔特、存留于爱尔兰的快速的民间舞曲,最初为双人舞,在十七世纪法国的琉特琴音乐中得到推广,其特点为主调风格或带有模仿的句子,节拍为3/4、6/4、6/8或3/8拍。
本张专辑收录的作品音乐典雅、优美又不失活泼,具有典型的洛可可华丽风格,演奏技巧较之其他作品更为艰深,对于键盘音乐的探索也呈现出新的高度,实属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