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时代》:十年磨一片

2015-09-10龚灿

看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克莱特霍克梅森

龚灿

2002年,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开始跟踪拍摄一个6岁美国小男孩的成长过程,直到他成长为一个18岁的大学生。12年后,摄影机和故事发展的时间同时戛然而止。用12年的时间来拍摄讲述一个时间跨度12年的成长故事,这无疑是别具一格且极具勇气与耐心的电影。这就是在2014年年末横扫美国各大电影评论排行榜的《少年时代》。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这是2014年他最喜爱的影片。

12年的拍摄周期,很容易被人误解为这是在拍纪录片,但《少年时代》讲述的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导演林克莱特在这么多年里维持着一个基本稳定的拍摄团队,包括主要工作人员和演员,每年花数周时间来拍摄影片,以此记录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史。林克莱特戏称这一漫长过程为“十二年为奴”。他最初把影片命名为《12年》,后来担心与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重名,更名为《少年时代》。

撇开《少年时代》的故事内容精彩与否,仅这种拍摄手法就让无数观影者和评论家折服,因此影片在2014年年末横扫美国各大影展以及年度十佳电影评比,从奥斯汀影评人协会到波士顿影评人协会,从英国独立电影奖到芝加哥影片人协会,都有所斩获。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排行榜上,《少年时代》居于高位;在专业电影评论网站Metacritic上,《少年时代》得到满分一百分,这是2014年唯一一部获得满分评价的影片,也是该网站第11部获得满分的作品。

电影工业出现一百余年来,几乎尝试了所有可以尝试的拍摄手法和电影叙述方式。12年,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一制作周期在电影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当下快餐化消费的社会,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顶多几个月或是一年,因为影片投资方和制片人更急于商业回报,很难有耐心去等待一部作品精雕细琢,或者用12年时间来拍摄一个长12年的故事。因此这一创举让许多观众在走进影院前就作出预判:这是一部令人肃然起敬的影片。

与之相类似的影片很少,可以拿来一说的或许就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的“安托万成长系列”了。从1959年到1979年,特吕弗根据少年安托万的成长历程拍摄了五部电影:《四百击》、《20岁之恋》、《偷吻》、《夫妻之间》和《溜掉的爱情》。其中,《四百击》作为特吕弗的第一部电影长片,甫一出场就斩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项。与《少年时代》不同的是,特吕弗拍摄“安托万系列”是隔几年才拍一部,虽然起用的是同一个演员来饰演安托万,但故事内容择取的只是安托万的人生片段,并没有完整呈现整个成长过程。

英国有一部持续了50年的成长系列纪录片《UP》,与“安托万系列”颇为类似,不过却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的。《UP》最早是1964年拍的关于14个7岁英国儿童的生活,随后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每7年跟拍一次这群人的生活,让他们在每个年龄段都谈自己的理想、生活感悟等等。其中有几个人在拍摄过程中和剧组断了联系,甚至有一个还把剧组告上了法庭,但在拍他们56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回来了。

林克莱特热衷通过真实时光的流逝营造出银幕上更为真实的时光雕琢之质感。此前,他在代表作“爱在三部曲”中,就尝试了时间电影的制作,《少年时代》可看作其对时间流逝之感的更深远尝试。“爱在三部曲”包括:《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由相同演员扮演的男女主人公在20年时间里三次相逢,初识、暗生情愫、分别、再重逢、再分别,各自结婚生子又离婚,最后重逢终于走到一起,有甜蜜也有争吵。而且每部电影记录的几乎都是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用全程对话的方式,让这份缘分穿过日出、日落到夕阳。

林克莱特做出了这种尝试。《少年时代》的故事开始于2002年5月的休斯顿,那是一座典型的德州城市,也是林克莱特的故乡。6岁的梅森·埃文斯,父母已经离婚,他和姐姐与母亲住在一起。这一年,母亲与男友争吵分手,决定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学位,以便能找到一份专业的工作。而后,梅森经历母亲的两次再婚,自己被学校刺头欺负,搬家,逃学,初恋,分手,考上大学……

《少年时代》没有讲一个精彩动人、勾人心弦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男孩的日常生活的展示。它会令人产生混乱的感觉,因为观众在160分钟的影片里看到了一个少年顺其自然的长大,没有化妆特效,没有替身,人物的成长是真实发生的。而电影场景也是真实世界的存在,不用刻意去营造去摆拍。这是时间的魔力,是任何电影特效所无法演绎出来的。

观众从影片中看到的故事场景和周围的环境是真实流转的,可从中看到时代潮流的变迁,如梅森父亲的座驾从经典车型GTO换到了SUV,手机从翻盖发展到iPhone,照片从胶片冲印发展到数码拍摄。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件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在影片中:2003年父子俩讨论刚刚爆发的伊拉克战争;2005年梅森和父亲一起看的一场棒球比赛是在休斯顿的米勒露天剧院;2005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全球上市,梅森和朋友排队抢购;2008年梅森和父亲露营时讨论新版《星球大战》拍摄的可能性,没想到2012年《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正式上马……

《少年时代》之所以有这么好的口碑,是因为许多美国人特别是白人男性从中看到了他们的童年和过去。据调查,《少年时代》的观影人数中,最少的是女性和少数族裔。梅森的家庭是美国普通白人家庭的缩影,梅森的经历正是美国普通少年大多有过的经历:父母离异,和父亲一起看球赛、一起去野营,同学party,连夜排队购买“哈利·波特”,偷偷吸食大麻和酒精,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圣经》和枪……所以美国人在看该片时,比亚洲人更有代入感和认同感,这些内容贯穿了他们的少年时代。而且这样的童年经历,不仅属于美国的80后、90后们,那些60后、70后们的童年除了没有手机和电脑,其实都差不太多。或许,你可以感叹,美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小了。

开始出演梅森·埃文斯一角时,埃拉·科尔特兰只有7岁,他在片中几乎是本色演出,很难分得清那是梅森还是他自己的生活。林克莱特在选主角的时候,担心很多小演员会有成年人的思维,会试图取悦你,而科尔特兰却不在乎你怎么看他,因此被挑中参演《少年时代》。科尔特兰的父母都是居住在德州奥斯汀的艺术家。当科尔特兰加入影片拍摄团队时,会与扮演梅森父亲的伊桑·霍克讨论音乐、电影和书籍。科尔特兰说,在12年的拍摄过程中,他从林克莱特、伊桑·霍克、阿奎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科尔特兰的双亲离异,这与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伊桑·霍克是林克莱特的老搭档,曾出演过“爱在三部曲”的男主角。他在《少年时代》中,从一个30岁的英俊小生演到人到中年的气质大叔。他在2013年曾说到:“我以为“爱在三部曲”是我参与过的最为独特的从影经历,但林克莱特让我认识到了更神奇的事情。在与一个7岁的小男孩相处时,他问我浣熊为什么会死;12岁的时候,他和我谈论视频游戏;17岁时,他问我关于女孩子的事情。而且他还是同一个人演的,看着他的声音和身形的变化,这就有点像一个人的延时摄影。”

林克莱特最初的想法是拍一部通过一个男孩从小学到大学的经历来反映父子关系的影片,但困难的是孩子们的变化太多了。12年对林克莱特以及其他演员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根据美国《德哈维兰法案》,签订任何时效超过7年的工作合约都是违法的,因此林克莱特没有与《少年时代》的演员签订工作协议,这些演员从某种程度上,都是自愿的,包括时年7岁的科尔特兰。

林克莱特还特意交代扮演梅森父亲老埃文斯的伊桑·霍克,如果他在影片拍摄期间出现什么意外比如挂掉的话,那么伊桑需接手完成这部电影。这在电影界是非常罕见的,很少有导演在影片拍摄期间就留有“遗言”的。作为发小、老搭档,伊桑·霍克是林克莱特非常信任的伙伴。

《少年时代》开始拍摄时并没有完整的剧本,林克莱特先设定了每个角色的基本情节以及结局包括最后的镜头,但具体细节则根据每个演员在前一年的变化来调整来年的片段拍摄。影片的有些场景设置,仅在拍摄前一天晚上才决定下来。所有的主要演员都参与到剧本创作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生活经历。老梅森的职业是保险经纪人,而现实中伊桑·霍克与林克莱特两人的父亲都是德克萨斯州的保险代理人,都曾离过婚且再婚;阿奎特饰演梅森的母亲奥维利亚,奥维利亚的性格和经历则来源于阿奎特的母亲,这位母亲也是重新接受教育,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虽然电影拍摄周期从2002年5月开始,到2013年8月结束,跨度长达4000天,但实际开拍时间满打满算可能只有45天。每年这些演员和工作人员会相聚一到两次,然后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演员拍摄三四天。如阿奎特自2005年开始担任电视剧《灵媒缉凶》的主角后,她在《少年时代》的拍摄就一般安排在了周末。

扮演梅森姐姐萨曼莎的演员是导演林克莱特的亲生女儿罗蕾莱,她只比扮演梅森的科尔特兰大三个月。罗蕾莱最初对出演老爸的电影兴致高昂,缠着父亲得到了扮演萨曼莎的机会,但三四年之后,她就感到了厌倦,希望自己的角色尽快消失。

《少年时代》是个很大胆的尝试。最初电影拍摄没有制订详细的预期,也没有分销商敢接手。后来国际金融公司同意每年拿出20万美元,按12年预算共投资了240万美元。对于演员来说,这样的参演经历真是一个非常自由的体验,“感觉就像我们甚至都没有拍电影”。

是的,这不是一部走常规路线的电影,也因此,它才能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和口碑。

猜你喜欢

克莱特霍克梅森
滑板的乐趣
松鼠、坚果和时间机器
听的艺术
霍比特人退下,霍克斯湾上场
善于倾听
双重欺骗
梅森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