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么“出海”,要么“下乡”

2015-09-10吴炳见

商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出海创业者食材

吴炳见

目前,99%的创业项目都是围绕一二线城市人群展开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了6年,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跳出一线城市打量一下新人群,我们会发现两个蓝海,一个叫出海,一个叫下乡。

新人群的化学反应

创业者都在追寻风口。一个风口的产生往往来自于技术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巨大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分为三个层面:技术、模式、人群。

从2009年开始,最大的一波技术风口叫移动互联网,99%的项目都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从2012年开始,有一波模式的风口叫共享经济,美国的Uber模式到了中国变成滴滴打everything,一大波O2O创业项目诞生;技术和模式的变革之外,还有一种变革叫人群,相同的模式放在不同人群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完全不一样。把360的模式放到海外做一遍叫猎豹,把京东的模式放到农业领域做一遍叫美菜。

这种创业本质上都是把相同的技术、类似的模式放到一个崭新的人群身上,加上适当的调整和创新,找到蓝海快速行驶。这种创业往往有三个特点:一是模式相对成熟,有参照物;二是都是从高端人群向低端人群渗透,驱动力是移动互联网渠道下沉;三是业务发展就像从高处滑雪,一骑绝尘。

目前,99%的创业项目都是围绕一二线城市人群展开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了6年,该有的模式基本都有了,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跳出一线城市打量一下新人群,我们会发现两个蓝海,一个叫出海,一个叫下乡。智能手机在往欠发达国家渗透,在往中国的农村渗透。如果我们研究透这群人的特性,找到一个合适的成熟模式加以变形,在海外和乡镇再创业一次,也许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蓝海。

带着“弹药”出海

为什么出海会形成风口?

我认为是三个“输出”拉动的:一是中国商业模式的输出,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把商业模式已经玩出花儿来了,比如搜狗的三级火箭模式是老外闻所未闻的,“见过”是很大的优势;二是中国人才的输出,中国的互联网领域竞争一向是高强度的,“打过仗”是很大的优势;三是中国资本的输出,中国的VC见证了互联网发展的20年,看得懂也愿意赌,中国的创业者出海时是带弹药出海的,“有钱任性”是很大的优势。

我把出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蛮荒时代,创业者不知何为出海,偶然间把产品丢到Google Play上,在某个遥远的国度忽然火了。这时才窥到海外巨大的空间。

自从猎豹上市后,出海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战国时代,猎豹的上市让创业者看到出海是一条宽广的跑道,这时出海的创业者都是带着地图带着攻略了。APUS从成立第一天就是瞄准印度的移动互联网市场,首轮融资一个亿,直接瞄准开枪。

第三个阶段可能是资本时代,中国出海的选手们相互合并壮大势力,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并购国外的选手。

绝大部分出海的创业者选择了欠发达地区——印度、东南亚、中东、南美,这些地方的创业机会各不一样,但大致逻辑是可以参考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逻辑的。

最早起来的往往是系统工具类产品,像猎豹和APUS都是在提升安卓系统的易用性。以APUS为例,印度人民用的廉价安卓手机,大多数是原生的安卓系统,操作体验比较痛苦。APUS做了一个第三方桌面去解决体验的问题。这些产品往往不需要做很深的本地化运营,一款产品打全球,中国的创业者善于打磨产品,也善于运营流量,在圈占了大量用户后,再去贩卖流量。本质上这类公司是广告公司,他们会成为后续出海公司的流量渠道。

有了流量后,最容易变现的是游戏。中国每年生产8000款游戏,但国内的游戏渠道容量有限,每年只有600款游戏作为A 级游戏来推广,剩下的7400款游戏中不乏优秀的内容。这些落选者略做调整,直接瞄准海外市场发行,出海淘金。

第三拨出海的是重度运营型产品,比如musical.ly(中文名叫妈妈咪呀)是海外版小咖秀,上线以后用户量暴涨,据说A轮时已估值一亿美金,很多VC挤着要进。这些产品往往和内容、社区有关,需要本地化运营,做这类产品的难度要比做系统工具大很多。不过特别容易淘的金早就被淘完了,重度运营型产品的金子虽然难淘,但仍有强人能淘到。

第四拨出海的是电商,电商出海是伴随第三拨出海一起出现的,没有明显时间区隔,这里只是为了分类叙述。

电商出海我认为背后有三个驱动力,一是国内电商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创业者已经无力承受,不得不出海寻找流量红利,这是压力;二是中国电商创业者的电商基因是很明显的,这是动力;三是一些国家物资匮乏,比如俄罗斯、印尼,能把中国货卖给他们无异于把欧美韩的产品卖给中国人民,即便是在发达的欧美,也存在广大的外国屌丝,他们想买高性价比的产品。

做出海电商的难度也是不低的,有两大难点,一是链条很长,货源、物流、流量获取每个环节都不能差;二是往往需要一个多元化的团队,最好供应端由中国人做,产品端由当地人来做。放眼五年看,我相信出海电商不仅有wish和兰亭集势,还会有很多海外版本的聚美、蜜芽崛起。

改造故乡与他乡

现在的互联网创业99%围绕一二线城市展开。互联网最先改造的是第四产业信息产业,之后是第三产业服务业,最近各种B2B及工业4.0也在改造第二产业制造业。从逻辑上来讲第一产业农业是不是也会被互联网改造呢?

我们打量一下农村,中国有8亿农村人口,农业行业有十万亿元规模,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竟然没有被改造过。随着智能手机向农村的渗透,这种改造有了可能。改造有可能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是互联网改造农业产业链,第二条主线是互联网改造农村消费。前者改造的是农民的收入,后者改造的是农民的支出。

如果放眼十年看农村的变化,从最终的格局倒推当下的机会,可能会更清晰一些。这种格局变化围绕两件事展开。

第一件事,未来十年,中国的农民数量一定会大规模减少,土地流转会大规模展开,农业生产会规模化、专业化。但目前的基础设施无法支撑这种转变,无论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农资流通环节,还是配套的金融服务,都还是久未改变的1.0的状态。

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可能是从需求端倒逼生产端的。早在2011年团购在改造餐馆,在餐馆老板逐渐接受了互联网后,有B2B食材配送平台开始切入中小餐馆,试图打掉二批和三批,也出现了B2B农产品电商平台试图替代一批。

农业产业链的最根源是农业生产,但中国的农业仍处于散户时代,很难通过所谓的“智慧农业”去实质性地改变生产环节。时间点未到,目前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流通环节——把成熟模式运用到农业流通环节,加以适当的变形。

以B2B食材配送平台为例。食材采购是一个8000亿元规模的盘子,但中小餐馆在食材配送环节一直没有享受很好的服务——无议价能力、不透明、菜品质量无法保证等。2014年初,美菜、链农、饭店联盟、大厨网等几乎同一时间冒出来,瞄准这一领域开枪,用的都是“类京东模式”,集中采购、自行分拣、自建物流。

餐馆老板在平台上下单,预订第二天要用到的菜品,平台方汇总需求后统一采购,在凌晨四点前完成分拣工作,早高峰前运到各个餐馆。

这类平台日后的发展规律可能也会和京东的发展有些像,横向上进行品类扩张,不仅送蔬菜还送冻品和调味品,占据食材配送这一个环节,还试图向上游延伸倒逼生产端。如果这些都能顺利做到,或将诞生一家百亿美金级别的公司。

第二件事,未来十年,农村逐渐城镇化,农民会变得越来越富裕,需求起来了,但供给端却跟不上。假货太多,货源太少,缺少金融服务等,都是有很多可为空间的。

比如51订货网是做3C产品分销的,供货的对象是农村的夫妻店。夫妻店的老板在网上下单,51订货网通过自有物流把货品运到店里去,这个项目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京东模式嫁接在了夫妻店上,这样很好地解决了用户购买时的信任问题,和运送时的物流问题。围绕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的项目已有很多,把其中成功的模式借用过来,嫁接到农村现有的渠道上,这可能是改造农村消费的一条思路。

什么人在做农村互联网创业呢?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植根于农村的人,有当地的村长,有返乡后有想法的年轻人,这类人确实很懂农村,但大多不具备把业务规模化的能力,也比较难搭建一个很强的团队。

第二类人是互联网公司出来的,大多数是三线互联网公司出来的,忽然发现农村这样一个机会,开始用一些较互联网的方式去切入,但缺点是不够接地气。

总体来说,真正的主力军还没进城。今年的农村互联网恰如4年前的O2O行业,看起来很土很low,但未来会有大量天生的创业者闯入,也会有大量的BAT的中层高管跳进来混战。

总之,出海闯荡新大陆、下乡淘金,放眼都是机会,都要趁早。

猜你喜欢

出海创业者食材
巧用食材铺“地锦”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链农:搞定食材采购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