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数据时代稿本文献整理的必要性

2015-09-10白谦慎

读书 2015年12期
关键词:释文刻本信札

白谦慎

近年来,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成为收集资料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最早的《四库全书》检索版、中国基本古籍库、方志库,到此后的《续修四库全书》检索版、近来的“读秀”等,这些可以全文检索的大型丛书和数据库,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目前虽然尚未完全数字化(仅有目录可查,不能全文检索),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凭借目录检索迅速找到这些书籍或文章的PDF版。由于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古代文献被数字化指日可待。我们正处在黄一农先生所说的“e考据时代”。

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可以全文检索的E书籍,原本都是刻版印刷或楷书誊录的(如《四库全书》)。自宋代刻本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后,它和上古的简牍书籍容易散乱、错置、遗失不同,刻本书籍虽然也会出现缺页、破损、手民讹误、版本差异,但和此前处于流动状态中的抄本相比,总是相对稳定些,因此使得传世文本更加稳定化。

但是,刻本书籍的稳定性却蕴含着一定的排他性。譬如,在清人编印的明末清初学者傅山(一六○七至一六八五)的著作中, 通常都只收一种傅山为悼念儿子傅眉所作的《哭子诗》,但是,存世的傅山手迹告诉我们,傅山曾多次改过这组诗。刻本通常只会选编者手边所有的那个版本,所选也并不见得是时间序列上最后的那个版本。这说明刻本书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古代文人常会不断修改自己的诗文,这种不稳定性和传抄他人文本中出现的变动并不同,前者是自觉的改动,后者则多为无意识的讹误。不过,古代有些稿本文献却十分稳定。我在从事明清艺术史研究时,经常会接触稿本日记、信札、题跋。时代越晚,未出版的稿本越多。日记虽然也有日后涂改的例子,但数量极少,这类文本总的来说很稳定。我们有时会在不同的书画、碑帖、善本书上见到有微小差异的题跋,这可能是作者在表述相同的观念时,略作修改,或是记忆上的误差所致。但总的来说,题跋文本也相当稳定。至于信札,某年某月某日写给某个特定人士的信札通常具有唯一性,作者一般不会,也很难会追回修改。这通信札如果留存下来了,就成了这个文本唯一的稿本。古人也有誊录自己的信札留底,如果收入文集刻版印刷,通常会加以修改,掐头去尾,删去收信人的姓名、称谓和写信人的自称及日期,许多信息也就丢失了。但是,大量存世的明清书札并未曾刻版印刷。所以,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古人尺牍,虽为稿本,却非常稳定,这是和诗文墨迹的不同之处。

西方的手稿可以手书,也可以打字,打字的手稿,相当于楷书。在中国,一直到电脑普遍使用之前,文稿、书信通常都是手写的。存世的古代稿本或抄本,如果是工楷,能够用辨识率好的机器,将其转换为可检索的文本。但是,日记、信札、题跋类的稿本文献大都是行草书,偶尔也有篆隶。要把这些文献变成大多数人可以阅读的文献,第一步就是提供可靠的释文,这就要求对古代稿本进行释读,而这并非易事。数年前,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一批徐悲鸿的信札,没有提供释文。究其原因,应是编辑者担心释文有错被人指摘。释文错误固然因此而避免了,但这批文献的利用,却受到了限制。其实,徐悲鸿的字多为行书,释读并不太困难,这样的稿本都不做释文,那些难度更大的稿本又将如何处理呢?

无论是在公家还是私人收藏中,都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信札、日记、金石书画和善本题跋。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的许多日记和信札,或是已经制成缩微胶卷、或是已经扫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四万多通信札,也已扫描,并计划在两年内上传完毕。今后学者们利用这些文献将会越来越方便。即便如此,对有意使用这些资料的学者来说,依然存在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释读。

二○○一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智超先生编著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上中下三册。这部著作无疑是释读和研究古代尺牍的一部典范之作,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做过推荐。陈智超先生是陈垣先生的嫡孙,考证功夫有家传。即便如此,释文中依然有少数错误。由此可见,释读草书有多难。陈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自己的少数失误误导读者,以讹传讹,他在下册中影印了所有的信札,以便研究者可以把释文和原信对照校读。这种方法,颇似可以全文检索的《方志库》,左侧附上原书扫描版,可以核对。陈先生的初衷固然很好,但是那些能够发现陈先生释文错误的人,必须在释读草书方面的能力接近或超过陈先生,这类学者真是少之又少。由于毛笔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日常书写工具,学界在释读稿本方面出现了世代断层,高校的古典文献专业亟须培养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明,多年来潜心研究乾嘉时期的金石学名家黄易(一七四四至一八○二),并注重黄易文献的整理。由于黄易是著名书法家,秦明于去年编辑了《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此次整理出版的黄易尺牍释文编,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整理,倾听多方意见,释文几经校核,并句读标点,为今后可能使用这些资料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已经有了楷书释文,这些经过整理的文献今后就有可能进入大型资料库,成为可以全文检索的文献。此书付梓之际,鉴于近年来研究上古和中古文化的中外学者颇有抄本和刻本差异的讨论,我援引明清稿本为例,略述鄙见,以期同道们对这部分文献予以重视。

猜你喜欢

释文刻本信札
摘《书谱》孙过庭句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旧时信札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名人书信拍卖为何逆势上扬?
名人信札收藏热
《大戴礼记》版本新论
《齐东野语》版本述略