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理性看待离婚率“12连升”
2015-09-10蓝风
蓝风
日前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363.7万对,比前年增长3.9%,这是自2003年以来离婚率的连续12年攀升。有人认为,离婚率连年攀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努力追求在家庭中的自主权与主动权,在意自己的家庭感受,当夫妻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时,强烈的自主意识会促使他们选择离婚。但也有人认为,是社交网站的蓬勃发展及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婚,原因在于,社交网站及社交软件让人与人的接触,尤其是异性之间的接触更加便利,能够给人们提供婚姻之外的“更好选择”,甚至导致滥情并危及婚姻。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推高了离婚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离婚渐渐成为“寻常事”
“70后”刘艳从第一次遭遇丈夫家暴就想过离婚。那是十年前,她刚结婚不到一个月,一个大学男同学到她所在的城市出差,顺便来看望她,同时还约了其他几个当地的同学。刘艳跟同学们吃过饭回到家,丈夫就像审犯人一样,细致地审问她和同学聚会的每一个细节。刘艳没好气地骂了一句“变态”,冷不防被丈夫扇了一记耳光。她捂着脸看着还在蜜月中的丈夫,一脸惊恐:“你还打人?!”她曾听人说过,婚姻里男人一旦动了手,就停不下来。冷静考虑后,刘艳提出离婚,她不能容忍丈夫对自己动手。这下急坏了丈夫,他回过头来求她原谅。婆婆更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推心置腹地劝她:“男人有点脾气是正常的,你公公年轻的时候也常对我动手,可现在你看他还有脾气吗?我不是过得好好的?”
婆婆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一辈子看公公的眼色行事。刘艳虽然也没有工作,但她年轻,她不想重复婆婆的人生,坚决要求离婚。
可就在她拟好离婚协议,准备和丈夫去民政部门办离婚手续时,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丈夫更是像宝贝一样捧着她。“也许有了孩子他的脾气会好一些。”抱着一线希望,刘艳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可让她失望的是,她生下女儿不久,丈夫故态复萌,时常借故找碴儿跟她发飙。她知道丈夫是嫌她没有生男孩。
女儿满月后的一天,刘艳安顿好孩子,约了女友出去逛街买衣服,顺便在外面吃了饭,哪知回家后便遭到丈夫一顿打骂。刘艳悲痛欲绝,再次想到了离婚。丈夫这次没有求她,只是撂下一句话:“要离可以,孩子留下,你自己走人!”“凭什么?孩子那么小,她肯定得跟着我!”她据理力争。“你有能力养活她吗?”丈夫一句话呛得刘艳无话可说。是啊,自己没工作,怎么养活女儿?婆婆出来打圆场,正好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她强咽泪水,没再提离婚,但她暗自努力提升自己,为找工作做准备。
终于,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刘艳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不顾家人反对执意找了一份工作。虽然薪水不高,按丈夫的话说,不够他打一场牌输的,可她觉得心里踏实,也渐渐有了底气。所以,当丈夫再一次醉酒归来对她动手时,她果断地提出了离婚:“我只要孩子,什么都不要!”丈夫傻眼了,像是受了羞辱,坚决不肯离婚。刘艳果断地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官司打了两年,最终刘艳胜诉。
相对来讲,“85后”小米的离婚就简单多了。她从认识男友到把男友变成丈夫,用了3个月,再把丈夫变成前夫,也是用了3个月。
小米跟男友是在旅行中认识的,两人一见钟情,旅行结束回到家,便搬到了一起,并着手准备婚礼。3个月后,两人在大张旗鼓的婚礼上秀足了恩爱。走下红地毯后,面对柴米油盐的日子,小两口一下子慌了神,不是为谁煮饭谁洗碗吵架,就是为对谁的父母好一些争得面红耳赤。更关键的是,两人都花钱大手大脚,工资到了月中就没了,他们又为钱吵,矛盾逐渐升级。3个月后,两人在一次升级版的吵闹中,一边乒乒乓乓地摔东西一边恶狠狠地吐出了两个字:离婚!然后,他们气呼呼地到民政部门办了手续。值得一提的是,两人在民政部门办手续仅仅花了不到两小时。
事后,两人都很坦然:合得来则聚,合不来则分,离婚跟结婚一样正常嘛。
正如这对“85后”年轻人所言,现如今,离婚不再是需要遮掩的丑事,跟结婚一样平常,所以离婚率连年攀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方面,离婚率攀升说明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婚姻自由度提高了,男女平等意识已深入人心——感情破裂的夫妻不再凑合、不再隐忍,这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性解放的体现。但也不可否认,离婚的随意会带来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家庭破裂会危及孩子身心健康,甚至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对离婚率不断攀升必须加以重视。
推升离婚率的因素复杂多样
有专家指出,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很多离婚夫妻关系破裂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隐形杀手”,那就是社交网络。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专家卢明生说:“在离婚官司中,一半以上的都涉及婚外情。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网络社交软件就更可能成为诱发婚外情的工具,变成婚姻的‘新杀手’。”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马涛和陈莉原本是一对比翼双飞的情侣。他们原是同一家公司的业务骨干,都很有发展前途,可谓事业、爱情双得意。可两人关系公开后,按照公司“员工之间不能谈恋爱”的规定,加上面临结婚生子,陈莉不得不放弃干得好好的工作,回家做了“全职太太”。
两年后,陈莉已是一个1岁孩子的母亲,跟大多数生了孩子的女人一样,她开口闭口都是奶粉、尿不湿,跟职场渐行渐远。而丈夫马涛事业越做越好,已成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收入翻番。当然,工作压力也翻番。他经常早出晚归,出门时陈莉和女儿还没醒,回家时她们已入睡。夫妻俩基本没什么交流。陈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迷上微信、陌陌的。她常常在女儿睡觉的漫长闲暇里,与微信好友天南地北地聊天。通过微信,她认识了阿山,两人渐渐发展成了密友。阿山在同城开了一家网咖,各方面都不如陈莉的丈夫马涛,但他会疼人,每天给陈莉温情的问候,在她孤独时陪她聊天,在她郁闷时为她化解。2015年情人节,陈莉原本跟丈夫约好在家共进烛光晚餐,她早早把孩子送到母亲家,将自己精心打扮后等马涛回家,可最终等来的却是马涛“跟客户在一起走不开”的手机短信。失望至极的她,一个人喝完了一瓶红酒,然后拨通了阿山的手机,两人从此成了情人。
当马涛得知妻子出轨后,无比愤怒:“我在外面辛苦打拼,你却在家红杏出墙!离婚!”陈莉也一肚子委屈:“我原本有事业有前途,还不是为了成全你为了照顾这个家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两人相互指责,离婚成为必然。
可以说,陌陌、微信等社交“神器”的确对这对夫妻分道扬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没有无所不能的网络社交,身在家中带孩子的陈莉不会这么方便认识开店的阿山;如果不是网络交流的便利,两人不会这么快发展成为情人。但这些社交工具仅仅起到了“推”和“助”的作用,“波”与“澜”还在于他们自身。确切地说,离婚率连年攀升,原因绝不仅仅限于社交网站。
2013年3月1日,旨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新国五条”出台后,也曾引发一波离婚小高潮。当时网上流传一份“新国五条避税攻略”,其中最为便捷的一招是“假离婚”,即夫妻将打算卖出的房产归到一方名下,在离婚之后,拥有该套房产的一方以家庭唯一住房出售,卖掉之后双方再复婚。消息一出,北京、广州、上海、苏州、昆明等地离婚率陡然上升。
很显然,国家相关政策,特别是房屋限购、拆迁等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离婚率波动,尤其是不少假离婚弄假成真,无疑会在某一特定时段推升离婚率。
随着广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及留守妇女随之也大量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离婚率的上升。小黎是贵州省某县一名乡村女教师,丈夫小黄跟她自由恋爱,两人于2013年春节结婚。蜜月过后,小黄就跟新婚妻子依依惜别,南下深圳打工,小黎则留在家乡一边教书一边照顾老人。刚开始,小黄忍不住对妻子的思念,一个月后跑回家跟小黎团聚。两人虽解了相思之苦,但一算开销,顿时傻了眼:小黄回一趟老家,花掉了打工收入的一半,基本上没钱给家里了。两人心疼钱,约定过年再相聚。可到了春节,小黎发觉回家过年的丈夫对她明显冷淡了。不久,她就从丈夫的手机里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丈夫小黄在深圳已跟一个湖北女子组成了“临时夫妻”。小黎无法接受,坚决与丈夫离了婚。
除了因两地分居引发离婚,有些长年在一起的年轻夫妻,因为一点小事也会冲动地选择离婚。29岁的郑州小伙涛子,跟结婚3年多的妻子小吴“闹掰”,仅仅是因为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小两口儿本来早起的时候还商量着要带孩子去逛公园,可涛子从卫生间出来后就突然发了火:“叫你把内衣单独泡,你怎么又跟别的衣服泡在一起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咋就不听呢?”妻子小吴随口回了一句:“不就是一盆衣服嘛,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的?”涛子一听更火了:“这哪是衣服的问题?明明是你的态度问题!你从来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小吴也发火了:“你别故意找别扭!结婚几年来你又把我的话当过一回事吗?”两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上了,层层加码,上纲上线,直至闹到去民政局把婚给离了。事后小吴才明白:涛子炒股被套,心情不佳,加上股市“跌跌不休”,他心理压力大,才借故对她发泄。而小吴当时却认为,涛子什么家务都不做还故意挑她的毛病,是没事找事!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一些年轻人又行事冲动,只顾自己发泄,缺乏相互沟通与包容,很容易在冲动之下危及婚姻。
可以说,网络社交的发展推升离婚率只是表象,转型期社会环境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才是导致离婚率不断攀升的真正幕后推手,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夫妻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在减弱,婚姻基石被动摇;二是人们的观念在变化,“离婚耻感文化”在弱化,离婚已成为人们眼中的寻常事;三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使人的流动性和流动范围加大,为出轨创造了客观条件;四是很多“80后”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妥协,缺乏化解婚姻矛盾的技巧,易冲动离婚。此外,2003年通过的《婚姻登记条例》简化了离婚手续,也间接推升了离婚率。
面对“12连升”不可无所作为
离婚率“12连升”,一时间引发热议,有人呼吁采取措施予以遏制,有些地方甚至采取“离婚限号”的做法,力图挽救盲目离婚的家庭,进而遏制离婚率攀升势头。也有人提出,离婚率的增长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政府如果为了减少离婚数量而人为设置离婚障碍,与《婚姻法》保障婚姻自主的价值取向相悖。《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那么,面对离婚率不断攀升,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天津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潘允康认为,家庭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细胞,我们的社会在保障婚姻自主、婚姻自由的同时,也应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韩国,为了减少年轻人离婚,实施了“离婚熟虑制”。该制度规定,夫妇要求协议离婚时,法院不予立刻办理,而是给予一定时间要求双方“重新思考离婚要求”,一般有子女的家庭是3个月,无子女的家庭是1个月。经过这段“深思熟虑”后,法院再予审议办理。日本将女性法定结婚年龄从16岁提高到18岁,是为了保证女性心理更成熟,客观上也能起到稳定婚姻的效果。在日本,还有“心灵医生”等心理咨询网站推出收费的“离婚防止计划”服务。美国人则在离婚程序上“下功夫”,让离婚变得越来越复杂。据统计,美国人办理离婚一般要花一年时间,所需法律费用平均为1.5万至2万美元。美国政府还出资2亿多美元推行“健康婚姻”计划,确保低收入者也能获得咨询等帮助。
借鉴国外的经验,面对离婚率连年攀升我们也不能毫无作为。各地各部门应采取对策,引导人们“理性离婚”。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和教育引导职能,大力宣传《婚姻法》倡导的婚姻自由、夫妻平等和相互忠诚义务,让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明白,一旦结为夫妻,彼此就有了关心、包容、理解、扶持的义务。宣传“闪婚、闪离”的危害,提高对婚姻的责任心。要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作用,办好市民学校,定期举办婚姻、家庭和法律等知识讲座,开展生活技能培训,让居民懂得珍爱配偶,经营好婚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和社工为居民提供婚姻、家庭、计生、法律等咨询服务,做好调解工作,将夫妻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让关爱充满每个家庭。还要加强民政与司法、妇联、计生、卫生等部门的协作,为维护社会和谐、婚姻家庭稳定共同努力。
二是加大调解制度建设。随着人们价值观、婚姻观的改变,冲动离婚、盲目离婚、草率离婚现象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有效的劝和机制来缓解这类冲动行为。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引导人们冷静对待婚姻,政府各级调解机构以及人民法院承担着这一任务,民政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官应提高调解技巧,多做夫妻双方的教育疏导工作,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冲动离婚,促进夫妻关系和谐。
三是建立政策预警机制。政府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力求公平、公正和周全,尽量防止有人钻空子,为私利驱动而使离婚多发。在制定政策后,要及时跟踪、反馈、预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要加强与民政部门的联合与沟通,共同整治“政策性离婚”。通过发出司法建议,督促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加强管理,严把审查登记关,及时发现和处理假离婚现象。将当事人的欺骗行为向其工作单位或有关机关反映,建议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对触犯刑律的,应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加大过错方赔偿力度。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应加大过错方赔偿力度。在离异夫妻财产分割上,应加强对无过错方的保护,不让恶意离婚者在经济上占到便宜。
五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发展区域经济和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农民工流动,避免留守妇女在家“独守空房”,减少离婚人群,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为抑制连年攀升的离婚率,有些地方已经在结合当地实际大胆探索。甘肃省兰州市采取了“离婚劝和”人性化服务的举措。其城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有一间“婚姻感情化解室”,配有婚姻登记员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努力为即将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开展“离婚劝和”服务,以减少冲动离婚。上海也已试点“离婚劝和”机制,“离婚劝和”成功率接近三成。上海还创办了中国首家“维情婚姻医院”,提供婚姻咨询、夫妻情感疏导、调查取证等“维情”及“维权”服务,帮助当事人解决婚姻问题。“婚姻医院”开办以来,已成功挽救了一些即将破裂的婚姻。此外,浙江宁波、慈溪,山东青岛等地探索设立“离婚预约期”,预约时间为一至两周,试行期间也大大降低了离婚率。
在此,我们殷切希望每个人都用心经营婚姻,珍视自己的家庭,为婚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努力。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